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为了纪念

不想让那平平凡凡的事情隐去,既然已经发生过。是苦,是泪,是血, 是扭曲之人性,即使不被正史正视,也总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许痕迹
正文

两位外祖母

(2009-10-26 15:08:36) 下一个
往前数一百年 ,中国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内战,抗战,解放,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大跃进,自然灾害,关停并转,文革, 拨乱反正, 恢复高考 …… 中国近代史上的寥寥数语,囊括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当我们在拼命背诵教科书那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的时候,我相信有许多人在心底藏着那些“历史意义”真实的另一面,只不过太血淋淋,无法登上那些“大雅之堂” ……

我的外祖母出生在山东临淄的一个大家族里。我只知道外祖母行十三, 后来成为我继祖母的那个年纪最小的同父异母妹妹人称“十五姨”,虽然她们两个相差 22 岁。这个家里另外一个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是姨外祖母,行九。当时习惯女孩子和男孩子分别排行, 而且包括叔伯家的孩子,具体外祖母到底有几个姊妹兄弟, 虽然我自幼也在临淄出生长大,逢年过节时也见过包括外祖母的娘家人在内的亲戚,但我从未搞清楚过彼此之间的关系,实在惭愧。

我的两位外祖母同父同母,都受过西式教育, 绝对属于多才多艺的才女系列,我的继祖母曾很多次和我提到姨外祖母“很会抚琴”,当时县太爷的公子倾慕不已,上门求亲,而外祖母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才华,但我家里的一块印章让我神仪当年外祖母的神采 ---- 那是外祖母自号“芷琳”的印章,很破旧了,也是很普通的石头,一直陪着远嫁的母亲。 这对姐妹花结伴去了济南,毕业于济南女师, 后来都在济南洛口小学教书。她们俩和陈云的太太于若木年轻时还是朋友,但应该主要和于家也是来自临淄有关, 毕竟年龄差的大些, 于若木是 1919 年生人, 而我的外祖母是 1909 年的。

最后姨外祖母还是嫁给了县太爷的公子,在济南安家生女。然后开始打算把妹妹也嫁出去。这似乎不是什么难事,很快我的外祖父就出场了。

其实连我母亲都不记的外祖父的模样, 我就更别提了。但每次我看四世同堂的时候,老大齐瑞宣就成了我外祖父的样板。他是河南信阳人,长子长孙,武汉大学毕业。至于他是跟着韩复渠去的济南,还是因为韩复渠的河南旧部的关系才在济南工作,现在已经没有人可能解释的清楚了。他当时供职山东省政府建设部,他是军人还是文官我不清楚,但文官的可能性更大。当时外祖父已经四十多了,老老实实的供养着包括自己爷爷奶奶还有弟弟妹妹的全家。外祖母是续弦,具体前任有几个孩子我不知道。我熟悉的有一个舅舅和一个二姨,据说外祖母的婚礼很隆重,如今当年的两个小花童 --- 姨外祖母的两个女儿早已是满头银发, 都是 80 多的人了。偶尔我还能从表姨那里能听到一句两句的关于当时婚礼的情况,可她们当时也就不过 7 , 8 岁而已。

外祖父母在济南一直生活到1938年,也就是韩复渠弃守济南的时候。外祖父携家眷回到了河南,而我的姨外祖母则仍然留在济南洛口小学教书,自此,临淄的姐妹花就此作别,天各一方,直到1968年左右外祖母通过济南市公安局才又找到自己的姐姐。姐妹俩可能在71年左右又见过一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三十年间,姐妹俩都是历经坎坷。 姐姐是因为公公在临淄被枪决,而丈夫也生病殁了,姨外祖母性格刚强,不肯回临淄,一个人教书养着5个女儿,好在当时我那两位花童表姨已经长大。过了一两年济南解放,解放军进了城。姨外祖母很聪明,在报成分的时候,一口咬定自己城市贫民,压根不提自己娘家和婆家的事,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给她自己和她的女儿们免去了无穷的麻烦。后来两个解放军官分别看上了两位花童表姨, 于是来求亲,姨外祖母只有一个条件:三个妹妹小,必须要养三个妹妹,供她们读书。两位军官都一口答应,于是就变成我的姨夫,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他们的承诺,连我的母亲也曾受到他们的庇护,这也是我对姨外祖母一家了解还深的原因。


而妹妹的坎坷则从解放后开始。因为我的外祖父只算一介书生,只是不幸生在乱世,但他毕竟给了外祖母十几年相对安宁的生活。他算不上韩复渠的亲信,所以居然在韩复渠被杀之后,还在开封或者郑州市政府做过几天, 职务不详。但因为他在国民政府供职的经历则让我的外祖母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历经磨难,这是后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