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洛山愚士
本文自去年开博以来就一直在酝酿之中,题目也是事先选好的,原准备在今年十月的“诺贝尔情结周”放出来应景。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诺贝尔奖对衡量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否并不重要。于是就顾不得“反季节”,挺而走险抛砖引石头了。
以北村愚见,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是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原因有如下四方面。
(一)诺贝尔奖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学术教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还没有哪一个西方先进大国没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俺就不信“世界工厂”再扩大十倍GDP再长三倍就能自动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之列。
(二)与奥运金牌不同,诺贝尔奖的获得除了经过公平竞争,最关键的在于创新。仅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不够的;要开天劈地、自创门派、自立学说。从这一点来看,诺贝尔奖显示了一个国家的创造力。
(三)创新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干净而自由的学术环境。长官意识下的大兵团作战没有用,学术腐败是致命伤,而急功近利只能事倍功半。所以,诺贝尔奖的产生说明一个国家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盲目崇拜权威是不可有所能创新的。“儒林外史”中的文抄公们写不出什么好文,而“降龙十八掌”再传三辈还能留下几掌?这里有一个中港台新加坡等华人集聚地都面临的文化教育突破的问题。因此,诺贝尔奖又展示了一种文化的先进性。
以上部分观点在文《李娜郑洁与诺贝尔奖》也曾涉及。
一个诺贝尔奖所涵盖的学术成果及其影响是有限的,但它的产生却体现了此奖得主所在环境的一些特征(例如以上四条)。这些特征恰恰是一个先进国家所必备的。诺贝尔奖虽然只代表了某些领域的最高荣誉,但它们在鼓励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附近可能有千百个有主见勇于创新的人们,他们的影响汇总在一起是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生诺贝尔奖的环境远比奖的本身更重要。
诚如网友指出的,凡是由人来评选的奖项,不会也无法做到绝对公正。在评奖中,“印象分”往往很重要,不太公正的事会发生。然而,很少有一个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评奖委会一贯地专门地“歧视”某一国或某一族裔,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因为有不太公正的事就把自己排除在“世界大家庭”之外是一种逃避心理;因为自己没拿到诺贝尔奖就视其为粪土难免有“酸葡萄”之嫌。积极的态度应是以平常心对待,不断努力进取。据说申雪和赵宏博刚出道时常被评委们压分,这几年就好很多,因为印象随成绩增长。将这一现象用于诺贝尔科学奖,就是要不断地出好成果。中国的科学家们如能象申雪和赵宏博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就有希望。
学术研究的目地在于追求真理探索宇宙间奥秘以造福人类,而非获取某些奖项。 所谓“诺贝尔情结” 以得奖为最终目的,不仅误导民众,还可能被学术骗子所利用。一位大学生曾问访华的克林顿读哪所大学可得诺贝尔奖,凸现出国内宣传教育之偏差。“汉芯”造假和学术论文伪造数据等诸多丑闻折射出中国科技教育界的浮躁与生态恶化。这些弊病不除,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产生诺贝尔奖的环境。
必须注意的是,诺贝尔奖是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光有诺贝尔奖得主还不够(比如印度),还必须在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个题目太大,只好留到以后再讨论了。总之,一个没有诺贝尔奖的国家算不得现代化强国。
[后记] 此文发表后,承蒙许多网友来访留言,有批评的,商讨的,也有赞同的。北村从留言中受益良多,并以其中部分观点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特此鸣谢。
[洛山愚士(原创)2010年2月18日。作者保留版权,引用请注明出处。]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