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 东 中 西 3路,3条战线 同时进行的,
西线阿里方向由新疆军区负责;
东线瓦弄方向由五十四军负责;
中线达旺方向由西藏军区负责。以达旺方向作为全线反击的重点。
这个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主脉的南侧,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带,居住着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同胞。
自1962年9月20日印军向我边防部队打第一枪起,中印边境局势便日趋紧张起来。
中央军委对这场自卫反击战制订了三条反击路线:
中印边境印军入侵的
西藏阿里方向为西线,
山南方向为中线,
瓦弄方向为东线,
以中线为重点进行反击。
中线第一战役的战场选在克节郎河谷,
入侵这个地区的印军第七旅下辖四个步兵营,配属炮四旅两个营,
旅长为约翰·帕拉希拉姆·达尔维准将。
我方参战的部队是西藏军区四一九部队所属一五四团、一五五团、一五七团
和 国防第十一师三十二团二营,配属军区炮兵三○八团。
各部队按作战任务,于10月19日下午乘夜幕来临之前翻过拉则山口,
利用河北岸密林作掩护,秘密行进到各自的出击位置潜伏下来。
10月20日早上7时30分,指挥所上空升起三颗红色信号弹,这是我边防部队发起反击的信号。
早已憋了一肚子气的战士一跃而起,端着枪向敌人冲去,枪声、炮声、喊杀声、手榴弹爆炸声,顿时响成一片。
以西藏军区副参谋长石伴樵等人,在次母开设炮兵指挥所,
130师炮团于10日在“肖站”集结,尔后奉西藏军区之命编入419部队之55师联合炮兵群,
副师长董崇仁任55师联合炮兵群副司令员,
指挥炮兵540团及炮兵第308团榴弹炮营,配合步兵作战。
高炮营在拉萨担任防空任务。
炮兵第三○八、第三○六、第五四○团,分别到达集结地东新桥西北侧一个叫劳·次姆的地区。
18军 在 张国华 谭冠三 (中将)将军指挥下,
54军 在 丁盛 (少将)将军指挥下,进行的,
当年和丁盛将军并肩作战的还有韦统泰副军长、钟池、兰亦农副政委、
霍烈坤副参谋长、130师董占林(大校)师长等。
下文 提到的
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董占林(1988)中将, 是我同学的父亲。
现在没有明确的说明, 根据资料分析如下:
东中西3线的总指挥 是 张国华
丁盛 “丁指” 是前指
主力 是18军 的 52师, 54军的130师, 配有几个特别炮团等
若有谬误 请更正补充
=================
据 原藏字419部队 组建者兼政委阴法唐回忆如下:
1962年6月上旬
【准备反击这个事情有什么问题呢?没有现成的一个机构,所以这个时候才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
才组织这个反击的部队,组织一个实际上是组织一个指挥部,哪些部队是指挥部的部队,
到拉萨以后军区开会,开会那时候(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北京养病,谭冠三在主持开会,
主持开会就谈了要成立这么一个部队,反击的部队(即藏字419部队)。
那时候还叫什么呢?就是中印边境反击作战前进指挥部。(前指)
这样的话先把机构,实际上军事临时抽过来一些,再在下面调来,临时凑了一个指挥机关。
部队呢,是原来18军这个的部队,18军原来我在那个师,52师有两个团,另外一个师有一个团,
这都可以说18军的比较好的部队了。组织一起,当然这个指挥部还可以,当时说的还可以指挥其他部队,
山南的部队其他的部队还可以指挥其他的,
但是基本队伍就这么几个团。说是边防部队,实际上并不多。】
18军于1952年,军、师这两级的番号被撤消了,只保留了一些团的番号。
张国华也由18军军长改任西藏军区司令员。藏字419部队的154、155团是原18军主力52师的部队。
这个52师的前身是中野1纵20旅(二野16军,杨得志和杨勇都当过此纵队司令员)。
藏字419部队的157团则是原18军53师的部队。
参战的另一支师级部队11师则是原第一野战军第4军的部队。
军级番号也在1952年被撤掉,11师是“硕果仅存”的一个师,当时驻扎在西藏日喀则地区。
=============
中印边境局势便日趋紧张起来。我边防部队按照总参作战命令,积极进行备战工作,随时待命出发。
1962年6月上旬,为应对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配合好西段地区反蚕食斗争,
中共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决定组建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代号藏字419部队.
指挥部主要成员为:司令员柴洪泉(时任山南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阴法唐(时任江孜军分区政委),
副司令员姜松(时任江孜军分区副司令员),参谋长曹宗奎(时任山南军分区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魏克(时任西藏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长).后来又设立了后勤部,
由时任西藏军区后勤部战勤处长的陈银锁任后勤部长.
6月11日,指挥部在拉萨西郊正式成立.藏字419部队统一指挥的三个步兵团
几乎是当时西藏军区的全部野战兵力,分别是原52师154、155团和53师157团,总兵力约8000人.
从1962年9月下旬开始,为了应对日益紧张的边境斗争局势,打击印度政府的嚣张气焰,
保卫中国边疆的安全,创造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对印度军队的进攻坚决予以反击。
10月7日,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到会的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以及罗瑞卿等。
会议定下了在中印边境进行反击印军的作战决心。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参谋长王亢在京参加了中央军委会议后,
于10月12日返回拉萨,随即在13日上午召开军区党委和西藏工委联席扩大会议,
传达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张国华强调现在一切都要围绕打仗。
10月14日,会议结束后,西藏军区立即组建成立了新的军区前指,
前指成员西藏军区张国华司令员、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政治部主任吕义山、
副参谋长石伴樵、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人组成,
并于10月15日到达麻麻,统一指挥前线作战。
为打好克节朗这第一仗,张国华听取了军区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分析和四一九部队首长柴洪泉、
阴法唐的作战意见,果断提出了对印军左右两翼同时打,歼灭印军一个旅的大胆计划。
这个计划报上去之后,经呈报军委,毛泽东同意了西藏军区前指的作战方案。
藏字419部队指挥各团及保障分队分别从林芝、巴河桥、拉萨、曲水等地开拔,
向克节朗前线集结,至10月19日全部进入了反击作战出发阵地。
-----------------------------------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
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亦简称“丁指”),
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
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丁盛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度王牌部队。
11月6日,“丁指”更是进抵西藏察隅,
次日,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攻击。
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
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
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
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战
,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
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瓦弄大捷”。
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
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