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说人生旅途像登山,并谈到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局部最优就是一个山包,周围都比自己低。而事实上,山外有山,高的地方很多,最高的地方才是全局最优。我小学的时候,肯定曾想过,将来在那个生产队当队长就是人生目标,这就是局部最优,我怎么会想到以后全世界各处跑呢?最优化问题的解决困难是,站在局部最优点,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下坡,所以可能对寻找全局最优发生恐惧,更多的时候,是根本不知道往哪走,怎么才能去往更高点。
我的一个老友看到了我的这个说法,说你进入纽约华尔街的著名投资银行,已经差不多是全局最优了,结果你去了香港,变成了局部最优,难道你要永远停留在局部最优点?
我看了老友的这句话,被他逗笑了。这是个“好问题”,但问题是,还有别的最优化理论我没说呢,比如多目标优化。人的选择,一般不能基于一个目标。拿登山来说,你不能只看山高不高,还要看其它指标,比如风景美不美,是树木茂密还是一堆石头,空气是否稀薄,总之有很多不同的目标,你得权衡,权衡的时候,怎么选择,要看这些目标对你的重要性,这是主观的,不总是客观的。鞋舒服不舒服,不能光看好看不好看,还得看舒服不舒服。
就算一切都好,鞋子既好看又舒服,但也不能天天穿这一双鞋。人是好奇的动物,对新的陌生的地方有所向往。一个人的远方只不过是另一个人的后院,都是相对的。有些人就是不喜欢总待在一处,就喜欢到处逛逛。否则登山队员都只能攀登珠穆朗玛峰。就算是天堂,也会让人腻,更何况人间哪有天堂。人的这种好奇心,或者叫喜新厌旧,在经济学上叫做效用递减。
至于我为什么逗留在香港,有很多种原因,比如我的窗外就是大海,远处不远就是都市,别的不说至少到那里吃东方美食非常方便。还有天气,我已经习惯了潮湿和温暖,对干燥和寒冬有所不适。最关键的,还是可以和八十多岁的父母经常见面。
当然,我也不可能永远在这里。“效用递减”嘛,也就是说,总有一天这里会让我腻烦。此外,还有一些客观条件,它们是转好,还是转坏,只能慢慢看。
(有的地方,有些根本问题,比如加沙地带,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怎么说也是不会去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