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我的两位妻子

孙传荣,笔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于江南水乡高淳,曾当过教师,现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
正文

第5章,我的启蒙老师

(2009-12-05 14:32:32) 下一个

  自己村里面唱的戏安排在晚上。海报告知大家,第一天,《狸猫换太子》;第二天,《打龙袍》;第三天,《梁山伯与祝英台》。
  乐队是自己的,年纪一般是50多岁的,其中也有两个盲人拉胡琴。这些人都认识,平日,真想不到他们还有这套功夫。
  晚上,同样是先打开台。那锣鼓的水平,不比正规乐队差。
  人物终于出场了。说到这些业余演员,我也个个认识,年轻人多。我们这里的女孩一个个真是漂亮,化妆后和专业的差不多,甚至更年轻,面容更好看,只是动作僵硬点。
  对白是地方方言,唱词同样也是,但有个别的字宜用普通话唱。那唱腔特别,我是第一次听到。一句话演员只唱大半句,然后由乐队的人接著唱完,最后一个字还要拖腔,再带上一个"啊"字。例如:《山伯访友》中的几句,如"梁兄哥哥你送我来到磨坊"。扮演祝英台的演员唱到"梁兄哥哥你送我来到"就停了,接下来是乐队的人唱"磨坊啊"拖腔很长。乐队的人都是男的,合唱起来的音调居然很好听。等到乐队唱完,接下来演员又唱下一句,"磨坊那个磨好比我们。你梁兄好比上瓣,我就是下瓣"。祝英台唱"磨坊那个磨好比我们。你梁兄好比上瓣,"就停了,"我就是下瓣啊"由乐队接唱。每句都是如此,唱的也没有多大变化,但听起来很亲切。对白中也搭上些笑话。如祝英台的丫鬟银心看到货郎担去买针,那货郎担的演员是个三花脸。银心说:"我要买个针。"货郎担的三花脸指著台上的灯说,"你要买个灯?小姐啊,我没有。"惹得台下的人哄堂大笑。
  那三个晚上的戏,我场场都看了,觉得很有地方特色,别有一番风味。这次戏唱过后,最出名的是那扮演祝英台的姑娘,这次演出以后在我们乡出了大名。开始我没有细看她,后来我注意看了她一眼,她的确很漂亮。她开玩笑说:
  "你老看我干什么?以前不是没看到过。"
  "你本来就是供人看的,你怕我将你看折不成?"
  演地方戏的那几天,我喜欢看,文天天陪我看。看的人依然很多,有很多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的。
  我们村热闹了好几天。好赌钱的趁那几天赌钱,压宝,牌九,麻将,扑克样样皆有。
  91年的春节是我最愉快的一个春节。弟弟夏威散为我和文拍了很多照片留念,其中社戏一张就是那年拍的。里面有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细看。

  (启蒙老师与我儿时的同学)
  "田秀"高淳之方言。意即:田老师、田先生。是对我启蒙老师孙福田的敬称,也可以对普通人的称呼。如:"荣秀,你吃过了吗?"这里的意思就不能理解为老师。如果直呼其名就是对人的不尊,这样取名字中的一个字,再加个"秀"就是尊敬人了。
  在我们村,如果人家问"荣秀"是谁?是没有人直接告诉你的,如果问"田秀"家住哪里?大人小孩都会指著孙福田老师家的位置。这就是我启蒙老师响亮的声誉。
  福田老师,身高175cm ,说话慢慢吞吞(通通),常常一副慈祥的面孔,高兴和喜悦很少反应在脸上,他教的是一二三年级复式班,因为只有他一个老师,他也要学会了唱歌教我们,那粗粗的喉咙有点不好听,犹如黄牛叫,"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都是从他那里学会的。我们那时是不学拼音的,后来课本中也要求教拼音,他也学会了拼音。
  他从不打骂学生,学生不听话,最多是高声说几句,哪个学生什么性格,他就用什么样的方法,他对我三弟的结论是:这个学生是个大头鱼,吃东西快,但是不精工细嚼。
  我们是他教的第一届学生,我到三年级时,他已经教了三十几个人,一个年级十几个人。他还有一个特长,会看病,开的是中药处方。他常常为村上的人看病开药方。退休后,参加过乡志的编写。去世时80多岁。
  三年级时十一个人,我村3个,三村8个,三年级后我们就到了大村的学校去上了。同去的十几个人,到上初中的有,孙中宝,孙秀怀,孙秀富,孙锦花,孙双金 ,孙江湖,孙传荣,李银香八个人。孙中宝当兵复员过后30不到就病亡了。
  回想起那童年时代的同学,真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很是怀念。

  戏唱到正月十三结束了,接下来是元宵节。我们这里也叫过小年。从正月十四开始上灯,十六罢灯。在这三个夜宵,人们忙著观赏或参加出灯,有龙灯,马灯,狮子灯,还有跳财神,打水浒,玩塘蓬船等娱乐活动。比春节时更为热闹,概括地说,春节是吃,元宵节是玩乐。
  这里的术语是:正月里过过年,二月里赌赌钱,三月里才下田。
  说到我们这里过年的习俗,一进□月,就要杀鸡宰羊,合家添置新衣服,每家每户炒炒米,做饴糖,磨豆腐,拉磨蒸糕做团子,还要把拜年的年货购齐,条件好一些的自家杀个猪。
  腊月十七这一天是打扫屋子,名曰:掸尘。腊月二十二为送灶的日期,二十三为接灶神的日期,这两日都要举行焚香,点灯,摆上供品等仪式,接灶时要在灶庙内换上新灶神,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报平安”的对联及横联:“语之安”、“定福府”等。春节的前一日叫除夕,各家门上张贴春联。
  除夕午后,各商铺关门结帐,人们都穿上新衣服。
  晚上的一餐叫摲炙陻酒,全家团聚,有的从几千里外赶来为的就是和家人团聚。饭吃过后,长辈发撗顾昵當。五块,十块不等。我记得我大伯在的时候给我的比弟弟他们多。
  是夜,全家围炉供火,直至深夜,叫做撍晔財,当听到平干古社在午夜0点时分发出的锣声和炮声,宣告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家家户户放炮仗,迎接新年的到来。
  改革开放后,有些常规被打破,守夜时,一般看春晚,或是赌钱,哪怕是一家人也玩真的。

——————————————————————————————————

作者:围攻 回复日期:2009-08-13 21:36:45   

楼主,很高兴看到你的贴。

一早就推测出你是高C人,我们那里也是圩,位于当涂。从你的描述,我的家乡比你那里落后15年的发展阶段,个人认为。你所描述的农村生活场景,引起我的共鸣。呵呵,我才26岁。我现在在外地,对小时候的记忆,对儿时家乡的记忆,回忆起来时无比的幸福。  

楼主你是个内心柔软的人-------

为了回复你,我把我许久不用的天涯账户找出来,我记得密码却不记得用户名了。想了两天终于想起来。我熬夜到凌晨5点追到这里,也正好我休息一周。  

看你的贴,我内心是压抑的,为什么呢?我想不明白,对于性,对于女性,我陷入了困惑。楼主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快乐,是幸福。  

楼主你还来不来?按你的作风,应该会看到并回复吧。

很多人以为“夏老师”是在写小说,我知道你是写自己并且真实。

你无必要证明对你有所猜疑的人。我挺你  

丽,她很美丽,性感的。她是你曾经的妻子,那一幕你释怀了吗?我不是在问你,而是告诉老师,你必须释怀,这是你必须忘却的一段回忆。你别无选择。其实,古往今来,你不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你的青春年代,是非常值得缅怀的。最后,祝幸福。

最后,我建议老师喝点小酒。

酒不醉人人自醉,但愿长醉不愿醒。生活多美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