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结束和新开始
历代志下五章一节至六章十一节
所罗门作完了耶和华殿的一切工;就把他父大卫分别为圣的金银和器皿都带来,放在上帝殿的府库里。
那时所罗门将以色列的长老,各支派的首领,并以色列的族长,招聚到耶路撒冷,要把耶和华的约柜,从大卫城,就是锡安运上来。于是以色列众人在七月节前,都聚集到王那里。以色列众长老来到;利未人便抬起约柜。祭司利未人将约柜运上来,又将会幕和会幕的一切圣器具都带上来。。所罗门王和聚集到他那里的以色列全会众,都在约柜前献牛羊为祭,多得不可胜数。祭司将耶和华的约柜抬进内殿,就是至圣所,放在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底下。基路伯张着翅膀在约柜之上,遮掩约柜和抬柜的杠。。这杠甚长,杠头在内殿前可以看见,在殿外却不能看见;直到如今还在那里。约柜里惟有两块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耶和华与他们立约的时候,摩西在何烈山所放的;除此以外,并无别物。当时在那里所有的祭司,都已自洁,并不分班供职。他们出圣所的时候,歌唱的利未人亚萨、希幔、耶杜顿和他们的众子众弟兄,都穿细麻布衣服,站在坛的东边,敲钹,鼓瑟,弹琴,同着他们有一百二十个祭司吹号;吹号的,歌唱的,都一齐发声,声合为一,赞美感谢耶和华;吹号,敲钹,用各种乐器,扬声赞美耶和华说,
「耶和华本为善;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那时耶和华的殿有云充满,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上帝的殿。
那时所罗门说:
「耶和华曾说他必住在幽暗之处。
但我已经建造殿宇,
作你的居所,为你永远的住处。」
王转脸为以色列会众祝福,以色列会众就都站立。所罗门说,「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因他亲口向我父大卫所应许的,也亲手成就了;他说,「自从我领我民出埃及地以来,我未曾在以色列众支派中选择一城,建造殿宇,为我名的居所;也未曾拣选一人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但选择耶路撒冷为我名的居所;又拣选大卫治理我民以色列。」所罗门说,「我父大卫曾立意要为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名建殿。耶和华却对我父大卫说,「你立意要为我的名建殿,这意思甚好;只是你不可建殿;惟你所生的儿子必为我名建殿」。现在耶和华成就了他所应许的话,使我接续我父大卫坐以色列的国位,是照耶和华所说的,又为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殿。我将约柜安置在其中,柜内有耶和华的约,就是他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
在历代志这一段经文之中笼罩着成就的气势。圣殿已经建成了。现在这个敬拜的地方,连同与正确使用它分不开的平安、安全、以及繁荣,为上帝赐的一个最后印记.约柜被带到它旅程的最后阶段。
约柜升入圣殿的记载,很能显示历代志的结构是多么紧凑。这里没有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史实。相反地,与历代志上十五、十六章密切相关,使它清楚表明,现在所报导的,是在那里所开始的工作的完成。这两段文章的结构是相似的。每一段都有实际运送约柜的记载,强调礼仪的正确性(代上十五1一十六3;代下五2-10);每一段都报导有赞美和庆祝的行动伴随着约柜的到来(代上十六4-36;代下五11-14,而代下五13下半节回应代上十六34所记诗歌的叠句);每一段都按不同的形式反映上帝的计划,是要所罗门,而不是要大卫兴建他的圣殿(代上十七1-15;代下六1-11)。两段记载之间关系的密切,是历代志作者最后表明的,只有所罗门才能合法地把约柜奉祀到它最后安置之处。
完成的意义进一步地在所用的一些言辞中表明出来。译作「他完了」(五1)的那个字是wattish-lam,在语言学上它近似所罗门的名字。两者都强烈地暗示「平安」(shalom)的概念。所以,「作成了」按目的的意义而言,只是一个结束。它给新的东西有个开始,给好事有充份的机会——因为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见,平安(shalom)暗示一切的丰富与喜悦,是上帝在创造人类时最深切的目的之一。在六章十节的另一双关语,暗示了类似的概念。在「现在耶和华成就了他所应许的话「与」使我接续我父大卫坐以色列的国位「这两句话中,用楷书刊出的词语希伯来文是同一个动词(意思是「出现」[rise」或「站立」[stand])。肤浅地诵念一下,这话看起来可能在所罗门方面是自负之辞。然而,这决不是这节的意思。其要点乃在于藉着重复来强调耶和华现在已建立了环境,在这环境里面他的子民能享受他愿意赐给他们的一切,同时能按真理敬拜他。甚至五章十三节那个诗句中,历代志不同于列王纪上八章,其罕见的更改之一、似乎是审慎地指向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将来。这一章最后一段经文使人联想起摩西,在会幕建成时他不能进去,因为会幕被云彩遮盖,而且会幕里面充满了耶和华的荣光(出四十34-35)。现在,当约柜进入它的安息之所时,圣殿中充满了云彩,众祭司像摩西一样,不能在其中供职,因为邢和华同在的荣光充满了圣殿。这种对摩西的联想,其要点是暗示所罗门时代与摩西时代一样,上帝子民是在那同样新的而又伟大的事件边缘了。
因此,这一段里的一切事都集中在一起,表明一个要点:即所罗门的登基是以色列新时代来临的预告。现在,像惯常一样,历代作者并不兴趣于描述所罗门王朝的伟大本身。所罗门给当日的以色列带来的财富,是他带给他后来的社会能够延续的保证。的确地,他的工作本质上就是使新的一代都有机会,藉着顺服上帝而获得「美好生活」。为了这个理由,我们可以说当前这一段经文是一个开始同时又是一个结束,因为它不但是上帝对以色列发出计划已完成的讯号,也变成其后那些君王故事的一个参照点。对于他们每一个人的问题都是:他们是否能藉着顺服而获得上帝的祝福。而且,历代志作者的目的,是向他那个时代的人提出这个挑战。
对于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约柜的真正.意义,从历代志看来,正如五章十节清楚表明的,是代表上帝和以色列之间在西乃山所立的约,和在那种立约关系中,对以色列要求的标准。历代志就是这样对我们今日的教会发出挑战。教会和以色列认识的是同一位立约的上帝;不过教会终极地是仰望加略山,而不是回顾西乃山。教会在偌多方面类似以色列,约柜这样安排也许主要倾向于假定上帝的委身。当然,每逢我们想到教会像「它」,这信息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使人得慰藉的。然而,教会是「我们」,是「你和我」。摆在我们面前那些改变人——我们和别人,使成为适合于为上帝的国而活的可能性是无限量的。我们若爱我们的主,就要遵守他的命令(约十四15)。懂得上帝祝福的可能性——按属灵的意义被理解为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而非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平安——也是无可限量的。(约十四提供了与当前这一段饶有意味的相应经文,把顺服与平安的概念连结在一起。)
这样看来,在这里一方面是圣经中似乎自相矛盾的话,而在另一方面却是对上帝为人类所定旨意的认识,认识到它最后要在「新天新地」(启廿一1)中才能作成。现在没有必要去解答这似非而是的隽语。但是历代志作者主要要向我们表明的,乃是:对现代人而言,这是经历和顺服必经之途。
所罗门的祷告
历代志下六章十二至四十二节
所罗门当看以色列会众,站在耶和华的坛前,举起手来。所罗门曾造一个铜台,长五肘,宽五肘高三肘,放在院中;就站在台上,当着以色列的会众跪下,向天举手,说,「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阿,天上地下没有神可比你的;你向那尽心行在你面前的仆人守约施慈爱;向你仆人我父大卫所应许的话,现在应验了;你亲口应许,亲手成就,正如今日一样。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阿,你所应许你仆人我父大卫的话,说,「你的子孙若谨慎自己的行为,遵守我的律法,像你在我面前所行的一样,就不断人坐以色列的国位」。现在求你应验这话。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阿,求你成就向你仆人大卫所应许的话。
「上帝果真与世人同住在地上么?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惟求耶和华我的上帝,垂顾仆人的祷告祈求,俯听仆人在你面前的祈祷呼吁;愿你昼夜看顾这殿,就是你应许为你的名的居所,求你垂听仆人向此处祷告的话。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处祈祷的时候,求你从天上你的居所垂听,垂听而赦免。
「人若得罪邻舍,有人叫他起誓,他来到这殿,在你的坛起誓;求你从天上垂听,判断你的仆人,定恶人有罪,照他所行的报应在他头上;定义人有理,照他的义赏赐他。
「你的民以色列若得罪你,败在仇敌面前,又回心转意承认你的名,在这殿里面向你祈求祷告;求你从天上垂听,赦免你民以色列的罪,使他们归回你赐给他们和他们列祖之地。
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惩罚他们,使天闭塞不下雨,他们若向此处祷告,承认你的名,离开他们的罪;求你在天上垂听,赦免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的罪,将当行的善道,指教他们,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赐给你民为业之地。
「国中若有饥荒、瘟疫、旱风、霉烂、蝗虫、蚂蚱,或有仇敌犯境,围困城邑,无论遭遇什么灾祸疾病,你的民以色列,或是众人,或是一人,自觉灾祸甚苦,向这殿举手,无论祈求什么,祷告什么;求你从天上你的居所垂听赦免,你是知道人心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待他们(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使他们在你赐给我们列祖之地上一生一世敬畏你,遵行你的道。
「论到不属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为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并伸出来的膀臂,从远方而来,向这殿祷告;求你从天上你的居所垂听,照着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万民都认识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样;又使他们知道我建造的这殿,是称为你名下的。
「你的民若奉你的差遣,无论往何处怯,与仇敌争战,向你所选择的城,与我为你名所建造的殿祷告;求你从天上垂听他们的祷告祈求,使他们得胜。
「你的民苦得罪你(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你向他们发怒,将他们交给仇敌掳到或远或近之地;他们若在掳到之地想起罪来,回心转意,恳求你说,「我们有罪了,我们悖逆了,我们作恶了」;他们若在掳到之地尽心尽性归服你,又向自己之地,就是你赐给他们列祖之地,和你所选择的城,并我为你名所建造的殿祷告;求你从天上你的居所垂听你民的祷告祈求,为他们伸冤,赦免他们的过犯。我的上帝阿,现在求你睁开眼看,侧耳听,在此处所献的祷告。」
「耶和华上帝阿,求你起来,
和你有能力的约柜,同入安息之所;
耶和华上帝阿,愿你的祭司披上救恩,
愿你的圣民蒙福欢乐。
耶和华上帝阿,求你不要厌弃你的受膏者;
要记念向你仆人大卫所施的慈爱。」
约柜已来到它最后的安息之所,圣殿现在便按一种强有力和模范方式,为它首要的目的——祷告——所使用。在一种意义上这是一幅画,画中的所罗门像巨人一样跨越了这一段。诚然,在他担任的代祷角色和准祭司的身份中,使我们再次联想到摩西。(请比较出卅二章摩西为刚愎的以色列人所作的代祷。)然而比这人的伟大更重要的,乃是他这伟大的委身祷告行动。我们已注意到在历代志以前那些极具决定性场合的祷告(代上十七16-27;廿九10-19)。所罗门的这篇祷告也许是这两卷书里面中心的祷告,因此它在这两卷书中确实是最具重大意义的,甚至还包含了历代志之救恩神学的本质。
祷告在这个时候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关于祷告,有两点可以概括的说一说。
(甲)祷告的主体,按某种意义而言,是祷告的本身(19-21节)。我们称所罗门的祷告为「模范的」祷告,就是这个理由。这个祷告设想以色列在将来的世代,而且照习惯在圣殿里祷告寻求上帝。祷告是上帝与他子民之间维持不断的关系的最紧要的工具。祷告使那些已存在的应许活跃起来。请注意所罗门的第一个祈祷(16-17节),是怎样的要求上帝遵守他已经作出的那些应许。不错,所罗们能证实上帝确实已开始遵守那些应许(15节);而且他所说的那种情况,也许是遵守那些应许凭他所能想像的一个高的状态。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恳求上帝继续遵守他那些应许。这一段极多言及祷告在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觉得上帝是至高无上,而且无论如何都会照他所喜悦的而行,我们便觉得祷告没有价值,便没有理解到祷告是上帝为人类所定的基本目的,就是我们应与他愿意我们做的事认同并乐意做那些事。当所罗门在祷告中提及将来的世代,便是再次想像到那些老早所应许的事情(26-27节)。
与观察这个模范祷告的特性有关的最后一点,是它的热切性。祷告的特性并不是藉着许多不同的思想或是极合逻辑的程序来表明的。它专注于一个伟大的主题(那主题更常是无名的)。但引人注意的正是这种专注。这个祷告表达一种渴望,就是将来的世代必须找到上帝并得到他的祝福;而那种渴望在所罗门不肯放弃他的主题,或用模糊或含混措辞祷告时,充分表明出来。在我们的祷告中,准备把多少我们的情感力量和我们的时间,摆在上帝的面前呢?可能这是衡量我们对所祷告的真正渴望的程度。
(乙)本章关于祷告的第二个要点是,观察建殿的真正目的所看到简单事实。请注意一再出现的片语:「他们若向此处祷告」或「他们在这殿里向你祈求祷告」(20,24,26,29各节)。这是设想那些想祷告的人将要寻找祷告的地方。然而把这点当作旧约宗教的外表主义的一个例证便是误导的,因为它的用意适得其反。它含蓄地表示,是祷告,而不是献祭,才是圣殿的基本功用。而且这里所称赞属灵的活动,是由多次提及圣殿非上帝真正居所这事实证明的,诚然,甚至天尚且不足他居住。这个事实通常都或多或少同时暗指以色列人是「向这殿」祷告(例如29,30节)。
这样看来,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里完全是属灵的。固然有外在的机构,但机构本身决不能产生上帝与人之间有意义的关系。上帝「知道世人的心」,而且希望他们能真正诚实的回应(31节)。
(二)
因此,这是论到祷告的神学。那基本的前提包含在十四节里面,那里说,上帝向那些「尽心行在你(上帝)面前的」人守约。这种关系,在这里及别处都表明完全是双方的,而且不准有权宜的办法。上帝的委身已证明出来,而且仍然愿意这样。二十节(请比较40节)表明所罗门要上帝的眼睛张开日夜看顾这殿。目的是要他经常留心他子民的祷告。(这种想法通常由「张开」这片语的形式所强调,这片语在原文是用被动分词——「被张开」——暗示习惯地、而且无间断的准备听。)所罗门知道,上帝就是像这样看顾圣殿。而且他赐给人的圣殿,就是他那方面的保证,用他已经立他的名在那里的意义来表明(20节),也即他必定时常都会接纳。但是这种情形,是必须由以色列方面相应的经常行动来满足的。圣殿充份象征的价值,乃是作为上帝和以色列相互寻找的焦点(请比较代上廿八9)。
然而,祷告更明确的主题,是和以色列人犯罪的结果相关联。以色列经常忠实祷告这幅图画(21节),很快便让位给一幅以色列人悔罪祷告的图画。在所罗门对后世与上帝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这是一种暗示,或许是一种预感;即后世的特性是不忠,而不是它的反面——一种由那些世代之记载所带来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历代志下其余大多数节所专注的,而且是历代志作者心目中的所罗门的祷告所密切关注的。所以,所罗门再三复述的一个特殊的剧情说明是:以色列犯罪,上帝便除掉立约上所列举的那些祝福(结果在战争中失败并且被掳,见24节,干旱,见26节;饥荒,瘟疫等等,见28节)。以色列回心转意(或悔改)并且祈求——所罗门对此加上他的祈求,要求上帝赦免并广复祝福。在这种模式中有一种规律,就是在一再出现的语句中似乎有一种颇机械性的重复:例如「你的民因得罪你,……使天闭塞」(26节)。在这里所罗门的祷告又是与历代志下其余的经文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要看见国家的命运,在这个或那个王的统治之下,怎样经常与王的公义或邪恶有直接的关联。这是不是那形成新约的背景之犹太教的律法主义的开端呢?
要答复这个问题,重要的是要知道历代志在旧约的圣约神学的框架内是守正不阿的。(当前这一段与王上八22-53相应的经文,在详情上差异很小,而且列王纪与申命记的神学近似是众所周知的。)上帝和以色列之间任何关系的基础,最终都只能是上帝的守约和施慈爱(14节)。上帝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行动之先,必须有以色列的顺服。正如我们已经特别提及的当顺服出现时,它是以回应的形式出现的,那回应是十分个人的,所以顺服是不能由一系列指定的行动构成的。我们能够藉着思考甘三节的「判断」和「义」的概念所指意思,进一步明白这种思想。
旧约的审判神学,也许在诗篇中有最好的例证。审判的概念,在现代的读者看来是充满着可怕的预感,却是诗人所确信而又欢乐地去寻求(诗七6-8;十七2,标准修订英译本译的vindication[辩句]代表同一个字——mishpat——这个字通常都译作「审判」judgment)。这是因为在旧约的圣徒看来,审判有拯救的含意。拯救往往是脱离仇敌,不过对我们的论点来说是附带的。它所包含主要意义是:拯救是基于圣徒与上帝之间一种已经存在的关系——由上帝的约所厘定的关系。标准修订英译本在诗篇十七篇二节译的vindication(译按:中文和合本译作「判语」)是企图捕捉这个意义。mishpat词,有时也能译作right(公义,或正直) ,甚至译作cause(原因或使之),正如在我们的经文中卅五节和卅九节的情形(译按:中文和合本分别译作「使他们得胜」和「为他们伸冤」)。这最后两节显示:所罗门在他的祷告中想到这种审判。上帝必定会垂听悔罪的以色列的祷告,不是因为藉着祷告,他们便值得获得他的恩宠,而是因为他回到他最初对他们的「约」中。
关于义的概念也能作类似的观察。旧约的人,我们往往发现他们为自己的(公)义辩护(正如我们已引证过的诗七和十七篇)。然而,我们若考虑旧约的整体,便清楚可以看出他们意思不是指他们拥有与生俱来或固有的义,使他们蒙上帝接纳。诗篇一百四十三篇把这要点作了很好的说明。在那篇诗第二节写诗的人承认——与我们当前这一章卅六节的语调很相似——」在你面前凡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义的」。他的义是基于上帝的公义(1节),仰赖他垂听他的恳求(这个词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点相似之处)。这种视上帝的公义为拯救的概念,对了解旧约有高度说明的作用,并且十分接近新约关于上帝对待人类的观点(罗三21-22)。在诗篇一百四十三篇写诗的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功劳向上帝求助,而是根据他立约的身份,正如他靠求助于上帝的信实和他的公义(1节)所表明的。约伯也论到他的义,而且确实是籍着他的mishpat,权利),来到上帝面前。即便如此他也深深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伯十四16-17)。他的义也(含蓄地)是基于「约」。这不但是了解诗篇第七和十七篇最好的方法,也是了解义,就是所罗门恳求上帝当以色列人在祷告中向他转回时加以承认的。
(三)
四十一、四十二节所罗门最后的话语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在这里所记载的祷告与列王纪上有所区别。正像在历代志上廿八章(请参阅住释),我们发现那里参照诗篇一百卅二篇,那篇诗说到上帝进入他的安息,正像约柜在圣殿中找到它的居所。在这里引进这几节的作用,是表明所罗门并不认为,历代志作者也不认为,由于约柜的到来上帝的应许便终于应验了。那里仍然需要有一个祷告,就是祈求上帝继续记念他对大卫坚定的爱,意思是他应当把这种爱也向他的子孙表明出来。反过来说,在大卫和所罗门时期,再没有相同的和平与公义时期,这事实也许是要充份指出,而且作为暗示历代志作者描绘在所罗门时代,上帝在锡安「安息」的图画已经有某种末世论的意义(威廉逊[Willamson]的见解);那就是说,仍然有一种上帝与他子民盼望的「安息」,有某种在他当时尚未实现的事实。
「你的祭司」和「你的圣民」(41节)要分别地「披上救恩」和「蒙福欢乐」。「祭司」和「圣民」之间暗示这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出十九6已经说明全以色列为「祭司的国度」。)其要点毋宁说是整个国家都应展现上帝的救恩和良善。这一点与祷告中所强调外邦人的地位(32节及以下各节),和我们已经看见及将要看见(代下九章)论及以色列对万国的见证互相关联。「信实之民」自然和不可避免地说到他们的上帝的卓越和美好(请参考林后五14)。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