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山西地名之古风盎然

(2016-10-14 00:24:42) 下一个

(微信群里有人转了一段打油诗把山西地名编排进去,读了觉得是狗尾续貂不伦不类,山西地名之美在于蕴积华夏文明,先贤遗风,从网上找到这篇看似可信,先存留与此,有机缘慢慢再考证)

 

山西各地名称由来

太原——“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

大同——辽承唐制,即道--州(府)--县三级。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西京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置大同县。(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大同名字来源于孔子说的 ,《礼记·礼运》里提到: 理想 大道,顺达 前行;天下 为公,人人 平等; 诚信 和睦,选贤 举能;四海 之内,皆为 亲朋; 幼少 茁壮成长,青中 效力社会,老人乐享天年; 鳏夫、寡妇、孤儿、独老、病残之人 皆得 善养; 男子 就业 理想,妇女 婚配 幸福; 人人为我 --- 我为人人 --- 各尽所能 --- 各取所需; 不诈 不贪 不懒,天下 无贼,世间 绝匪;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此乃 理想 之 大同世界 也

(附《礼运大同篇》原文于此: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阳泉——“阳泉”,本来是一个泉水的名称。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卷二《舆地.山川》中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瓮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泉。”从120年前出版的这部官修的州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阳泉是由“漾泉”讹变而来,且原来是一泉名。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58年设榆次市。

运城——境内有古盐池,亦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组成,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所产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含有多种钠钙物质,是全国有名的盐产地之一。盐池的开发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运城”就得名于“运盐押运司”,盖由盐而兴之城。

长治——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

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朔州——战国时为赵国属地,秦时为马邑县,唐代为朔州,宋时为朔宁府,民国元年改为朔县,八十年代末改为省辖市,朔县改为朔州。

朔州,为历代兵家争战之地。相传,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筑马邑城池,置马邑县。这里,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乃至天下之说。

临汾——盖因地在汾河之滨而名。汉代的临汾县是指原泰平县和正平县之一部分组成的县。北齐的临汾县指的是今汾西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原因是隋统治者“恶其(平阳)名也”。

吕梁——因吕梁山而得名,境内多苦寒之地。

晋城——-秦汉称高都县,北魏置建州、高都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丹川县,唐贞观元年始称晋城县,明代荩城县并入泽

州,清改名风台县,民国元年复称晋城县。1983年改设县级市,由省直辖。1985年升为地级市,即为现建制。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西接本省阳高县,北楔内蒙古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 天镇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西汉建延陵县,唐设天成军,辽代改为天成县,明代又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复置天镇县一直至今。

灵丘县——“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西汉初置灵丘县,属代郡。东汉光和元年别属中山国,不久废。北魏复置灵丘县,属司州,太和中年属恒州,东魏太平二年为灵丘郡治,隋属蔚州,后陷废。唐武德六年复置灵丘县,重为成州,属西京路。元复为灵丘县,属蔚州,明因亡。清雍正六年,蔚州归直隶(河北省)宣化府,而灵丘则由隶属蔚州改属山西大同府。民国属雁门道。

阳高县——汉置高柳县属代郡,唐称清塞军,辽置长青县,后魏永熙于县置高柳郡,金、元两代改为白登县,明设阳和卫,清雍正三主称阳高县,今因之。

阳高县地处省境东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

浑源县——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

境内浑源古迹荟萃,自然景观较多。北岳恒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凌空摩崖建筑悬空寺是国内现存惟一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也是惟一保留下来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庙内建筑,结构奇特,巧夺天工,古人称之为“天下巨观”。

左云县——春秋时为北狄白羊部牧地,战国为赵地,西汉置武州县,北魏初为内地,后设武周县。唐为云中县地,辽置德州,金复称云中县。元属大同县地。明先后置镇朔卫,左卫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左云县。

境内多煤,县民赖以致富。

右玉县——古称善元县。明洪武25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公元909年)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初名右玉卫,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旋升为县称右玉县,归朔平府,府治设右玉。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留县,归雁北道。建国初,属察哈尔省,仍属雁北区。

县与内蒙接壤,有著名景点杀虎口。建国后,18届县委县政府矢志绿化,塞外风沙之地今成塞上绿洲。

怀仁——秦代为云中地,汉代置沙南县,隋置大利县属定襄郡。辽代始置怀仁县,因辽太祖与后唐晋王盟会于云州之东城,有怀想仁人之意,故名。1993年,怀仁县划归朔州市管辖。 近以陶瓷业闻名。

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未置金城县,五代后唐置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

应县城内佛宫寺有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

山阴县——秦属雁门郡。汉置阴馆县。后魏属神武郡。北齐属太平郡。隋置神武县。唐属马邑郡。五代属寰州。后晋以山后赂契丹,名阴馆。辽初置河阴县,意在桑干河之阴,故名。今以奶业闻名

平鲁——战国时,赵惠文王置武州,汉置中陵县,明谓平虏卫,清雍正改为平鲁县,属朔平府辖。

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 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三年置宁化所 (故址在进县南之宁化乡)。成化处建宁武关,清雍正三年因关置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今因之。

境内有管涔山,为汾河之源,近以煤炭闻名

偏关县——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

境内有著名的万家寨黄河水利枢纽。

保德县——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楼烦地,秦为太原郡地,唐为岚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为保德军,金大定十一年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改保德县为保德州,元宪宗七年废县留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县名盖源自饱德军。

保德县素有“民歌之乡”美称,出了许多受人赞誉的歌星,我国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就出生在黄河岸畔的马家滩村

河曲县——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大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县名意在黄河之曲。河曲县以河曲民歌、二人台闻名。是旧时“走西口”出境处之一。

岢岚县——春秋属晋,战国时设楼烦郡。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魏属新兴郡。北魏因境内有岢岚山而改名为岚州。隋改称楼烦郡,并于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属岢岚军。唐长安三年置岚谷县。宋于岚谷县置奇岚军。金废军,开岚谷县为岢岚州,元废。明洪武七年置岢岚县后复升州,民国元年复称岢岚县。

神池县——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逾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神池县。

五寨县——汉时属雁门郡武州地,宋为岚州岚谷地,金置宁远县。明洪武七年设镇西卫。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县。

静乐县——春秋为晋国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晋置三堆县,北魏为三堆城。隋开皇三年岢岚县来治,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称静乐县。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属宪州治,元为管州治,并废县入州。明洪武年间复置静乐县。

代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立广武县,西汉广武县属并州太原郡。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时为雁门郡治。隋开皇五年雁门郡改称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为代县,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政司。民国元年改为代县。杨家将故地,现存杨家祠堂,香火甚旺。

繁峙县——春秋属晋,为霍人邑。战国属赵,称藿人。秦属代郡。西汉建莜人县(汉晋之繁峙在今浑源境),东汉废。晋复称莜人县,属雁门郡。隋开皇十八年复设繁峙县。金贞佑三年改称坚州。明洪武二年废州,改称繁峙县。

五台县——因境内五台山而得名。西汉置虑县,北魏太和年置驴夷县。隋大业初改名五台县,据《元和郡县志》,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金升为台州,明洪武二年复为五台县。境内五台山为佛教胜地,名动天下,

定襄县——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西汉时,为阳曲县,属太原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移阳曲于太原界,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盛产法兰。

娄烦县——娄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西周至春秋时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战国时期,楼烦国为赵武灵王所破,归属赵国,楼烦这个地名就在这一带以郡、州、县、镇一直延续至今。明初废县为镇,并入静乐县,设巡检司,属太原府。清延明制。1972年4月1日改属太原市至今。

古交市——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 为交城、阳曲二县地。 1958年8月设立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境内煤业兴盛。

阳曲县——建于西汉,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而得名。

清徐县——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清源县。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于县之东境置徐沟县。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境内盛产老陈醋、葡萄及暖气片。

盂县——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盂县古名仇犹。春秋时期,盂属晋国。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象盂得名。后屡废屡置。1942年盂县划为盂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境内有藏山风景区,为赵氏孤儿故地。盛产煤炭。

平定县——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汉初设上艾县,北魏称石艾,唐更名广阳。宋初于境内置平定军,改广阳县为平定县。金、元、明、清时平定为州或直隶州,民国元年改为县,1983年划归山西省阳泉市。境内有娘子关风景区。

潞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中麓西侧,上当盆地的东北边缘。远在殷商时设微子国,西周时称潞子国。秦置潞县。隋开皇年间,始称潞城,沿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境内有潞河,县名盖源于此。

沁县——古称“铜革是”,最先把“铜革是”定为地名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晋人消灭久居于此的赤狄部落后,把地跨数县的地区,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名曰铜革是邑。宋初在乱柳石围中(现在的段柳村)建威胜军,后曾改军为州,不久又称威胜军。元初称沁州(迁现城址),隶晋宁路,领铜革是、沁源、武乡三县。明初改铜革是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沁源、武乡两县。清沿明制,仍称沁州。

沁源——因沁水之源而得名,古为冀州之域,春秋为晋之地,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置谷远县,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三国为魏之地,晋废县,属上党郡。 境内有灵空山景区。

武乡——古称涅县,西晋始置武乡县,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北宋属潞州,金代至清代属沁州,西周时期,今武乡地区称为皋狼之地;春秋时代,属晋, 为皋狼之地,也有甲氐国的传说;战国时代,名涅,城邑在今故城镇,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上党郡。西汉,置涅县,属并州上党郡,县治在今故城镇,区域包括今武乡、榆社、左权全部及沁县北部、祁县东南部地区; 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年- 274年),涅县分为三县,即武乡县、 镣阳县和涅县,从此始有武乡县之名。

长子县——尧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并由引得县名。秦汉400年间,长子城一直为上党郡郡治。

县人多习理发手艺,山西各地剃头匠多为长子人士。

壶关县——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古名壶关。

黎城县——春秋为黎侯国。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

平顺县——该县名称由来似无可考,有关历史沿革资料语也不祥。均称此地山高坡陡,土薄石厚,自然条件恶劣。平顺地名,盖由县民向往而来?此地出二现代著名人物:一为李顺达,建国初全国劳动模范;一为申纪兰,连续10届全国人大代表。

屯留——殷商时为余无戎,西周时为徐,春秋时为晋余吾的封邑,也称纯留,战国时始称屯留。

襄垣县——战国周贞定王时为晋侯赵襄子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

介休——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境内有绵山风景区。

灵石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隋初属平周县(今介休市),隋开皇十年,隋文帝杨坚北巡挖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

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境内盛产煤炭。

平遥县——古称平陶。汉置京陵、中都二县。北魏太武帝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平陶县来治,并改平陶为平遥。京陵县亦同时废入平遥县。

境内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名动海内外。

祁县——古称昭馀,晋国大夫祁奚,本名姬奚,因食邑于祁,故以为氏。《左传》载,“祁奚荐贤”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历史评判。祁县地名盖源自祁奚。

为晋商故地之一。有乔家大院等晋商旅游胜地。

高平——夏商时代为冀州之域,春秋时为属晋,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先属韩,后属赵,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为泫氏县,属上党郡。北魏初改元氏县,属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名始于此。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将泫氏县并入高平县,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属高平郡。

河阴——桑干河之阴,故名。今桑干河已涸。 山阴,处于雁门以北,古代山之以北谓之阴。

孝义——孝义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景公赏给士伯以“瓜衍之县”,即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隋统一后,称永安县,属西河郡治。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赐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岢岚县——春秋属晋,战国时设楼烦郡。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魏属新兴郡。北魏因境内有岢岚山而改名为岚州。隋改称楼烦郡,并于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属岢岚军。唐长安三年置岚谷县。宋于岚谷县置奇岚军。金废军,开岚谷县为岢岚州,元废。明洪武七年置岢岚县后复升州,民国元年复称岢岚县。

侯马——在春秋战国时叫"新田"。明朝末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经过这里,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于是他便下令在这里过夜。但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可怎么睡觉呢?李自成让马卧下,把马料放在马的嘴边,自己也便靠着马背坐在地下,边吃干粮,边休息。大家一见,都学他的样儿,就这样过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当大家准备出发时,李自成对大家说:"我们靠着马蹲了一夜,可说是伺候了一夜马啊!"从此,这里便改称"侯马"。还有说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前一天慈禧太后连夜逃跑,经过侯马的时候马匹都累坏了,慈禧不得不在这里等候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