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赏析

(2011-07-11 18:50:13) 下一个
山坡羊①潼关②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③潼关路。
  望西都④,意踌躇⑤(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⑥, 宫阙⑦万间(里)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⑥伤心——令人伤心的是, 形容词作动词
  ⑦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6-25)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⑧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
本质。

简述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
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
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
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
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
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
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
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
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
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
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
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
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
,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
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
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
,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
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
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
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
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
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
光。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
。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
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
,使人心灵震撼。 “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
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
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踌躇 ”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
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
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
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
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
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
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
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摘自百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飘尘永魂 回复 悄悄话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散曲家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其体会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当其归隐之初,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著老夫对着无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云庄迤南,便是景色秀丽的大明湖、趵突泉;迤东,是孤 张养浩作品
高桀立的华不注;迤西,是块然如垒的标山。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居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领略“苍山万顷”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登汇波楼》)动人的诗句;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珠滚絮飞的泉流……足迹所至,诗、曲亦随之。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诗曲中,也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摘自百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