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6)
2019 (26)
2020 (23)
每年诺贝尔颁奖的时候,中国人就觉得憋屈: 怎么又没我们的份?
我们常嘲笑“小日本”不能出产伟人,但却已经有13位日本本土的科学家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
全世界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但自从1901年以来,在700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或组织里,却没有一位是中国人。
虽然诺贝尔的名单里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这些名字让中国人熟悉自豪。
但获得诺贝尔的这9位华裔,全都不是中国国籍,所以有人来个反推理---放弃中国国籍是获得诺贝尔的前提。
难道诺贝尔真的跟中国“有仇”?
有人会说:“俺是13亿泱泱大国,不稀罕你那小小的诺贝尔。”
在判断没法吃到的葡萄很酸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今年的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
中大前校长金耀基在庆祝高锟获奖时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发明,而高锟发明的光纤,可说是第四大发明。因为光纤的发明,使今天全球得以活在网络世界中,改变了历史,他实在贡献良多。
但高锟却不曾取得光纤技术的专利权。他表示:“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日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又说:“我还有什么梦想?有啊!现时光纤成本越来越低,我最希望未来的网络用户能够免费上网。”
高锟能拿诺贝尔显然是因为科学成就,而他之所以在科学上能有重大突破,则跟他的道德密切相关。他没有想着用专利权来给自己谋利,只想着自己发明的光纤能让用户免费上网。
不自私、不贪婪、只想着用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人品使他在担任中大校长期间,处处以学生的利益为依归,尽管部分学生反而对他存有误解。
高锟在1993年主持中大30年校庆活动,曾遇学生示威,被打断致辞及遭抢麦克风,一度非常尴尬。其中一名示威发起人卢思骋忆述,当时有校方高层提出开除学生,但高锟不接纳。
卢思骋说:“高锟任校长期间,没有压制学生敢于表达意见的文化,令那时的中大校园有活泼的讨论气氛,回头看觉得非常珍贵。”他认为,高锟是一名值得尊敬的校长。
而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梁文道回忆老校长高锟的文章,让我被高锟感动地想哭----这才是真正的教授!
“我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高锟,刚拿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难道不是很威风吗?但坦白讲,当年我念书的时候可不以为他有这么厉害;相反地,我们一帮学生甚至认为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罢了。我的一个同学是那时学生报的编辑,赶在高锟退休之前,在报上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他的政绩,标题里有一句‘八年校长一事无成’,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不只如此,当时高锟还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请,出任“港事顾问”,替将来的回归大业出谋献策。很多同学都被他的举动激怒了,认为这是学术向政治献媚的表现。于是在一次大型集会上面(好像是毕业典礼),学生会发难了,他们在底下站起来,指着台上的校长大叫:“高锟可耻!”而高锟则憨憨地笑,谁也不知道他在笑什么。
后来我们才在报纸上看清楚他的回应。当时有记者跑去追问正要离开的校长:‘校长!你会惩罚这些学生吗?’高锟马上停下来,回头很不解地反问那个记者:‘惩罚?我为什么要罚我的学生?’毕业之后,我才从当年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原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感谢他们的工作。不只如此,他怕这些热心搞事的学生,忙得没机会和大家一样去打暑期工,所以每年都会自掏腰包,私下捐给这两个组织各两万港币的补助金,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我那位臭骂他‘一事无成’的同门,正是当年的获益者之一。今天他已经回到母校任教了,在电话里他笑呵呵地告诉我:‘我们就年年拿钱年年骂,他就年年挨骂年年给。’
八年里头,我只当面对他说过一句话。那一天我们几个同学从图书馆出来,正好见到他走在前面,马上揉搓成了一团纸朝他丢过去。他一回头,我就指着另一个同学笑着大喊:“校长,你看他居然乱丢垃圾!”总是笑得有点傻的校长一如以往,顿了一顿才反应过来,慢吞吞地说:‘这就不太好了。’我们立即笑作一团,看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
前一阵子,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跑到中大演讲‘领导的艺术’,居然大谈什么‘包容是领导最重要的美德’,我听了忍不住摇头轻叹:‘你来我们这里讲包容?’
去年开始,高锟得了老年痴呆症,最近记性有点衰退了。这也不是不好的,因为我希望他忘记当年我们的恶作剧,忘记我们侮辱他的种种言行。但我又是多么多么地盼望他,我们的老校长,能够记住他刚刚得到的是诺贝尔奖,记住他提出光纤构想时的喜悦,记住他和夫人一起拖着手在校园内散步的岁月,记住我们毕业之后,偶尔在街上碰见他,笑着对他鞠躬请安‘校长好’时的衷诚敬意。”
刚知道高锟获奖,我没什么反应,因为我对高锟一点也不了解。但读完梁文道这篇文章,我却对高锟肃然起敬。被学生挑衅、侮辱甚至欺负的校长,还能如此包容、爱护学生,13亿人口的中国,能找出几个这样的校长?
所以,诺贝尔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高锟的科学成就,还让我们看到了他平和善良的人文情怀和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仅从这一点,诺贝尔决不是我们可以不屑一顾的小玩意。
中国近代出了不少杰出文学家,多年来只有高行健获文学奖。但我们是怎样对待这个“前无古人”的人才呢?
1990年,高行健的剧作《逃亡》在《今天》第一期发表,同年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这触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行健被开除公职、党籍,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高行健只能宣布,不愿再回不自由的中国大陆。
象屈原一样被流放的高行健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充分享受着政治与创作上的自由,作品更有创新精神,也就更容易获国际文坛认同。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德国作家赫塔.米勒,北京大学德语系老师潘璐表示,关注政治是她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也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很大关系。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针对德国作家频频得奖这一现象,潘璐认为,现在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也就是跨文化发展。所谓“跨文化”指的就是,那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学习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尤为重要的是,具有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生活经历。而这次得奖的赫塔.米勒,正是这种情况。
虽然有翻译的障碍,但不论有多少种语言,不论是哪种肤色的人,高兴了都会笑, 难过了都会哭,人类的笑声与哭泣是不需要翻译的。超越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人性总是相通的,所以那些超越语言和国界的伟大作品,都能激起全人类的思想共鸣。
但怎样才能打动全人类?
当然得心中先有全人类。如果整天光想着守着自己的地盘,怎么可能接受别人?又怎么可能被别人接受?
这,才是中国跟诺贝尔“有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