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一场战役的评论首先要从战略角度开始--与有言兄探讨

(2014-02-22 07:07:29) 下一个

我理解你对该文的共鸣在于对牺牲的战士们的痛惜,但是那不是战争评论的首发角度。
 

当时的大背景是在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之后,gmd残兵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落网之鱼成兵败如山倒之势,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定神之机,乘胜追击就成了战略上的必然选择。既然是‘乘胜’,就决定了不可能像三大战役那样做充分的准备把所有的困难都想到,此时抓紧时间是第一重要的事。对此主席在那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诗句中是有很精到的预见的--既然是‘剩勇’当然就不是全部精力,所以如果遇到少数有拼死抵抗之心的‘穷寇’当然就可能受阻或暂时受挫。但是,不能因为有暂时受挫的可能就否定乘胜追击大战略的正确。
 

其次,从后来国际局势的发展来看,叶飞的所谓‘轻敌急躁’之举,恰恰是解放台湾的最后时机!试想,如果如叶所希望的那样顺利拿下金门,进攻澎湖的准备至少要两个月;顺利拿下澎湖后,进攻台湾的准备又得三个月,站上台岛到肃清残敌又得一两个月,就到了50年6月底了,朝鲜战争就爆发了。要是叶进攻晚两个月,解放军那时正在进攻台湾的途中,那会是什么样的惨烈?那就不是8000人甚至不是80000人的问题了。
 

当然,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有让人痛惜的经历,但是战争不是儿女情长,战争要的是达到目的。像那个裹脚布的主人那样唧唧歪歪,那是十八岁的大姑娘该干的事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