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害怕失败,是海归与否的死结

(2013-02-14 16:28:55) 下一个



(仅供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参考)



过年前后的这些天,西方专业机构有多份涉及中国经济的报告刊出。

Bloomberg报道,根据美国贸易部和中国海关总署的消息,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50趋势巨流》第十二章提到,到2050年,亚洲将佔全球经济的一半以上,和1820年及之前几个世纪的百分率相同。

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的评估结论是,到2017年,中国可能取代经济强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届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

近年这类报告似乎很多,抛开意识形态、计算方法(包括国力以国家论还是以人口论,以软实力论还是以纯经济论等等)的争论,大多数人确认中国的进步是一种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否超过美国并不重要。就舆论而言,比之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的预测,人们或许更愿意相信普华永道这些会计公司的分析。

伴随着唱衰中国,“中国早晚崩溃”的声音,对于中国的发展,国人身在其中其实没有外界那种强烈的感受。“发展奇迹”、“变化很大”,不一而足的夸赞反到多出于外部世界也包括海外华人。也许唱衰的人不都是恶意的--------谁能想到中国的发展如此之快呢?八十年代初北京的某个冬天,三个不算太穷的年轻军官为了寻找“爱情”,骑着单车从海运仓到黄寺从黄寺又骑到五棵松,最终军医妹妹也没给个好脸,垂头丧气又杀回海运仓。其中一人拎着被汗水浸透的绒衣,恨恨地说“赶明儿咱跟美国人一样,一定得弄俩私家车!”另外俩个低着头,听了连眼皮子都没抬,可能觉得这小子真是累疯了。因为那一刻无人相信这会成为现实。


掠去经济学家在数量经济模式中因种种假定带来的模糊性,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基本可以确定的,这已被历史反复验证过。这里,如果我们同样假定普华永道、《经济学人》不仅是在预言,而是在完成一项可控的物理实验,那么我们也许可以乐观地憧憬,相对2050年,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这场实验的前半段。


如果说“顺势而为”是一个理性人的自然选择,那么如何准确判断并相信“当下之势”和“末来趋势”则是相对困难的一件事。以几份经济报告要说服人心的确勉为其难,对于长期浸润于工具理性的海外知识人就更难。所谓难,并不以逻辑推断而难。从已知事实出发,去分析、追溯或者从假想出发,去逐步建立可能的事实是他们案头冥想或者实验室每天的工作,困难在于他们只对形式逻辑的深信不疑,以至于除了“可证实原则”,他们小心翼翼地求证世界、怀疑内心,不愿相信“科学”之外的任何讲述;困难在于他们不仅缺少综合判断的训练更缺少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面对急遽变化的中国,他们缺少在“场”的感受。对工科男嘿咻呆板、单一的分析,其实适用所有缺少纷纭生活的人,文科生一根筋不乏其人。遗憾的是,缺少宏观把握可以是先天的,缺少生活却是自造的。因为如果你无意投入,那么你不可能建立“生活”,而远离一个个事件、频率、范围这些有血有肉“在场”的现实感,一切只能是想象。


十多年前在国内买房是一件颇有风险的事,买和没买的人想必今天都有很多感慨。极端者甚至连单位的“集资房”都嫌贵,笃定“早晚还能便宜”。我相信无数获利者正得益于他们对大势的判断,“顺势而为”是他们简单的行为原则。

对大势最敏感不是政治家和气象学家,不是股市里的老太太房市中的温州客。遍布世界,那些群狼样的券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紧盯全球发生的大小事件。在他们的数据库里,朝鲜核暴,马里动乱,中国某县某乡某村的集体搬迁同样重要也同样敏感。就是否海归而言,在西方金融界服务的某些高端人士选择回国,即使人数不多无疑也最具有指标意义。与其说他们有多少渊博的学问超人的智力,不如说他们比更多人早一步察觉到了某种趋势。


能走的都走了,事实上我们几乎每天都可听到谁谁海归的消息。当然也相信决意留下的自有他们的道理。困难的是一群犹豫的人。朋友的妹妹,博士毕业想回同济,同济没要另一所也还不错的学校给了offer,只因学校不在上海就又回来了。四十过了,不结婚,没工作,没绿卡,全家老小为她担忧。我不能设想有多少人就这样漂着不愿落地的活着。其实“漂”的背后既反映她没有经受挫折的勇气,又表现她缺少把握命运的能力,更是凸现了他们对自身、对这个世界缺少客观认识。

海归与否,其真实的纠结应该不是人们常说的外部因素诸如环境、收入以及家庭等等,如果将这些外部因素做为参量代入你所熟悉的某种物理试验中,无论你如何刺激,变量的背后一定指向你--------你对大势的判断和你决心的强弱。海归不是跳入一眼枯井,不至于让人那么孤立无援,可是,如果你每每听闻谁走了难掩心中波澜,每每在看了《非你莫属》后只是暗暗感叹,也许你这才体验了什么叫“深刻的孤独”。

可控实验(controlled experiment) 已将真人导入经济物理研究的系统了,从原理上说,这些你都熟,害怕就回去先试试不行再回来,这又能怎样呢?

大势在这里,时间只可能耗干你,不可能眷顾你。同理,将某个学术问题悬置起来,只会令你痛苦并不会令你更加轻松。你说呢?







2013-02-14
无聊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王二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hehe01的评论:
嗯,是个问题。
圈子大点也许能好点?
王二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优闲丽人的评论:
外国人一般没兴趣说这事
longwo 回复 悄悄话 都不傻呢
优闲丽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去与否完全依个人条件和喜好,大陆的空气,交通和造假让我们望而却步,但对许多万毒不侵的中国人,这些都不是问题!
hehe01 回复 悄悄话 关键是回去太无聊,一帮老同学还是吃喝打牌唱歌K房,每次呆两个礼拜就闷死了。。。
王二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野猫的评论:
相信早晚能有平衡的局面
王二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喝白开水健康的评论:
凡事有了主意就好,患得患失总是累的荒
野猫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的私家车大发展会成为中国的大包袱,进退两难。
喝白开水健康 回复 悄悄话 人各有志,哪里都没十全十美,咱们只能先过好这辈子,再去想下辈子了。
王二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俺的评论:
各家情况不同,有4,50岁回去的。您不想回那咱就不回吧。
回复 悄悄话 年轻的可以回去闯,失败了还可以重来。

你让4,50岁孩子还没成年的回去闯,这不是瞎掰吗?除非这人有绝活,或有大背景。
王二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needtime的评论:
因为宋、明崩溃,接下来也一定崩溃?您不是要我们坐以待崩吧?
needtime 回复 悄悄话 明朝曾经有占据世界经济80%GDP 的分量, 最低的时候也45%呢。
宋朝也占65%啊。

占据多少,好像也完全和社会前景没有很大关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