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些许解释, 回复:再读跟贴,也没看懂到底想要说什么,困惑中。。。

(2013-10-06 21:58:24) 下一个

原文:在体内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系统,它的“工作原理”,简单地概括,就是体内酸多了,有碱性物质来中和;碱多了,又有酸性物质来中和。而肺调节,就是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人会加快呼吸,将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则呼吸变缓。肾脏也很重要,它能吸收碱性的碳酸氢盐,并排泌酸性产物。只有当以上三大调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况下,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才会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体内的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受到食物影响的。 "

字体及背景的颜色是为了便于提示不同情况下的概念。

疾病的过程是一个由正常到病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下就转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那么,当所述的三大调节系统出了问题(这里的‘问题’概念要不同于专家们的概念,而是指出现了导致调节系统开始单方向调节的‘病’因),但是,这时还是处在在机体的调节系统代賞功能的范围内时,体液必定有一个从正常到渐渐偏酸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一, 这个过程可以是相对较短、或者相对较长。甚至很长时间而不出现诸如‘酸中毒’的,但是体液的确一直处于‘正常值偏酸’的“正常人”现象,这样的情况应当就是所说的酸性体质。只有当机体的调节系统失代賞后才会出现“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才会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现象。

那些专家科学家们的‘正常体内的缓冲体系’概念和‘病理状态下疾病的原因’概念都是千真万确的科学概念,但是,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去思考和论证问题的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即:使用科学的知识来以不科学的方法讨论科学问题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所以我说是“科学专家的伪科学”。

至于“而人体内的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受到食物影响的”论点就更不值一驳:自己的意识里就有‘人体内的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会受到食物影响’的潜意识,本身就矛盾和逻辑混乱。

体液的偏酸或偏碱为什么一定会引起疾患?以前曾简单写过。这里再写一些:

大家知道,所有的有机(大)分子在液体中都有一个等电点,以蛋白质为例,在非其等电点pH值的液体中蛋白质带有电荷;或正或负------这是蛋白质发挥其生化/生理/生物作用的基础。在正常的体液pH值中,蛋白质因它们的等电点不同而带有不同的电荷,并与彼此的配体结合而产生万千生理功能和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在任何一本生化/生理/细胞生物学的教科书里都能读到的。

而如下的论述则是在书本和科学杂志中没有的,可以查一查是否即使在最一流的科学杂志曾有否论述过:

体液pH值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蛋白质所带的电荷与其构象,并且理所当然地会因此而影响蛋白质与其配体的结合,进而影响其发挥应有的生物学效应而最终致病。以抗原---抗体为例:免疫球蛋白分子如果不能有效地结合抗原就不能引起应有的免疫反应。以细胞为例:T杀伤细胞如果其结合识别自体细胞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过弱则容易产生它对自体细胞的杀伤。而过强则应该容易使得变异的肿瘤细胞因此而免疫逃逸。再者,其他的例子还包括了DNA的复制和转录,RNA的蛋白质合成及其产生的等等,等等的几乎一切的细胞/生物学效应。所以,体液的酸碱与机体的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联系。

有机分子的功能与体液pH值的影响是一个至今尚未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我已经观察了十八年了。无数的科研文章在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等的结构与构象及其功能,但是可惜的是至今尚未有一篇像样的、有关它们与体液pH 关系的论文发表(擦边的记得有几篇)。近来未曾查找,但从这些专家们的观点可以得到佐证。

科学家/专家对于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他们应用科学知识的方法正确。 否则,真应了当年老毛的那句:“知识越多越反动”;看看那些当今的所谓专家们科学证据确凿地误导他人便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