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名人效应

(2009-09-13 05:53:39) 下一个

以前,我的老板是一家专业杂志的编委。每个月,老板总要审上几篇稿子。老板很会发动群众。每次,只要一有稿件要审阅,实验室里的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大家个个都有份,都得尽心尽力地替老板发表意见。

那时候,大家看稿子以前,总会先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名作者是谁。几乎所有的学术文章,只有最后一位作者才是真正的大老板。而大老板的工作单位,则是这篇文章的诞生地。有些文章的第一作者,英文很烂,名字也很奇怪,估计是给大老板打工的外国博士。但只要攀上了大老板,甭管多烂的文章,总会有个去处,肯定能变成铅字。如果大老板有名气,这篇稿件十有八九能中奖,也能发表。

这就是学术界名人效应的一个具体例子。不服?不服你也得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博士毕业以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低三下四,尽量攀高枝,尽量找给有名气的大老板打工做事的机会。给谁干不是当孙子呢?委屈几年又能怎样。先苦后甜吧。博士们这样安慰自己一下,心态就会平衡得多。

除了学术界,哪行哪业没有类似的名人效应这档子事呢。电影明星,歌星,小品,相声演员,作家,诗人,只要出名了,一切OK,一切好说。比如,全国就一个宋祖英。中国有那么多人,那么多美女,那么多的歌唱演员,我就不信,找不出比宋唱得还好的人。可是,即使唱得好又能怎样?因为没名气,再好的歌唱演员,你还是上不了春晚,只能在局部地区发光发热。广大的全国观众们,谁会认识你?

写作,不也是这么回事嘛。出了名的作家,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很容易被奉为精品。无名小卒的文章,不知得失败多少次,才会让编辑们看上一眼。没名,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尝试。很多人,就因为没有承受失败的毅力和信心,很快就会放弃。

最近,我简单留意一下一家报刊的发稿情况。在这份报纸上,某些文章的水平,确实不敢恭维。即使是那些专栏作家的文章,也有很一般的。发稿人,反反复复就那么几个。我估计,这个报刊十有八九是被少数人垄断了。如果新人想争得一席位置,不会太容易。

索性来个脑筋急转弯,咱庸俗一次,悲观一把,即使稿子被选上了,有几个人会读?作者又能挣几个银子呢?

名人效应,习惯势力,这样的潜规则,各行各业都会存在的。适应为主,牢骚为辅。如果实在不能适应,那就只好绕着走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