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我的两位妻子

孙传荣,笔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于江南水乡高淳,曾当过教师,现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
正文

第3章,儿时的童谣

(2009-12-05 14:18:46) 下一个
  中午吃过饭后,社戏就开始了。先是放炮两声,然后是打开台。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打开台",就是在唱戏之前打一阵锣鼓乐器,节奏很强的锣鼓声告诉人们戏就要开始了,在几公里外的人听到这声音就动身赶来看戏。
  很多的年轻人也是第一次看戏,加上热闹,纷纷都赶到这里来。一些附近的人端著凳子,坐著看。我们这里的社庙场是前低后高的优势,站著看戏也不费劲。
  二十分钟的开台后,老支书上台讲话,祝大家新年快乐。报幕人走到前台:今天下午给大家演出的是《桃园三结义》。将牌子挂在戏台的一边。然后人物出场。
  京剧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喜欢看,而且出菩萨的年代必须是唱京剧。随后的年代就根据大部分人的爱好,而选择黄梅戏、锡剧等。
  台上的演员出场后,有些老人为年轻人介绍著剧情的发展,也有人评论谁好看,谁演得好。这京剧的唱腔我从收音机里也听过。故事情节当然也看过《三国演义》的书。
  戏唱到张梁、张宝在颍川连胜几场后,又杀皇甫嵩、朱隽一段时的武打功夫,又一次迎来了台下的一片喝彩声。
  (儿时的童谣) 
  我是家中兄弟的老大,比二弟大3岁,比三弟大6岁,比四弟大7岁。我是'传'字辈。我上学后,父亲本将我们兄弟四人的名字以"荣、华、富、贵"四个字取名。由于三弟3岁时溺水身亡,这个叫法就被打乱了。
  二弟小时候的事记得尚少,三弟四弟就是我经常带了。记得爸爸鼓励我的一句话是:你们兄弟长大后分家,多分点东西给你。意思是说我在兄弟中吃的苦要多些。也许那时爸爸的确是那么想的,但他不知道社会发展之快,他说的所谓那些东西,长大后我们兄弟都没有要了。
  四弟,就差一根头发丝没有来到世上。那年我也懂事了,母亲生下三弟后,第二年,当母亲发现又怀孕了,听父母商量,不能再要了,就到薛城医院去刮胎。结果是月份大了几天,无法再做刮宫手续,只有等到引产了。到了引产时恰好是大忙季节,母亲舍不得误工,于是就将老四生了下来。
  四弟出生后,母亲常常把三弟四弟一头一个放在箩窝里,摇他们睡觉,嘴里唱著:嗷-嗷---伢业困觉(gao)觉了喂----喂。心肝儿子么听话呀.......。母亲的这首催眠曲,我眼睛一闭就能清晰地在我耳边常常想起。她这一唱,两个弟弟一会就睡著了。弟弟睡著后母亲就去做事,由我在边上看管著。发现弟弟醒来后哭叫,我就摇摇箩窝,有时也学母亲唱,嗷-嗷---伢业困觉(gao)觉了喂----喂。一次不小心用力过猛,将箩窝摇得连人带被全部掉了出来,两个弟弟们倒扣在地上,我急得没有办法,就去叫母亲,后来母亲教我方法,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们这里,孩子刚学话时,首先学的是:月亮巴巴亮堂堂,照见家(ga)婆洗衣裳,洗的白洋洋;趁小工,上学堂,学堂高,打把刀,刀又快,切(si)根菜,菜又长,放(gua)点糖,糖又甜,放点盐,盐又咸,打个篮,篮又稀,杀个鸡,鸡又叫,搭张跳.......其实没有实际的意思,小孩说起来顺口而已。再大些的孩子还有:麻雀子,□芦柴,看见姐姐送茶来,送只什(ni)么(zhi)茶,送只青豆茶,什么青,麻布青,什么麻,树麻,什么树,嗷遭树,什么嗷,鞋底嗷,什么鞋,香鞋,什么香,湖扇香,什么湖,小南湖,什么小,蚂蚁小,什么蚂......还有很多,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不同,山乡和圩乡又不一样。想想都非常有趣。
——————————————————————————————————

作者:秋_辰 回复日期:2009-08-13 10:50:34   

社戏原来是这样了,原以为就是唱唱戏了。  

小时候我们这也有卖梨膏糖的,多半是夏天来,一群人化了古装,穿了戏服,到处敲锣打鼓,找个场地很大的哪家门前,不搭台,我们各家就搬个凳子就去听了,多半是夏天,唱唱锡剧,双推磨,珍珠塔,有时也有互动,谁会唱的,也可以去和他们配着唱,很热闹,我们小孩就等着唱完了,买梨膏糖吃,还有宝塔糖,可以打蛔虫的,不过唱一两天就走了。  

也有村里人专门请的,哪个富人家出的钱,一唱就是十天半个月,那个是要搭台的,有时在我们小学里,有时在人家家门前的大场子上,都要早早搬凳子去占位置,呵呵,虽然我都听不懂他们唱些什么,但小孩子在一起,就涂个热闹,好玩,还有好吃的,呵呵。  

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里的电视节目也没现在丰富了,晚上有地方可以玩,是多么有乐趣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