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的部署是部署国强行捆绑/绑架被部署国加入保护部署国的战争盾牌系统。一旦战争爆发,反导系统可以是首先攻击他人,或被他人首先攻击。前一种情况是部署国绑架被部署国和它自己一道成为战争发起者。后一种情况是被部署国的作用是承受预警和第一打击或波打击的角色。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部署国都是欺骗/强行地将被部署国拉入自己一方的战争同盟来参与战争,而且以毁灭被部署国家来缓冲了对手的第一波(核)攻击,并进而使部署国赢得更多的时间反击来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这是实施另一种核捆绑战略思维的实践。
但是,现在的反导系统只能反固定飞行轨道的攻击物如弹道导弹,炮弹等等。对于那些‘飞行轨迹是歪歪斜斜的但攻击目标是固定的’攻击物往往就没有防御作用了。这就是在上世纪70~90年代早期西方一些战略分析家们最害怕中国的‘飞行的歪歪斜斜’的导弹的原因。现在根据这个原理,导弹的变轨和再变轨和再再变轨等的预置指令程序特别是末端变轨指令已经使上述的反导功能根本或基本无用。既然可以使之基本无用,那么,在第一波打击或第一波防守打击时,对方的战术就可用些许微弱的牵制力量对待就近的反导系统,而用主要力量直奔主要打击目标。
美国应当注意到,反导系统的被部署国家往往远离自己而太近于对手,在全方位电磁压制后远方的国家没有任何优势可谈,犹如以色列缴获叙利亚的飞弹那样,前苏联只能干瞪眼。一旦被对手缴械了这样的反导系统会成为对方的武器---在对方置换了自己生产的芯片和参数后。于是你将不得不因此耗费自己的力量去攻击被部署国以防自己的系统为人所用。所以‘捆绑被部署国’的战略思维也就被破功了---被部署国的民众将会因此而归罪于部署国和同意部署反导系统的原被部署国领导人。
由此引伸:中日海战中在双方都使用对对方的全方位电磁压制的手段后,中国舰艇的导弹将成为摆设,之后,其火炮系统又不及日方的火炮射程和威力而又使得自己的‘先进’战舰成为对方火炮的靶子。更不用说平时根本没有在‘双方都使用对对方的全方位电磁压制的手段后’,面对火力优势的敌人,自己的舰艇怎样独立和协同作战的训练了。
想起上世纪60年代,那时12岁时看过的一篇文章:一群训练有素的电报接收员在极强的电讯干扰下都能真确的抄下电信指令,但是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能在漆黑的条件下这样做到,即使是没有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