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赏析

(2010-07-03 01:33:51) 下一个

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赏析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①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
署名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
“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
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
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
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
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
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
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
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
,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
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
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
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
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
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
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
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
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
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
(《“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
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
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
。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懊恨所
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
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
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
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
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
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
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
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
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王 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飘尘永魂 回复 悄悄话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载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