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我的两位妻子

孙传荣,笔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于江南水乡高淳,曾当过教师,现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
正文

第5章,高淳双女坟

(2009-12-04 09:49:22) 下一个

  下午,我带小朱来到离县城三十公里外的双女坟边,首先看到的是刻在石碑上的一首诗:
  少亲笔砚,长负才情,凝思花容月貌生。
  崔子风流,双女幽魂,一厢客旅著意淫。
  芦花清亮,不动身形,千年不改处子神。
  我对小朱说:"崔致远,新罗,即现今韩国人。12岁入唐求学,18岁擢进士。双女坟是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墓葬,距今已近1300年历史。"
  "哦!"她听我介绍著。
  我继续说:"坟茔坐西向东,长26米,宽18米,占地近500平方米。砖石结构,前置双开石门,后通两列甬道。墓顶因年代久远已经坍平,墓基却显坚固,高出地表约2米。"我一一指给她看。
  小朱问:"那墓穴中葬二女到底为何人?"
  "传说是张姓两姐妹,少亲笔砚,长负才情。父母于盐商小竖,以此愤恚而死。天宝六年同葬于此。"我接著说:"崔致远所著诗文,留下了古代版'人鬼情未了'的佳话。"
诗曰:
  谁家二女此遗坟,寂寂泉扃几怨春。
  形影空留溪畔月,姓名难问冢头尘。
  芳情倘许通幽梦,永夜何妨慰旅人。
  孤馆若逢云雨会,与君继赋洛川神。
  "你以前听说过吗?"我问。
  小朱说:"从未。"
  我又对她说:"崔致远以双女坟为题材的小说《仙女红袋》,收入韩国古典名著《新罗殊异传》,使得双女坟在韩国家喻户晓。'双女坟',是促进中韩文化的一座桥梁,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非一般之古墓葬。千年之前,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被列为'古今名贤游览之所'。"
  小朱非常开心。
  这是她以前不曾听说过的。她说:
  "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你也累了,我们回去吧。"我对她说。
  我们回到宿舍。两人在一起,再累也是愉快的!
 
  详细双女坟情况:南京郊县高淳固城湖畔的花山西南端,长眠著唐代两位才貌双全的少女,人称"双女坟"。此坟与韩国新罗时代的文学泰斗崔致远还有一段人鬼相恋的传奇故事。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去追寻中韩两国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一九九六年四月,中韩文化关系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韦旭升先生受韩国学者的委托,专程从北京经溧水赴高淳,前来寻找与韩国古代文学家崔致远作品《仙女红袋》有关的古墓---双女坟。
  高淳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陈后翔、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濮阳康京协助其查阅了清光绪《高淳县志》,该志卷15"古迹"篇说到:"双女墓,县东三十里,花山李氏宅旁。鸡林人崔致远,唐乾符中补溧水尉,曾为诗吊之。夜梦二女称谢曰:儿本宣城郡开化县马阳乡张氏二女,少亲笔砚,长负才情,父母于盐商小竖,以此愤恚而死,天宝六年同葬于此。宴语至晓而别。一云招贤驿驿丞女,遇难不屈,尽节而死。"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13,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43也有同样记载。上述文献对双女坟的方位、坟主身世,及崔致远的际遇提供了证据。因韦先生行程紧迫,急返北京,便请高淳方实地查找。
  韦旭升先生此行并非一般寻访古迹采集素材,而是关系到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及对韩国古代文学家崔致远文学成就评价的大事,高淳县政协十分重视,立即派员踏看,并与古籍对照,查明了双女坟,在现场采集到的砖瓦、瓷片送请南京博物院专家鉴定,确定为唐代实物。11月,韦旭升教授再访高淳,同来还有两位韩国博士生,东国大学赵显占、崇实大学崔进奉。他们对双女坟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坟地完好,"招贤驿"遗址也得到了认定。1997年7月,高淳县人民政府修坟立碑,以示纪念。
  双女坟在县城15公里外的固城镇李家村南,古招贤驿西侧。该村与安徽宣城狸桥镇交界。坟为高出地表2米的长方形土墩,东西向,长26米、宽18米,砖石结构,前置双开石门,后通两列甬道。此坟依山傍水:左"青龙",连接花山、九龙山,山势起伏、莽莽苍苍;右"白虎",濒临固城湖,湖水浩渺、潋潋滟滟,自然形成了山水交会、阴阳和合的风水宝地。坟西侧,还有一月牙形水塘,村民叫其"双塘"。水塘与坟地相连,当属筑坟时有意蓄水以荫地脉、凝地气而挖掘,应"藏风聚气,得水而上"的意境。
  高淳历史悠久,春秋时,吴王余祭七年(公元前541年)筑固城,设濑渚邑。秦时属溧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划溧阳西北高淳、溧水两地置溧水县,属宣城郡,县治在开化城(今高淳顾陇)。唐代,承袭旧制。直到明弘治四年(1491年)割溧水西南七乡置高淳县。
  唐代的妇女观,仍是中国有史以来历代相承的男尊女卑观。"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是古代妇女遵守的法则。她们的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女坟主人虽出身富门,从小躬亲笔砚,长大负有才情,但不能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盐商的这门亲事不满,只得以死抗争。
  县志中还有另一说法:"一云招贤驿驿丞女,遇难不屈,尽节而死。"但无论是抗婚或尽节,都充分表现了张氏两女的刚烈品格和反抗精神。
  双女遇难是唐天宝六年(747年),虽远离我们千余年,但她们的事迹仍在当地传颂。
  《辞海》"外国文学"崔致远有百余字的简介。据韦旭升、陈后翔先生考证:崔致远,字孤云、海云,新罗宪安王元年(857年)生于京都沙梁部。自幼聪慧好学,12岁时离家来长安,唐乾符元年(874年)考中进士,转东都洛阳研读汉文,不久补授溧水县尉。公务之余,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写诗词文赋5卷,结集成书,名《中山覆篑集》,"中山"是溧水县的别号。该书是韩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文集,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巢起义时,淮南节度使高骈受命为诸道行营都统,特聘请崔致远任从事巡官,执掌军事文书。在扬州4年,写成《桂苑笔耕集》20卷。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此书是"一部优秀的文集,并且保存了大量史事。"
  崔致远的爱国情操和文学成就,为后世赞扬,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和"百世之师"尊称。高丽显宗十一年(1020年),朝廷追赠他为内史令,十四年又赠谥文昌侯。至今韩国人民还在先圣庙供奉他的塑像,纪念这位文学泰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