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6月26日 以 赛 亚 书6章

(2010-06-26 00:52:31) 下一个

天庭的异象(Ⅰ)

以赛亚书六章一至八节

    1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找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远满圣殿。2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3彼此呼喊说:

       “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

        他的荣光充满全地!”

    4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5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     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6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

7将炭玷我的口说:“看哪,这炭玷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孽就赦免了。”

8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在第六章中,我们找到了有关先知生平的最早和注明日期的事迹,而这通常就是视为他的蒙召。但问题立即就产生出来,为何这件事不像耶利米与以西结一样,出现在该书的开首呢?其中一个解释,就是将这段视为六章一节至九章七节历史叙述之不可分割部分,而这个历史段落因着一些以往提及的原因,被插进了一系列的“祸哉”与五章八节至十章四节的其他预言间。这个段落的主题是先知与君王的冲突,对上帝的信心与政治的权宜之间的张力,这张力特别是当亚述首次进侵以色列时表现出来,并且将贯穿于前五章经文中的外敌入侵的审判主题加以扩充。另一个解释是将首五章经文视为第六章的背景,使我们明白什么叫“嘴唇不洁的民”(5节)。以赛亚是在充满贪念、狂傲、酗酒、不义、压迫与凶杀的地方传道,是面向一群以“舌头和行为,与耶和华反对,惹了他荣光的眼目”(三8)的人。

    但这些章节的编排还有另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根据一章一节的标题,先知的异象是开始于乌西雅王死之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接受这字面意义,那第一至五章应该发生于乌西雅王时期(主前七八七至七三六年),因此便大概与阿摩司书及何西阿书同时期;第六章开始了属于接续他作王的亚哈斯时期(主前七三六至七二五年);而其他章节(参卅六1)则来自接续作王的希西家时期(主前七二五至六九七年)。第一章一节与六章一节之间的表面矛盾很容易解决,只要我们接纳以赛亚不是第一次看见天庭(heavenly court)的异象,而是“当犹大王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执政的日子以赛亚所看见,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1)许多异象之一。

    通常人会以“乌西雅王崩的那年”,大概是主前七三六年,作为先知生平与经验的转捩点,因为这是以色列历史的分水岭。首先,这标志着一段漫长与昌盛统治时期的结束,这种昌盛可见于军事上的功绩、辉煌的建筑与农作物收成,“因为他(乌西雅)喜悦农事”(代下廿六6—15)。乌西雅王去世那一年也标志着亚述的势力,在余下的整个世纪,开始威胁以色列与犹大(王下十五17—31,乌西雅又名亚撒利雅)。早在主前七三八年,我们听见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主前七四四至七二七年)便已挥军进袭亚兰与利巴嫩,到了主前七三六年更吞并了基列与加利利(王下十五29)。对先知来说,乌西雅漫长的统治代表衰退的时期,而提革拉毗列色就是万军之耶和华惩罚他们的刑杖(十5)。引发先知在第六章的异象经历的因素之一,便是亚述新的日渐迫近的侵略威胁。先知在“乌西雅王崩的那年”,在圣殿中那种惧怕经历的另一个因素,是由于乌西雅生大麻疯的熟悉事迹;就是在圣殿中,于同一个书坛前,乌西雅的“额上忽然发出大麻疯”(代下廿六16—21)。那种使乌西雅变成大麻疯的圣洁,可以使人死亡与残废,而以赛亚发现它同样是一种洁净与饶恕的力量(六7)。

    不过,在本章的头两节,并没有特别提及圣殿。在大多数英文译本中译作“圣殿”的这个字(hekal),通常可指“宫廷”,而无论这情景是发生于什么地方,总是带着一分王室的尊荣。诗篇十一篇四节便是具启发性的例子:“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察看世人。”后面的几节提供先知在见异象时身处于圣殿中,但他所看见的却是一个天上官殿的荣华与圣洁。圣经中有许多这样的描述,本段只是其中一例,先知作为见异象的人,得以一瞥一幅“幕后”景象,他看见上帝在管理人间的事务,指令他的天使仆役,讨论个别的案件,像约伯(伯一6—12;二1—6)或亚哈(王上廿二19—23)。在这里,上帝欣赏撒拉弗的颂唱,以及片段的对话,并且常加入和插嘴(8节)。这些都与保罗的经历十分相似:“一个在基督里的人……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林后十二1—4)。拔摩海岛上约翰的启示文学也是一样(启一3;廿二19)。以赛亚书四十章是另一基于第六章的例子,我们在以后会详加讨论。这里先知的脚是站在圣殿门内,但他的灵却像以西结、以诺、穆罕默德与其他常见异象的人,被提升至“耶和华的会”中(耶廿三18—22),看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

    他的随从被称为“撒拉弗”,飞在其上。至于他们的数目与形状,希伯来文seraph令人想起了“燃烧”,而火是这种情景的常见的主旨,不单在此处(67节),也见于以西结书第一章(41327节)与王下第六章(17节)。民数记廿一章与以赛亚书十四章廿九节记载的大蛇,是毁灭的工具,并且没有任何人类的特点,可与此处的撒拉弗相关连。这里所描述的是在“隐秘的言语”(编注:英文直译应为“不能用语言讲述的事物”)中,所看见的一些有翅膀的侍从。可能就好像守卫伊甸园入口的基路伯(创三24)一样,他们有些手中拿着火焰的剑,或更可能他们的六个翅膀都是用火造的。这就是许多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除了翅膀之外,他们还有脸孔,要遮蔽起来,免受上帝刺目的荣光照耀;腰部也被第二对翅膀谦恭地遮住。译作“脚”在希伯来文是委婉的说法,正如在士师记三章廿四节“大解”原文便是“将脚遮蔽”,参钦定本)。他们的手从坛上取下一块红炭(6节),他们发声赞美上帝,向先知说出赦免的话(7节)。我们将在第四十章再次听到他们的声音,而启示录第四章在宝座周围也有四活物,各有六个翅膀。但除了少数启示文学外,撒拉弗并没有在圣经的传统中提及。

天庭的异象(Ⅱ)

以赛亚书六章一至八节(续)

    由撒拉弗所颂唱的短诗,在犹太与基督教圣礼传统中,成了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这首诗是犹太人每天早祷所唱颂的,而在基督教的崇拜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于圣餐礼的祝圣文中。在基督教的用语中,这首诗名Sanctus(拉丁文指三圣颂Holy),或Trisgion(希腊文指三圣),而犹太人则称为Kedushah(希伯来文指三圣颂Holy)。它在礼仪中的功用可追溯至其首次在圣经上的出现;在以赛亚书六章中是由撒拉弗彼此对唱(“彼此呼喊”),在启示录四章则由各个活物不停地颂唱,“俯伏在坐宝座的面前”(启四10)。

    基督徒自然会从这首庄严的诗歌中看到“三一的真理。希伯主教著名的三一主日诗歌便是佳例之一:

        圣哉,圣哉,圣哉,全能大主宰!

        天上地下海中,万物颂主圣名;

        圣哉,圣哉,圣哉,恩慈永不更改,

        三位一体上帝,父、子、与圣灵。

    犹太人的解经家认为将“圣”重复三次,是指上帝圣洁的彰显,第一于天上,第二于今世,第三于来世。这个观念部分可见于教会最经常使用的祝圣文:

        圣哉,圣哉,圣哉,天地万军之主上帝,

        主之荣光,充满天地,

        愿荣耀归于至上之主。

    事实上这种三叠的格式在礼仪的语言中,并不罕见,好像在“亚伦的祝福”(民六24—26)所阐明,随着颂唱或经常默想的人,来加上创新的解释。

    先知在他可怕的异象的上下文中,想向我们说的,就是圣洁乃是他信息的核心:上帝的圣洁,人的圣洁,可以致人死地的圣洁,亦可赦免人的圣洁。在整本以赛亚书六十六章中,每次的启示总是提及一个重复出现的名号:以色列的圣者。他可能是第八世纪的先知,特别是以赛亚,发现了圣洁的真正性质。在异象中,上帝是完全圣洁,坐在高处,被完美的侍者包围,这就突出了人无论在圣殿或其他地方,都不态凭着有限与不足的力量,来成就圣洁。我们曾听过犹大领袖的假冒为善,他们以毫无瑕疵的敬虔,来实行所有的礼仪律例,但却活在不义与败坏之中,以色列的圣者说:“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一15)圣洁与公义是不能分割,你不能二者取其一。

    在古代的传说中,人会因不守礼仪律例与法则而被击打致死,像亚伦的两个儿子(利十1—3),或可怜无知的乌撒(撒下六6—7),或甚至是乌西雅王自己,虽然在乌西雅的例子中,礼仪上的不忠是带有高傲与邪僻的态度(代下廿六16—21)。但对以赛亚来说,圣洁是道德的问题,而不洁不单是指礼仪上的不洁,像各样禁戒的食物(利十一章),或患大麻疯(利十三至十四章),而是道德上的不洁,正如前五章所清楚表明。先知获得赦免的罪是他被不洁的百姓的罪所污染;这就是说,高傲、败坏、不忠、贪婪、醉酒等罪,而不是一些偶然或有意错误地献祭,或没有参加严肃会的人。

    撒拉弗颂唱的另一个主题,是万军之耶和华的荣耀。这是创造的语言,使人想起诗篇第八或十九篇,或以赛亚书四十章(该章与第六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如前所说,这也带有道德的含意。在宇宙浩瀚的美妙与秩序之前,谁竟敢这样专横?更有甚者,这是天父世界,人有责任来照顾与保护土地与人民,这是人切不可忘记的。正如我们所见,先知批判的许多罪恶,都是人误用资财来达到自私的目的,并且漠视或剥削有需要的人。这是天父世界,如果你破坏了任何一方面,你就是“辱没造他的主”(参五12)。

    第四节描述这异象对先知与圣殿的影响。他觉得整个建筑物都在摇动,好像耶和华在火中降临西乃山(出十九18)。先知就如摩西一样亲近上帝,带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他说了一个罕见的字,其意思可能是“我灭亡了”,而所强调的也是道德方面的意义。这一种可怕的异象经验是常见于先知文学中。耶利米把它形容为“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二十9);以赛亚在别处称为“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廿一3)。因此,很多时候上帝或天使所说的话会是“不要害怕!”(例出二十20;士六23;路一13,30;二10)。以赛亚却只能回答说:“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5节)。

    但以赛亚的经验却与亚伦的儿子、可怜的乌撒或乌西雅王迥异,他至终所得着的不是死亡,而是洁净与饶恕。以红炭来作洁净礼仪之用,圣经中并没有其他例子。在玛拉基书中,是有用火来洁净的观念(玛三2—3),而也有含蓄地以火炉来比喻审判,人藉此得着炼净(例如赛一25)。但这些经文所描写的与以赛亚在第六章的经历十分不同。而较接近的,可能是在诗篇一百二十篇中,要以“炭火”来惩治“说谎的嘴唇”与“诡诈的舌头”(参4节)。如果这是古以色列传统对毁谤的看法(雅三5—6亦可能适切),那么先知的异象有点儿古怪,因为对以赛亚来说,圣洁的性质是道德品质上的,不是礼仪上的。而他嘴上的火使他得着赦免与希望,却不是“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雅三6)。或许这就是后来在耶利米骨中燃烧的火(二十9),现在进入了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一章九节提供二者的联系,这里随着的经文也一样。

    当先知被赦免之后,他就听到上帝与他的天庭之间的对话(正如四十18),而他马上被感动说话,献上自己,作为回应。于是他就好像摩西(出三1011),其实更像耶利米(一48)一样,面对一项艰钜的使命,要作耶和华的先知。

先知对犯罪的百姓之使命

以赛亚书六章九至十三节

        9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

        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

        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10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

        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

        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11我就说:“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

        他说:“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

        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

        12并且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

        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

        13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

        像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下子却仍存留。”

        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

    接着先知便透过两个审判的预言,来表达苦涩的启示信息。第一个预言宣告悔改为时已晚(9—10节),第二个预告毁灭即将临近(11—13节)。二者藉先知尝试为他的百姓代求而连在一起:“主,这到几时为止呢?”这是先知从心底发出的哀歌式呼喊。一些熟悉的诗篇亦表达此观念:

       “耶和华阿,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

        我心里筹算,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 (十三1—2;参七十四10;九十13)

    正如基督在十架上“被遗弃的呼喊”(诗廿二1;参可十五34),这并不是期望答案的问题,而是请求救助的呼喊:“不要永远这样下去!不要离弃我们!”当阿摩司知道他的百姓未来的命运时(摩七2,5),他便为他们代求;摩西愿意为百姓献上他的生命(出卅二33)。在以赛亚的传统中,第五十三章是最高地发挥了此主题,耶和华的仆人被形容为“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一12节)

    “主阿,这到几时为止呢?”第六章这句短话揭示了以赛亚对他的城市、土地与百姓的爱,而他面对的使命是何等艰难。但是像耶利米(七16)一样,他不为他的百姓代祷,因他们注定要死亡。首先他要告诉他们:“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他要使他们无知,瞎眼与硬心;尽一切所能来阻止他们看见自己的错处并悔改。在正常的情况下,先知本来是要向他的听众教导智慧与传递知识,并且在他们心里,挑起属灵的复兴,但以赛亚却被命令来定他们的罪,这里透露了十分鲜明的“反讽”(irony)。换句话说,他们是无可救药。这个当然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完全能够明白的观点,并且为该世纪后期所发生的悲剧所证实。后来的作者常要在许多经文中,甚至是从这段经文中(参下文),寻找盼望的种子,不过有许多其他的先知抱着相反的态度。例如约拿,事实上这就是本书四十章作者的观念。我们无需为着上帝不给予人悔改而感到难过。本段经文严峻的公义是配合前五章道德上的可怖情况,而这是上帝的性情所必须包括的。我们也无需解释这段经文,以为它受了先知向百姓工作的失败所影响。这段经文是公义的上帝以冷讽的口吻,向那些辱没他的百姓所说的话(五19)。

    留意这里曾出现两次的带有讽刺意味的“这百姓”一词,没有出现那个更温情的“我的百姓”一词。

    第十节描写了先知受命去使百姓得著致命的疾病。有三个器官分别受到感染:心,英文译作“心思”或“心灵”(mind,希伯来文作守中,系指人的理智,而不是感情),另外就是眼睛与耳朵。按照这节最后的话,它们是没法医治的。区别“眼睛看见,耳朵听见”的先知,和盲目与迟钝的百姓,新约圣经也有出现,并且是引用来解释比喻的作用:“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可四11—12)。

    第十一至十三节描述的审判,包括了几个熟悉的形像与观念,但也有一些不寻常的特点。第十二节好像是说到离别,可能不是预言最早的形式。这点也可以由“耶和华”是第三人称看出;在其余的经文,他是讲话者。在本书后半部,荒凉的土地是常见的情景,例如锡安胜利地被告知:

       “你必不再称为撇弃的,

        你的地也不再称为荒凉的,

        你却要称为我所喜悦的,

        你的地也必称为有夫之妇……” (六十二4)

    其余的描述是接续第五章留下的。整个地上的城市、人民、房屋都会被蹂躏。就好像一场森林大火焚毁了沿路的一切东西,包括最巨大与最古老的树。就是“栗树”与“橡树”的意思:后者(通常译作“橡树”)是特别与古代的圣所有关(书廿四26;士六11,19),前者常用作骄傲力量的象征(例赛二13;亚十一2)。即使这些也会被上帝审判的火吞灭。

    第十三节的下半节十分难懂,我们可以比较一些不同的英文译本的意义:

       “虽被砍伐,本体却仍存留。” (钦定本)

       “虽被砍倒,尚有残干在那里。” (标准修订译本)

       “在圣山之处,有圣柱发出。)” (新英译本)

    明显地,译作“本体、残干、圣柱”的字就是关键的字眼,因为这就是余民,代表灾难后所有留下来的。无论这此安有何含义,都被视作先知最后的话中的“圣苗”,而这就是最重要的意思。无论这场毁灭是何等浩大,但却有一枝残干或枝条会幸免于难,从它要长出“耶西的本”(参十一1),“公义的苗裔”(赛四2;耶廿三5;卅三15),并在日期满足的时候,“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1)。

    在本章结束的解释附注,就是在审判中指向盼望的光明,很不像是出于原本的预言。正如我们先前指出,以赛亚认为百姓是完全绝望。但十一节的哀求:“主阿,这到几时为止呢?”却流露了先知仍对百姓存有一份同情心,这便将完全的破灭转化为盼望的预言。以色列会被火焚净,但有一位新生王将兴起,替这地带来公义与平安、智慧和聪明(十一19),取代以前的腐朽。这就是后来犹大人对他们那位出自大卫的弥赛亚所持的信心,就是一枝象征完全毁灭的“残干”,也可转化为希望的象征。今天被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的异教派(dissident sect)嘲讽的这种犹太人的解释,他们的文章说道:“这样的残干怎可成为圣苗?”但古往今来,对犹太人与基督徒来说,本书预告了那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九6)的大卫之子的来临,在这背景之下,这段经文的意义是清楚不过的了。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