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绥远大捷,反击伪蒙分裂势力的一次大胜仗 (1)

(2009-12-24 21:57:23) 下一个
zt 绥远大捷,反击伪蒙分裂势力的一次大胜仗 (1)

  序幕

  在1937年之前,1931年九一八以后,国府的既定战略还是先安内后攘外。

  当年中日两国军力国力相差巨大,关键还在于中华民国内部还不统一。国民政府在1931年九一八后,仅仅完全控制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六个省份,当时中国的华北,西北,西南,西北还有东北的十多个省全部由新军阀控制。

  最北的东北用奉票,最南的云南用滇票,国家连统一的货币也没有,甚至连度量衡(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一斤可以差十倍)也没有统一。如此现状,如何团结抗日?

  如果中国的实力比日本强大十倍,即使全国分裂说不定还有可能获胜。现在正好是相反,就算中国完全统一,实力也只是日本的几分之一,国内军阀和日本勾结的也极多。如果贸然和日本全面开战,输是必然的,不存在任何获胜的可能。

  就像后来抗战时期周恩来告诫蒋介石的那样:明朝之所以失败的如此之惨,并非实力不及,其实大明虽然已到末年,经济实力,国力都是满清数倍,军力虽然稍弱,全力自保也尚勉强。之所以在短短几年迅速亡国的原因,主要是大明皇帝被闯贼杀死以后,全国失去统一的军事指挥。闯贼和其他反叛军,加上大明各省武装分头抵抗,虽然总兵力也有近五六十万,但是分散成数十股各自为战,普通一股不过数千人。最终为清军集中数万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汉人政权灭亡于满族鞑子二百多年。

  所以,当时国府的战略很简单,一方面集中主力,全力将日本抑制在长城以外,防止其进入华北地区,一方面全面进行国军军事备战准备,同时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在备战方面,国军利用红军长征的一年多时间,不但将分所六大苏区中的五个,还包围陕北苏区,把红军从总数50多万打成7万人,还收复和半收复了中国南部和西部的近十个省份。在1935年末基本将红军主力合围在陕北以后,国军方面开始全部建军计划。陆军整理处城里以后,计划从1935年到1938 年利用德国希特勒的军事物资,装备全德械60个师,80万新式陆军。这些部队装备大约相当于德国陆军的轻装二类步兵师,战斗力虽然无法和德军相比,但是也不比日军乙种师团相差多少。可惜日本和德国逐步走进,加上1937年抗战就爆发,最终只编组了56个师,而且从德国定购的武器,还有绝大部分没有运送到。

  在抑制日本方面,从1931年九一八以后,国府集中主力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局部会战,分别是热河会战,长城会战,128淞沪会战和今天要说的绥远会战。

  热河会战还是张学良的地盘上,所以只能由张学良指挥。但是由于张学良的保存实力和指挥的无能,驻守热河的东北军和热河汤玉麟军几乎没有作战就全军溃败,部分热河将领阵前倒戈。日军数万主力如打猎一般在热河迅速推进,几乎没有遇到超过2天时间的激烈抵抗。稍后100多名日本侦察骑兵部队进攻热河省省会承德。承德的汤玉麟临阵扔下部队逃走,防卫热河两个旅也随即全军崩溃。堂堂两个旅驻守的省会被100多个日本骑兵占领。此战张学良遭到各方面的强烈指责,被迫下台去欧洲戒毒,汤玉麟被蒋介石下令通缉。

  热河会战溃败以后,日军和伪军十多万主力直逼长城一线,长城会战爆发。此时东北军全线崩溃,无法有效作战。国府无奈,迅速集中包括11个师的中央军在内的,晋军,西北军,东北军,地方武装共25万人在长城一线和日军血战三个多月,以极为惨重的伤亡,死死把日军挡在华北长城以外。

  在上海,日军为了分散国际注意力建立伪满洲国,同时打击国民政府政治腹地江南,发动了128事变。国军集中包括中央军嫡系部队第五军和粤系的十九路军在内的十万大军,在上海和数万日军主力激战数月。最终也把日军挡在上海内,没有能够向南京再前进一步。

  三次会战虽然大体还可以,但是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精锐部队,作战无不是节节失利,伤亡都是日军的数倍。在日军现代化海空陆军的联合进攻下,仅仅两条腿一支步枪的国军实在无法有效作战。说句难听的,国军几乎是用巨大的人员伤亡弥补装备和训练的巨大差距,几条命换他一条命。防守中,阵地上就是用人数弥补枪械火力不足,在日军密集炮火打击下,火力微弱的国军造成不了进攻日军的严重伤亡。只能一个连死光了马上补充一个连上去,这个连也死光了再补充一个,直到全部死光才后撤。进攻中,就是用人海弥补火力不足。对付日本一个连,我们用三个连夹击才能勉强实现火力的平衡。面对日军优势火力,我们损失二个连,消灭他一个连。

  三次会战,除了热河会战是大败以外,长城会战和上海会战从战略上来说,基本实现战前目的。但是从世界军事角度来看,中国无疑都是战败了。

  而今天所说的绥远会战,才是中国1937年之前抗战历史上唯一一次全胜。



  绥远

  首先说下绥远吧,当时中华民国版图上并没有内蒙古自治区。原本内蒙古的区域主要划分在四个省内,在东北部分在热河省内,其他几部分分别划分在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宁夏省。

  后察哈尔省,绥远和热河都被撤销,宁夏省也大大缩小了面积,恢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建制。

  至于好坏吗?老萨不敢妄言,不过就历史上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城里唯一的特点就是让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再一次有可能抱成一团,并且很有可能再和外蒙古合并为一个国家。而中国历史上,蒙古人始终是危害中原的隐患。

  其中内蒙古的主要部分在察哈尔省和绥远省,也是日军志在必得的两个省份。

  大家都知道,日本侵华的主旨是蚕食,也是所谓满蒙计划。

  由于岛国实力的限制,日本无法吃下中国这么大的肥肉。日军希望首先占领中国的东北富饶的资源产地,建立伪满洲国。这个国家将会是日本的殖民地和第二个工业基地,日本会全力投资它,一旦时机成熟就将这个傀儡国像朝鲜一样吞并掉,变成日本领土。

  之后呢,中国还可以利用的分裂势力就是新疆,西藏和蒙古了,其他地区汉人都占九成以外,没有好的办法。

  新疆虽然维族众多,但是离东北太远,而且有苏联势力进入和驻军,日本无力渗透,西藏情况和新疆也差不多。

  外蒙古已经被苏联控制,日本希望扶持内蒙古的独立势力,建立一个所谓的内蒙古国,将其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日本的傀儡国。

  当时日本计划的内蒙古国,由察哈尔省,绥远省构成。

  绥远领土面积广阔,有32万平方公里,但是省内多是草原和荒漠地带,全省仅有人口170万,为当时四川省人口的30分之一,首府是归绥(现名呼和浩特)。

  察哈尔的情况也差不多,有27万平方公里,人口有200万,居民多在长城以南居住,首府是长城以南的张家口。

  虽然这个所谓“内蒙古国”的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对日本发动的战争不会有什么帮助。但是它的地理和军事意义非常重要,既可以南下侧击陕西和山西省,又可以向西进攻宁夏和新疆,切断中国和苏联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占据内蒙古就可以使用重兵威慑外蒙古的苏联军队,大大缓解苏军在远东地区对伪满洲国的战略包围。


  这个对于中国的抗战战略来说,是特别特别不利的。

  日本的内蒙古战略大约分为三部完成。

  一:日军进攻热河省以后,将其中蒙古族居住地域分离出来,这也是所谓的东蒙(内蒙古东部)。这一步目前已经实现,日军在占领热河以后,立即不顾溥仪的反对,在伪满洲国内建立了所谓的兴安省,基本涵盖了大部分东北蒙古族居住地域。兴安省作为内蒙古国的兵源基地和大后方。日本同时建立了所谓内蒙古自治军,后改名为兴安军。兴安军以自称蒙古族的东北军热河军17旅旅长李守信的部队为基干,汉蒙士兵混杂,总数大约有1万人。但是,后期日本人害怕热河的东蒙和察绥的西蒙合作,联合建立单一民族的所谓大蒙古国,影响日本的侵华利益,全力阻止东蒙和西蒙的直接联系。

  二:日军在进攻热河省以后,进一步入侵察哈尔省,将该省夺取以后,成为内蒙古国的主要国土。察哈尔地区的蒙古族较多,而且控制区域较大,相对来说实力也比较强大。但是这点实现并不容易,因为察哈尔为西北军宋哲元控制,需要政治和军事上一系列的行动。

  三:控制察哈尔大部分地区以后,日军继续进攻绥远省。由于绥远北靠外蒙古,西靠宁夏,南边是山西和陕西两省,一旦占领该省,不但可以从上往下进攻四川省的大门陕西省,而且可以有效威慑外蒙古的苏联军队。绥远在军事和战略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察哈尔和热河,是日军志在必得的。一旦占领绥远省,日本会将绥远和察哈尔省合并,正式建立伪内蒙古国,实现所谓蒙古计划。

  但是涉足绥远更不容易,因为绥远是战斗力更为强大的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地盘,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在长城会战结束以后,日军认为中国军队虽然战斗力无法和日军精锐关东军相比,但是终究数量众多,而且国内军民抗日意识顽强,并不容易对付。加上日本下面瑶进入的华北地区和东北不同,日本深深感到艰难。

  东北是苏联和日本的地盘,日本搞定了苏联就没有问题。

  但是华北的国际关系比较复杂,是英国,美国两个列强的地盘。其中当时还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在华北有很多重要利益,比如租界,铁路,煤矿,航运等等。美国作为新兴的超级列强,已经基本控制了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岛屿都很小,没有大面积的大陆,只有军事战略意义。美国必然要涉足太平洋这边的东亚,当时朝鲜,琉球,台湾,香港都被其他各国列强控制,中国自然是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利益范围。所以,日本如果进军华北,除了军事上的问题以外,国际上也会受到重大的压力。

  日本军方高层认为,这一阶段,还是以小打小闹为主,通过策划华北地方势力要求独立,通过一系列小规模军事冲突,获得在华北部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在长城会战以后,日本势力除了在河北省,山东省渗透以外,也渗透入了察哈尔省。

察哈尔大草原,这个地区的经济意义不大,只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察哈尔大草原,这个地区的经济意义不大,只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当时察哈尔省的军事经济的重要性都很低,尤其是长城以北地区是沙漠,草原和戈壁,包括著名的以林塔拉沙漠,浑善达克沙漠。这些不适合人居住的面积约占长城以北察哈尔省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地域人口也不多,多是牧民。

  这些地域非常难以防守,甚至驻守军队的粮食供应都很困难(必须从后方长距离运输过来),很适合日军发挥火力和机动能力的优势。

  负责此处防御的宋哲元西北军并不愿意和日军开战,因为知道中日全面抗战很快就要爆发,西北军决定还是采取退让的政策。

  1935年初,日本通过在察哈尔的一系列小规模军事事件,在6月迫使察哈尔省代理主席西北军将领秦德纯与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之间最终签订了《秦土协定》.



  这个协定迫使国军将察哈尔北部和东部的军队撤出,地方由民团和警察驻守。

  日本和宋哲元达成默契,双方在察哈尔都不出动正规军,由各自的民团等非正规军争夺。

  在1935年12月,日本受命部下伪军李守信向察东几县全面进攻。李守信所部6000多人在日本的武装下,战斗力怎么也比当地中国民团要强。除了沽源县城以外,没有遭遇激烈抵抗。在攻打沽源县城的时候,当地数百民团血战数日,将李守信的参谋长陈宝泉击毙,将一名日本顾问打成重伤。后在李守信重炮击毁城墙以后,民团骑兵才被迫弃城逃走。

  李守信一路南下,西北军畏惧日军出兵,所以没有敢于跃过察哈尔境内长城进攻李守信部。李守信在1936年初,占领了察哈尔北部的察北六县和东部的察东八旗,并且控制了战略地位重要的张北县城。张北离西北军在察哈尔的战略重地张家口仅仅有120里。

  在基本控制了察哈尔北部和东部以后,日本人感觉时机已经到了,随即推出伪内蒙古政权。

  1936年初,内蒙古少数王公贵族建立察哈尔盟,2月10日,又成立蒙古军总司令部,并且宣布不在使用民国纪年,而是使用成吉思汗的所谓大元纪年,同时退出自己的蒙古国旗,彻底和中国分裂。德王以成吉思汗第三十代传人的名义宣誓就职总司令。

  4月,内蒙分裂势力式成立军政府,定都德化市。这个政府的行政首脑就是德穆楚克栋鲁普,也就是德王,军事首脑就是李守信。

德王,虽然他是一个蒙奸,但是仍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德王,虽然他是一个蒙奸,但是仍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德王

  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一个特殊的人物。

  他1902年出生在锡林郭勒盟盟长(察哈尔北方第一大盟)兼苏尼特右旗扎萨克亲王那木吉勒旺楚克家,1908年,德王在父亲去世以后,根据清朝蒙古世袭制度,成为苏尼特右旗郡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加封他为苏尼特右旗扎萨克和硕都棱亲王,所以也称为德王。

  当时德王世袭的王位在内蒙古王公内,还是相当高的,属于蒙古社会金字塔的顶峰人物。

  德王和传统腐败无能的蒙古贵族不同,他年轻时候游历过中华民国各省,接受了很多汉人文化教育。由于见识广,文化程度高,加上天生有些政治能力,德王自我感觉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当时内蒙古被分为三个省,内蒙古各盟四分五裂。由于清朝的覆灭,依靠和满清联姻而保持高贵地位的蒙古王公的特权,也损失殆尽。

  德王试图恢复当时蒙古帝国时期蒙古贵族世界主人的高尚地位,一直致力于所谓的内蒙古独立。

  从1928年德王开始所谓的内蒙古独立行动,在他的努力下,1933年8月德王联合内蒙古几个王公在百灵庙成立蒙政会,负责管理西蒙,也就是内蒙古西部的蒙古人。当时蒋介石考虑现实,承认了这个蒙政会,给予德王他们一些自治权力。不过蒋介石仍然将国民政府的一些中央大员安排进入这个蒙政会,制约蒙古王公的权力。

  这当然无法让德王满意,他感觉自己的权力不但受到中央政府制约,还受到察哈尔的宋哲元和绥远傅作义的极大限制。

  他要求的是蒙古王公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不满足于这种现状。他在得知日本人必然会南下进攻察哈尔和绥远以后,就试图利用日本人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1935年开始,德王公然和日本和满洲国联系,并赶赴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拜见溥仪。在新京期间,德王还和日本关东军高层见面,准备所谓的独立事项。

  有些人把德王当作伟大的蒙古独立主义者,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德王希望蒙古独立,只是为了恢复蒙古王公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己成为蒙古皇帝而已。

  道理很简单,如果为了所谓蒙古民族,当时德王有很多机会投靠苏联,包括1945年日本全面崩溃的时候。但是德王没有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德王知道苏联在外蒙古奉行的政策是建立人民政权,消灭蒙古贵族阶级。

  德王说:外蒙古赤化后对王公喇嘛的排挤,我们已经由唐鲁乌梁海(被苏联强占,原属中华民国的一个地区,主要是蒙古族人,但是非外蒙古领土)和从外蒙古逃亡出来的人们中听得太多了。

  其实日本人也是利用德王而已。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建立绥远军团,通过军事进攻夺取了绥远一部分的领土。 1937年10月28日,在日本的任命下,德王联合内蒙古一些王公贵族,宣布见建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德王为行政领袖,军事领袖为李守信,政府首都定在归绥。

  可惜日本人对德王的野心一直比较忌讳,在政府各部分主要位置上,安放了大量听命于日本的伪满官员(伪满洲国境内的蒙古族)和日本人,这个内蒙古国的金融,财政,交通等几乎一切权力都有日本顾问直接控制。德王权力非常有限,他强烈不满,感觉日本人对蒙古人比宋哲元要凶狠的多

  从1937年底到1939年初,德王拼命扶持自己的党羽,试图从日本人手中夺权。

  日本人对德王的作为也极为不满意,在1939年9月,日本人干脆图穷匕现,下令将内蒙古国,察哈尔南部,山西北部三个地区统一为一个伪政权-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这样一来,德王所谓内蒙古国里面有了大量的日本人,满洲国人和汉族人,总数量远远超过蒙古族人,德王的国家独立根本无从谈起。



  1941年日本又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的名称改为蒙古自治邦,这是他们的旗帜。中间的红色代表日本,,其他三种颜色非常代表满蒙汉民族。这个国家必须以日本人为中心!

  同时日本人甚至下令内蒙古伪政权使用新的国旗,这个旗帜的颜色,中间红色自然是日本,象征着以日本人为中心的,满汉回蒙的政府。

  之后日本人几乎控制了这个政府的一切。国内平绥铁路由满铁会社管理,蒙疆银行、邮电事业、矿产开发、畜产收购等都由日本资本家投资经营,实行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侵略政策,把内蒙古做为吸取原料、销售商品、输出资本的殖民地,甚至小学课本都是日本人制定。内蒙古国大小所有决策都有日本驻内蒙司令官批准。作为日本农业殖民地的内蒙古,日本人在内蒙古一律吃着蒙古人上缴的大米和白面,却命令蒙古人必须吃发霉变质,里面混着各种糠料的杂合面。

  德王自我解嘲的说:就是搞傀儡政权,也没有这么明显的。

  鉴于这种情况,德王和李守信在1939年末通过军统潜伏在绥远的特工,联系上戴笠,向蒋介石表示愿意逃到重庆,取消内蒙古独立。

  蒋介石得到消息很高兴,很快帮助德王设定了逃亡路线。

  但是,日本人不久就发现这件事情,德王只能向日本人自首,表示绝对不再背叛日本人。日本人也考虑德王是内蒙古国的精神领袖,没有敢于杀掉他,只是将德王身边几个幕僚杀掉了事。

  后1945年日本投降,苏军进攻到了绥远,无权无兵数年之久的德王逃到北平,闲居了三年多。

  1949年,解放军快要攻陷北平,蒋介石让德王和李守信撤退到台湾。但是,德王还是不忘记自己的建立内蒙古国的主张。他和李守信秘密回到内蒙古,召集旧部,再次建立了所谓西蒙古自治政府。

  此时国府已经丢了南京,迁都广州,实在无力制约德王,只是不予以承认。

  几个月后,解放军逼近银川,内蒙古政府没有像样的武装力量,很快自行瓦解。我党高层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都希望德王和李守信能够投降,保证既往不咎。但是德王对李守信说:汉人对我们蒙古人不可能有什么不同。

  他和李守信逃亡外蒙古,试图联合苏联和外蒙古的大蒙古分裂势力,但是很快被苏联人软禁。1950年作为伪政府战犯被苏联遣送回中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