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他(毛)最初是要公审枪毙蒋介石的,遭到斯大林强力反对后,他一改态度,之后才全力推促和平解决。”
---------
上言,纯属胡诌!
12月12日清晨5点半,东北军进攻华清池,蒋介石正在起床披衣,他就出登后山逃跑,越墙而出,墙外下临深沟,蒋介石跌伤了腰。然后就一路爬到骊山半山腰上的一块石头中躲藏。张卫队官孙铭九率卫队营官兵冲进5间厅,一摸被子仍然是热的,蒋的假牙还在,知道没有跑远就向后山搜,搜了一个多钟头。
到了8点钟,人找到了。
蒋当时对孙铭九说,你把我打死好了。孙说:“我是奉副司令的命令来请委员长,到城里去谈抗日的问题。”然后,就把蒋背下山。在骊山这里,当年还有“精诚救国,感召金石”几个大字。
--------
1936年12月12日上午,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向中共中央发电报,电文如下:
东、来兄:
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人士,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并将红军全部集中环县,以便共同行动,以防胡(指胡宗南)敌南进。
-------------
西安事变虽然是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但发动事变完全是张学良、杨虎城独立决定的,事先并未告知中共方面。
事变一发生,张学良连夜电告中共中央:“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1]稍后,张、杨又联名电邀中共中央速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
得到消息的当天,毛、周、博就几次来到张闻天住的窑洞紧急商谈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同西安方面的来往电报接连不断。12日深夜,毛、周复电张学良,提议“立即将东北军主力调集西安、平凉线,十七路军主力调集西安、潼关线”,“红军担任钳制胡(宗南)、曾(万钟)、毛(炳文)、关(麟征)、李仙洲各军”,“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如何盼复”。[2]
在情况尚不甚清楚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2月13日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西安事变问题和对策。
毛泽东首先发言,肯定这次事变是革命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的意义,它没有任何帝国主义背景,完全是站在抗日和反对“剿共”的立场。这一事变的影响很大,打破以前完全被蒋介石控制的局面,有可能使他的部下分化转到西安方面来。我们对这次事变,应明白表示拥护。同时,也要估计到蒋介石的部下,如刘峙等可能进攻潼关,威胁西安,胡宗南也可能向南移动。在兰州、汉中这些战略要点,我们应立即部署。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以西北为抗日前线,来影响和领导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我们的政治口号是召集救国大会。中共中央暂不发表宣言,但在实际行动上应积极去做。[3]
接着周恩来发言,他提出在巩固西北三方联合的同时,要推动、争取国民党的黄埔系、CC派、元老派和欧美派积极抗日,他还提出不要与南京政府对立。[4]针对会上“审蒋”“除蒋”等不同意见,
张闻天在发言中强调:“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实际是政权形式)”,“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我们的方针: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5]面对这一突发事件造成的复杂形势,他还提醒大家要慎重,不要急躁,不要自己给自己造成困难。[6]在与会者发言后,毛泽东最后作结论时说:“现在处在一个历史事变新的阶段,前面摆着很多道路,也有许多困难。我们不是正面反蒋,而是具体指出蒋介石个人的错误,不把反蒋抗日并列。应该把抗日援绥的旗帜突出出来。”[7]
这次会议接受了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不与南京政府对立的意见,确定了“除蒋”条件下争取南京政府的初步方针。这个方针虽然是不成熟的,但却为不久后形成的最终决策奠定了基础。[8]
http://www.yhcqw.com/36/1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