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自由漫兴之一

(2009-10-22 20:47:54) 下一个
“自由”一词,始见于汉朝郑玄《礼少仪》中“请见不请退”一语的注解:“去止不敢自由”。郑玄的解释是:“请见不请退”这句话就是去留不敢自作主张之意。佛经言更多言自由,至南宋,自由更是社会日常流行之关键词之一。
然而,古人所言之自由,于今日之自由无直接渊源。周初开始发生之吉凶成败,非决定于天命而决定于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自由精神之最初觉醒。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的伟大英明之孔子,他删诗书,订礼乐,并作【春秋】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其所根据的当然是自己的良心而非权威。否则,他不敢删不敢订,更不敢以匹夫之责而招惹到当权者也。当时列国诸侯的政治权威,在孔圣人眼里皆觉无物矣。他教人的最高目的是求“仁”,但他也说“为仁由己”,“当仁不让于师”,云云,这些都是要人自作主宰的英明启迪。他认为只有自作主宰的人才可以求仁。从个人的气质上说,他指出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因为巧言令色是供奉权威的妾妇奴才相。他指出“刚毅木衲近仁”,“匹夫不可夺志”。刚,毅,勇,这是承载自由精神所必须具有之气质,也是自由精神在一个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而匹夫不可夺其志,正是反抗权威以求理性良心自由的具体证明。同样,到了亦伟大英明的孟子那里,亚圣人特别指出了“至大至刚”是自由精神的最高境界,所以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才配称“大丈夫”。
故此,可以说儒家是从德行上来建立积极人生态度的,因而自由精神便成为高贵之品格。道家则从情意上去解脱人生的牵绊,因而自由精神成为消极的自由精神。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思想,如果不能领悟其充沛之自由精神,便不可能接触到其所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