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思想的远行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热衷集体野餐的原因初探

(2023-12-27 21:52:55) 下一个


国内的不说,自己的地方怎么做都是理所当然的,单说在国外著名的或者不著名的景点,会时不时看见一群同胞们在野餐。人数之多,动静之大,食物品种之多,觅食心情之迫切,都是非常独特的,与他国人比起来,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我曾经看见老印和老墨的集体野餐,气势也经常不输华人,但他们通常在社区公园,很少能把这么多人带到人迹罕至的高山顶上或者野溪旁边,所以从不辞辛苦这个角度看他们似有不及或者组织不力。

于是我就想分析一下我们形成这个习惯的原因,我想第一个是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小时候,我们有少先队组织,经常去野外活动,尤其是瞻仰烈士陵园,而这些陵园经常在山郊野外,很少在离家不远的公园,另外公园本身也乏善可陈,不能与烈士公园既有野花野草的自然风光相比。而当时家里一般穷苦,食物品种与味道也经常乏善可陈,而集体活动通常却可以是满足味觉渴求的一个方式。我那时甚至渴望农假,也就是离开学校一天或几天去插秧或者收割粮食,虽然很累,尤其我不过是个小学生,但是中午那顿饭让我非常向往。我最喜欢的一个菜是大葱炒干豆腐,大葱是新鲜的,有一种新鲜大葱的香,干豆腐也是新做的,有一种新鲜大豆的香,这两种香味组合在一起,让我终生难忘。现在到了东北餐馆,人们通常点酸菜粉,锅包肉,地三鲜等,我一般总是要问有没有大葱炒干豆腐。但是因为这个不受人待见的大葱,而且南方有不太多见的干豆腐,通常答案是令人失望的,至少令我失望。

我想,小时候形成的习惯是最根深蒂固的,因此可能同胞们对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都记忆犹新、欲罢不能,不论走到世界哪里,都不能摆脱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惯。至少我就觉得,别人带的菜里,肯定有我喜欢的而平常又吃不到的。梁思成曾经说过,别人是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而我(梁思成)是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死自己的好。而我觉得菜是别人家做得好,老婆是自己的好。这一点曾经让我非常渴望野外集体活动。不过那是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后来,慢慢的,年纪也有点大了,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按东北话来说,就是越来越隔眼,因此越来越脱离组织,脱离群众,很少再参加集体野炊活动。偶尔在荒郊野外看到不知哪里来的一群同胞,热热闹闹的,心也有些痒痒,想过去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但最后还是没有,毕竟也不认识,过去就参加也挺冒昧的,如果一旦被发现不是一个地方的,大家群起而轰之,岂不是尴尬。但是还是叮嘱自己,不要太隔眼,要检查自己,原因出在哪里,可能因为生活好了,吃的东西已经满足了我的味觉需求,或者,自己的味觉需求下降。总而言之,我参加集体野炊的次数几乎降到零次,希望将来可以改变自己,比如,再过几年,也许可以参加老年夕阳红团体。

话说回来,我还是要继续分析我们喜欢野炊的原因。我想,这些小时候的活动让我们都非常渴望集体生活。我前边说的这个东北话,隔眼,是一个非常负面的词。如果一个人被家人或他人认为是隔眼的话,那是非常让人瞧不起的,是可以定性的,是脱离组织、脱离群众的最明显的表现。我自己也非常留意,如果自己都觉得自己隔眼,那别人就会看得更明显了。所以,我是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种隔眼的心境和习惯的,好在年纪渐长朋友不多也没谁在意、没人督促。但也还是偶尔被人这样提醒。

再其次,集体野炊可以遇到老朋友和新朋友。老朋友在一起叙叙旧,新朋友提供新视野,这都是非常好的机会。想到这,我想老外之所以不经常集体野炊,大概很多是在教堂里去见新老朋友。而我们老中通常很少去教堂,在国外生活也挺孤单的,因此集体野炊就起到了提供这样的机会的作用。尤其是社区领导,也充分体会到华人这个习惯和需求,就会留意创造这样的机会。社区领导有些人本来在国内也是领导,有这方面的才能和热情,也能充分抓住这样的机会。

所以,我想,同胞们在国外是应该踊跃参加集体野餐的,他们这样做,也是我这些想法吧。我到海外不少年头了,有些事情渐渐忘记了,难免挂一漏万,也许有其它原因。说这么多,就算抛砖引玉吧。

总的来说,海外华人在野外景点的野炊活动值得提倡,值得大力发展。这些活动让大家团结得更紧密,既解决了思乡之情,又壮大了声势,还提供了大家交流的机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