本帖最后由 天下无谍戴雨农 于 2016-1-29 10:20 编辑
记不得第一次写先生是2009年还是2007年在西西河了,12月5日是郭先生的忌日,本来想写一点点的,但是每天回家就累得只想躺在床上睡觉,拖延症一发作就到了一月份,再拖下去就要过年了。
郭永怀不仅有可歌可泣的事迹,更有既当爹又当妈带着中国的先进国防事业的辛苦和细致。我们看看这张图吧,画这张图用了我大约半年的时间,慢慢的从文献里面搂呗,看文献这事情,看多了也挺有乐趣的。
郭永怀回国是相当晚的,但却是那些大科学家里面最受TG中央信任的几个人之一。我们看看他担任的职务,人要是像他那样十年就要做这么多事情,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忙死或者忙到脑子里面熬腊八粥的。
郭永怀是中科大的化学物理系主任,别问我为什么化学物理系会找一个空气动力学专家来做系主任,我也不知道。当时的中科院,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两弹一星这个大项目组建的一个项目公司,中科大就是为这个大工程培养人才的,第一批的学生都是直接从别的大学录取名单里打劫来的。想起忙总说科学院不会再有那种大项目和以前的盛况了,可以解散。科学院不会解散,但是让科学院再回到举国之力搞重点武器装备的那么受重视的时代应该是不会了。毕竟这不是个坏事,真要逼着现在的中国玩举国体制,那么不是三战也是外星人入侵了。
力学所副所长是郭永怀第一个职务,顺便还要当工程力学研究班的班主任给大家讲课,不是带学生那种讲课,纯粹是挑一批聪明人过来生拔那种。
现在有一个热门是高超音速武器,郭永怀是国内高超音速武器研究的奠基人。郭永怀第一次开始思考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的问题是50年代初,那时候他还在美国。但是因为他拒绝参与美国方面涉密的工作和他把大量的手稿在回国前焚毁,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应该是没有留给美国人。
回国后郭永怀提出,在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之后,介质的动能足以激发分子内部自由度,因此,必须考虑振动松弛,离解与复合,电离与中和化学反应等效应的影响,他将这样一个速度范围称为高超声速流动,日后的实践,砚实证明了他的这种预见的正确性。1964年,郭永怀注意到了弹头通过核爆区,灰尘粒子对弹头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核武器还是个一吨多重没有什么使用价值的铁疙瘩的时候,他已经在考虑导弹核武器的攻击效果问题了,而且是让后来的核弹在前一发或者前几发的核爆处爆炸,给敌人的伤口上撒一把盐。(这个现在是攻击洲际导弹发射井和大型城市的正常做法,大家在纸上都这么干。)
前几年郑哲敏拿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时候,大家知道了一个名词——爆炸力学,这个方向,郭永怀也是奠基人。
前段时间美国的B-61钻地核弹被爆炒,其实我们也有研究,对钻地核弹研究的首倡者就是郭永怀,也许因为当时的条件所限,我们做得工作不够多,不够完善,不过这个方面,我们并不是没有做过工作。
氢氧导弹发动机和地空导弹是力学所的一项副业,那时候的科学院大把的大杀器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后来并入了五院,人也带走了大批,以至于力学所自己人也有人不知道干过这些。这段应该请电网八卦一下。
郭永怀还有一项工作是三峡工程防护领导小组成员。就三峡大坝那座山,郭永怀说炸不了的,那些整天担心别人攻击三峡大坝的人可以洗洗睡了,他就是专门琢磨炸人家的,当然也得琢磨自己被炸的问题。
581和651是人造卫星,九院是搞核武器的,十七院是风洞,空气动力是搞飞机和导弹的。也就是说,郭永怀自己一个人参与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和生产以及测试,如何把这些大杀器送到足够远到目的地,如何把这些大杀器准确送到该去的目的地这些工作。目前中国独此一人,在其他四个拥有氢弹和洲际导弹的常任理事国里面,也未发现有这么NB的人物。
原子弹的爆轰理论(从无到有)、氢弹的武器化(真正的大杀器)、导弹核武器研究(把大杀器送得远远地)、飞行器再入大气层研究(保证大杀器安全准确落到目标上),这些也是五大流氓能够关上门来决定别的国家命运的关键,是进入那间会议室的门卡。联合国现在有193个会员国,剩下的188个会员要是混一把椅子,拿出这些家什,自然可以换张门卡。
加两句,不舒服夜里睡不好,起来加两句。我们的有些武器比美国人的类似武器成功率还高,并非幸运,当美国人还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祖师爷的指导下开始了从空气动力学到空气热动力学的工作;我们导弹还只能扔个板砖的时候,郭先生已经在琢磨反导。
郭夫人李佩还在,身体很好,住在中关村那个挺破的、遍地出租房等着拆迁的社区,以此文为她老人家拜个早年吧。
老人住习惯了,何泽慧以前也是这样。
那个小区屌丝楼太多,不拆也不行了,现在是业主们要价比较高,拆不动,何泽慧和李佩他们不算,他们住的那几栋楼应该算院里的。
********************************************************
如果你在北京呆过,就知道冬天的北京冷的瘆人,北京的冬天给人的感觉是惨白惨白的,有种粗狂的厚重。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的北京城就是这样,那一天曙光刚刚从东边亮起,光中夹杂着一丝白透白透的雾气。
那时候,北京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2日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开通国际航班的机场(前三个开通国际航班的分别是上海龙华1926年、昆明巫家坝1937年及重庆白市驿1939年)。
首都机场所在地在顺义县,当时还是隶属于河北。后来顺义划归北京,机场就归属朝阳区所有,所以首都机场是在顺义土地上,但是归属于朝阳。这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说回到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寒气逼人,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显然,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生还者。(后来有一个重伤的唯一生还者)
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DNA鉴定技术要到80年代才被发明应用到毁坏尸体的辨认鉴定上。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的辨认不出来,认出他们的方法,根据郭永怀的司机说。
邵春贵(郭永怀司机):郭永怀是怎么认识得他呢,他是个花白头,他那时候59岁吧,头后头有一片都是,躺着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剩一点点头发,认出来是他。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留。
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另一个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
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郭永怀是他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两弹一星早期指的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
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上面这些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对郭永怀是谁有兴趣,可以接下去看,我来讲讲郭永怀的故事,感觉也正好有个机会。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
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40年8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郭永怀的PhD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在1945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
“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 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W. R. 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不过郭永怀没有车,也没有什么钱,去康奈尔大学看来路途要一顿舟车劳顿了。这时候,豪爽的大师哥钱学森一拍胸脯,他刚要去麻省理工MIT任教:“我有车,送你一程嘛!”于是他就开着车,两个年轻人一路穿越大半个美国,自西向东,从阳光加州一路3000多公里开到波士顿。
这段经历目前资料里几乎都没有提及和描写,但是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光。两个热爱科学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路向东,像《摩托日记》一样,一路浏览美国大好风光。没有比此间的少年更美好的时光了了。就像杜甫写的《酒中八仙》写的那种美好: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钱学森自己在《写在郭永怀文集后的话》中这么写:
“相隔近3000多公里他和我就驾车旅行,有这样知己的同游,是难得的,当他到了康奈尔而留下来,我还要一个人驾车继续东行到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感到有点孤单。”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随后郭永怀在康纳尔大学尽情挥洒才华,在这里也结识了他的妻子李佩先生,由于我不是学物理的不是太懂,就引用下官方资料:
50年代是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活跃时期,郭永怀在这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工作。郭永怀的研究直接为科学界突破声障而来,并为此一跃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为此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钱学森把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郭永怀随后的历史又风云突变,新中国建立、朝鲜战争。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
郭永怀的婚后的生活平静而简单,有一天,大师哥钱学森又开着车他的那辆车来到康奈尔大学,找他的郭永怀小师弟,其实此时郭永怀应该已经是教授了。大师哥脸色很难看,因为美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捣乱,拒绝他的回国签证,有国不能回,TNND岂有此理!!直肠子的大师哥钱学森满腔怒火,郭永怀是个温婉安静的人,拍拍大师哥的肩膀让他再等等,因为郭永怀的心中,也有一个回国梦。
郭永怀研究的学科经常能接触一些机密资料,美国方面让他填写一张表,上面有一项内容便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如果不同意便会失去涉密资格,但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了“否”。
熟悉历史的你可能会知道,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1955年,钱学森大师哥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大师哥远隔重洋不断写给小师弟写信--快来快来!!这里是科学家的乐园!!快来!快来!带人来!带书来!!!快来!快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我们给你已经准备好了办公室和住房!离我家也很近!!我们是邻居了!你来的话可以带计算机,哦!电冰箱也可以带!北京夏天有点热!!
郭永怀手里还有一个答应了威廉姆·西尔斯做的一项研究工作,郭永怀重情重义,所以心中虽然汹涌澎湃,需要等1年才能回国。不过他的回国心一旦显露,就有许多黑衣人来找他了,郭永怀家附近突然有许多陌生人出没。
李佩:他就一叫门,我一开门,他说我是移民局的,就说我来找你谈谈话,结果他就跟我谈了半天话,他还拿了一个录音机,结果他那个录音机失灵,所以根本我跟他谈的话根本他就没有录上。
这是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们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照片,在这次野餐会上,一向恬静沉默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高喊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炭火堆,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此举是为了不让移民局再有借口不让他回国,夫人李佩也感到无比惋惜,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秋,郭永怀夫妇乘坐的“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慢慢离开港口,美国--这个生活了16年的异乡慢慢从视野中消退。他们将经由日本回国。回到了阔别16年的中国。据说,他们看到中国的第一眼,是灰色的海岸线上一些零散着的灰色的石头房子,那里是日后的深圳,抵达中国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应该说还算幸运,1956-1966年被认为是新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师哥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小师弟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他们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大师哥钱学森性格爽朗大刀阔斧,小师弟郭永怀文静细腻,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后来被人用一种娱乐明星一样的明星组合来称呼他们这个科学男神二人组:冯卡门Brothers(冯卡门兄弟)
1959年6月,苏联毛熊单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1960年3月的一天,后来被称之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突然上门来找郭永怀,俩人走进书房,门一关,足足谈了三个小时。走时两个人兴奋无比。原来大师哥钱学森把小师弟郭永怀拍胸脯120%强力推荐给钱三强,让他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钱学森先生贡献主要是导弹跟人造卫星),大师哥可以说是力排众议推荐小师弟的,因为小师弟郭永怀的专业和原子能没有关系。
谈庆明(中科力学所研究员):党中央去征求钱学森意见,我们要发展原子弹,你有什么意见,他当时就说我毫不犹豫地推荐郭永怀去。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问号,因为郭永怀在美国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他没有摸过原子弹,美国人也是绝密的,苏联也是绝密的,他怎么懂啊。那么钱先生用了四个字毫不犹豫,实践证明他担当了这四个字,他解决了问题。
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这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最开始郭永怀要经常往返大西北和北京,和夫人李佩也没多少团聚时间,所以有时候回来晚了,夫人睡着了,他就自己在自己的小手提箱里装点衣服就离开了。
随后到了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刻,1963年国家决定把郭永怀和北京的专业研究队伍直接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那个基地可以真的说的是穷山恶水鸟不拉屎啊!!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侯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度。别说鸟了,试验现场荒凉的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高原浮肿,50岁的郭永怀因此显得特别苍老,满头白发。
爆轰物理实验,是突破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队员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搅拌炸药。在多次试验后,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一举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这种方案后来被应用于中国整个第一代武器研制过程。(原子弹外面需要炸药引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啪嗒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带着傲人的成果,他们坐飞机回到北京,哎呀,两手空空可不行,他们带了好多好多哈密瓜给北京的元帅首长们,无名的英雄们受到了不能公开的热烈欢迎。
邵春贵:爆炸了以后,我们去接他,到西郊机场去接他们,他们都坐一架飞机回来。带好多哈密瓜,叶剑英都去接,元帅们都去接,都到机场去了,下来握手,那都知道爆炸成功了嘛。
随后郭永怀的目标就是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
时间过得飞快,由于是倒叙写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时间的指针,终于要到那一天--1968年12月4日。
在苍茫无人知的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把这个新得到的数据带到北京。同事们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怀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
从青海没有飞机,需要赶到兰州,那里才有机场,他叫人赶紧联系飞机,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了,郭永怀终于觉得能休息了,于是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郭永怀的确在飞机上睡了挺多时间,他太累了,兰州飞往北京需要几个小时。天空从漫天星斗的藏青色的蓝天,慢慢从东边泛起鱼肚白。即将要降落北京机场。看来这一趟还是很顺利的,中途也没遇到什么气流。飞机开始降落,起落架落下,飞行员开始降低高度。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猛地坠落。飞机从400米高空坠落的时间只有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没有任何让人反应的时间。
根据后来这位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随后这位生还者便失去了意识。
如果以后有机会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真的难以想象,仅仅10秒之内,郭永怀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也不知小战士当时是否害怕。
但是他们就做了这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
尽管周恩来总理下令彻查这次空难事件,但是至今是个谜团,没有答案。胡适说,郭永怀是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人,据他的同僚说,1958年,毛主席接见了研究所的科学家,许多人都激动的上前和主席握手,郭永怀傻乎乎的站在原地憨厚的笑。
在中科院力学所中的一个清静的小院子里,竖立着郭永怀的塑像,这是是1989年建的,当时一个小插曲是,郭永怀由于工作性质,很少留下照片,所以为他建雕塑的时候,竟然没能找到一个他的正面近照。好在雕刻师功夫了得,只做了少量修改,便完美呈现了郭永怀先生生前的样子,根据他的学生们说:对!郭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与其他塑像不同的是,郭永怀先生的塑像下安放着两个人的骨灰。
李佩:我不是把郭永怀的骨灰盒给挪到力学所,原来他不是在八宝山的一个四室,也不是什么室里头,有他一个地方,就把那个小牟的骨灰,就搁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个时候他的学生已经给他搞了一个塑像,我说就在这个塑像的下面,就给他挖一个穴,就把小牟的也搁在一块,因为小牟也是为着跟着他,所以才牺牲的。
已有8位网友点赞!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