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81)
2011 (207)
2012 (226)
2015 (1)
在美国出生成长的中国孩子(ABC)回到国内,可能和咱们刚出国时差不多,也会有类似的文化震荡(CULTURE SHOCK) 吧。俺家目前最懂事的小朋友, 诞生于我们在美国读学位时的艰苦岁月。在国外,孩子和我们一起经历过拿学位,办身份,安家置业的全部过程。平时,我们除了让小家伙上中文学校,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他灌输些中国文化。虽然如此,回国探亲访友游玩度假之余,俺家的这个小ABC对中国还是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
1.中国叔叔吃饭时为什么爱烟酒呢?
因为我们已经有许多年没回国了,回去后,自然少不了要和亲朋好友们聚会叙旧。“吃”应该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在聚会时,大家自然少不了要大吃大喝。在美国,一般的家庭聚会相对要简单些,聚会或是家庭自助餐为主的趴梯(PARTY),或是中餐馆里的素食小酌。而国内的情形则大不相同。在孩子们的眼里,中美饮食最典型的不同,就是在国内满桌的宴席上,大人们总会有喝不完的酒,吸不完的烟和说不完的话。有一次,俺家的小ABC在聚会时对我悄悄说了句:“中国人爱喝酒,爱打嗝。打嗝时,他们不说对不起EXCUSE ME”。哈哈,童言无忌啊。另外,俺家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很少见过国内那么多的海鲜食品,更不用说用鸡冠鹿腿等烹制的美食了。“吃”好像成了小ABC们在中国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好在国内有美国的快餐食品,偶而我们可以用麦当劳和肯德鸡填饱孩子的小肚皮。
2.横过马路左右看?
在美国,人们在横过马路时,一般是车子要先停下来,等到行人通过人行道后,车子再继续前行。在美国生活若干年来,就连我们成人,也都习惯了这种过马路的方式。而在国内,我们去过大大小小的城市有十来个,在每个城市,我们在横过马路时,一家人总是会很紧张。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从没遇到过哪位司机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过。每次需要横过马路时,我们只好紧紧拉着孩子的小手,等着绝对安全时,才会匆匆走过马路对面。“行人要让车先通行”,也许这是国内的习惯和风俗吧,回国后我们已经慢慢开始适应了。
3.看不懂的英文
在国内的高速公路,商场和加油站,我们经常会看到中英文对照的路标和说明。每次看到英文,俺家已会识字的小ABC总会很兴奋。对他们来说,英文可是ABC们的母语啊。可是,每次读完各种路标和说明以后,孩子总是要问我上面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高速公路上有过这么一行字:“Thank you for your welcome.”。因为孩子看不懂与之 对 应的中文“谢谢您的光临”,我只好用“THANK YOU FOR COMING”来简单代替。还有,在商场里,我们经常会看到 “Mind your bag”(请注意自己的钱包),这几个字也难坏了俺家的小ABC,孩子实在是想不出是什么意思。在美国,去商店,从来不用防贼啊。孩子能猜出的一段英文,就是加油站的“No naked fire.”
4。中国饭店里的阿姨怎么这么爱学英语呢
每次就餐时,因为同行的亲属朋友较多,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独立包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嘻嘻哈哈,中英文混着逗趣,真是其乐无穷。在去过的几个餐馆饭店里,有些好学好奇的服务员,总会拉住孩子们的小手,十分友好地和我家小朋友说说话,并请孩子们和她们讲几句英文。大部分的时间,孩子们和服务员交流,中英文混着说,基本没什么大问题。唯一的一次是例外。那次,我们去的饭店可能规模比较小,那里的服务员英文水平也可能偏低了些。我家孩子用英文脱口说了一句最简单的:“你叫什么名字”之后,服务员楞没听懂。回到美国后,孩子还记着这事呢。
除了上述所列的几件事,孩子对高速公路边休息区的蹲坑式厕所,有逃避和不适的心理。此外,在称呼姑叔姨舅等亲戚时,他的脸上也常会有困惑的表情,搞不清这一大帮人的亲属关系。第一次见奶奶时,孩子在机械地重复我们让她说的话以后,和我调皮地说了句:“奶奶就是MILK MILK,佳佳(女孩名) 就是 PLUS,PLUS”。这孩子,真该给她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