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当圣诞歌声响起……

(2009-12-17 04:43:38) 下一个
每年一进入十一月,年底密集的几个节日便依次来临。与各个厂家招徕年度最后生意的吆喝声同时出现的,是传统的圣诞歌声。

我是来美国后才听到各种圣诞歌声的。最初几首飘入耳中,尽管我还不懂歌词,但曲调旋律已然沁润于胸,并渐渐膨胀,不知触动了那条心弦,引起共鸣,久久沉浸在余音遗韵中,仿佛灵魂被牵走,忘记了一切。那不是陶醉,而是魂魄飞升的状态。

圣诞歌曲大多是宗教颂歌。我不是教徒,从小对颂歌就不陌生,文革后对颂歌还有点反感,曾经认为任何颂歌都不会激起我的感情波澜,为什么听到圣诞歌曲会感动?为什么年年听相同的曲子,依旧心醉神迷,百听不厌?难道心里早就装着宗教“灵犀”,闻声点化?

佛教是否有颂歌,我不知道。听到的都是和诵经裹在一起的唱经声,平缓绵长,令人昏昏欲睡。伊斯兰教的颂歌,我也没听过。印象中唱经声类似佛教,悠长单调,略显高亢激扬些。如果我的内心深处藏有宗教潜质,一定不是偏向他们。

许多美国人也是每年都听圣诞歌曲,几十年过去,从未厌倦。我没有听人像中国人在文革中抱怨“老三战”“样板戏”一样诉苦听腻了圣诞经典。我想这大概主要得归功于那些曲调,融会了欢乐、温馨、安详、大气、圣洁、尊严、典雅等诸多人类审美情感,引导着精神升华。

当圣诞歌声响起的时候,我又想到了祖国。这也许是海外华人的通病,深入膏肓,无药可救。中国,偌大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怎么没有几首流传千百年浸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经典年节歌曲呢?搜肠刮肚后,真是汗流浃背,浮现脑海的竟然是《小白菜》和《水妞》。它们年纪够老,却和年节全不沾边。我并非和外国较劲,你有,我也得有,咱不能差你。我只是有点遗憾。

谁都知道,没有比中国人更重视年节的民族了。难道祖先们在年节里光是吃喝搓麻侃大山,没有歌曲尽兴吗?这可能吗?

是祖先们发明的乐器不足吗?至少到先秦时期,吹管乐的埙、箎、竽,打击乐的鼓、缶、钟、磬,弹拨乐的瑟、琴等等都已经出现了。其中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六十四件编钟,举世罕见。若说这些乐器组合出来的乐曲一定缓慢沉闷,缺乏变化,难以吸引人,只适用于隆重庄严的大典,又如何解释商纣时的“靡靡之音”,和孔子听到舜时的《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感叹想不到音乐营造的感动竟能带来如此效果?

是祖先们缺少乐理知识吗?他们很早就知道“乐”的重要性,把它和“礼”并列,认为和佩戴的玉一样“不可斯须离身”,是学习的必修课。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并不亚于对古代文献的探索,听到好歌,会要求人反复歌唱,然后跟随相和。他甚至和鲁国主管国乐的“大师”就乐曲的演奏过程探讨过乐理节奏。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精通音乐,容不得差错,行内人互相告诫“曲有误,周郎顾”。明朝时,朱载堉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创建十二平均律理论的人。几百年过去,至今谁也不能无视它。否则不仅键盘乐器无法调音,而且许多乐曲和歌唱家都不能精准发挥。

是祖先们音乐创作少吗?从《诗经》的《风》《雅》《颂》,从孔子与学生讨论时都要鼓瑟助兴,从楚辞中描写的华丽歌舞乐奏,从敦煌壁画中飞天琵琶,从全国各地各族大量的民歌,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拥有丰富的音乐遗产。

也许,许多优秀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不幸失传了。如黄帝时的《咸池》、尧时的《大章》、舜时的《韶》、禹时的《夏》,商代的《濩》、西周的《武》、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嵇康弹奏的《广陵散》……当然,这些都是国家大典中的雅音颂歌和隐士高人的“阳春白雪”,庄严有余,神秘有余,高深有余,喜庆不足,不适于构成民间年节的旋律。那么年节颂歌也失传了吗?

昆曲、京剧、地方戏,号称国粹,风靡一时,过年也会唱大戏,然而除了热闹外,和年节并无直接紧密联系。民间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乐曲,如琵琶曲、阿炳和刘天华的二胡曲,但多数凄惨,只会催人泪下。谁要在年节卖弄一段,下场不堪设想。广东音乐喜庆有余,安详不足。各地民歌则往往囿于男女之情,调节环境气氛可以,提升内外气质差点儿。既然这些可以流传下来,为什么独独丢失了年节颂歌?真正为人喜闻乐见,感动无数心灵的歌曲会失传吗?我不能不怀疑自古以来,我们就没有这类歌曲。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继承了年节传统、包括吃食、服饰、禁忌、习惯,却把颂歌忘掉了。

看看当代的歌曲、音乐,大概可以反证为什么我们没有年节颂歌。那些多为昙花一现,过眼烟云,有几个能达到圣诞歌曲的水平和功效!我不知道这是否我们整个民族的差距,是整个民族的浅薄,是整个民族的冷漠,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遍寻过往音乐家们,只有冼星海蕴含创作接近圣诞歌曲的素质灵气,可惜时代没有给他提供合适的环境,老天没有保佑他长寿!

以后会不会有人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中国年节颂歌,我更不知道。也许那不是音乐家的课题,而是有关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社会环境、思想感情、风俗习惯的超大沉重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文。


赏。 


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