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诗(1842—?),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咸丰十年(1860)参加鲁西抗粮斗争。次年,捻军进入山东时,参加白莲教起义,因其属坎卦,旗为黑色,故称黑旗军;后率军攻打直隶(今河北)、山东边界13个州县,屡次击败清钦差大臣胜保,声威大震;因被清军所围,遂降胜保,改编后入陕北;不久,即率队返回山东,再举义旗;同治二年(1863),击败清僧格林沁;挺进河南与捻军会合;同治四年(1865)配合捻军在曹州(今菏泽)击毙僧格林沁;同治十年(1871)被安徽巡抚英翰俘杀。一说不知所终。另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其事迹拍摄的同名电影。
宋
景诗(1842~?)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今冠县人。自幼家贫,爱习拳棒,练就一身功夫。稍长便闯荡江湖,打拳卖艺,并在多处任武术教练,其徒弟不下数千人。他外表温文尔雅,但生性刚强,遇事爱打抱不平,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威望。 1860年,鲁西各县闹灾荒,农民被迫进行抗粮斗争。他带领当地万余农民,扛着铁锨锄头冲进县衙,迫使县官答应免粮。 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进入山东,宋景诗参加白莲教起义,在聊城(今东昌府区)沙镇刘家河一带集结义军万余人,以黑旗做标志,号称“黑旗军”。宋景诗率部先克沙镇,继而进攻东昌府城,由于缺乏攻城工具和经验,又遭清军大炮轰击,连攻3次未克。遂将主力转移到临清、邱县一带,联合其他各旗农民起义军,连续攻占邱县、冠县、莘县、馆陶、阳谷、观城、朝城、濮县等13座县城,严重地动摇了清政府在鲁西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大为震惊,1861年五月末派兵部右侍郎胜保等率部镇压农民起义军。 起义军首领杨泰、张继善先后战死,军队元气大伤,宋景诗被迫投降胜保,编为靖东营,并被胜保举为五品顶戴蓝翎、都司衔花翎、参将等职。
次年初,随胜保南下安徽围剿捻军,屡次有意败北。后哗变拔营未成。被清政府革去参将职务。同年八月,随胜保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军,又为其恢复参将职务。而宋景诗只是对回民起义军进行联络和避让。 同治二年(1863)初,宋景诗率部辗转回到临清,脱离清军,招募兵勇千余名,再次举行起义。清政府急调各路大军围剿宋景诗黑旗军。宋景诗率部于堂邑、莘县、临清一带奋力反击,大败清军。 最后,清军使用“洋枪队”,迫使黑旗军退至临清小刘贯庄。清军僧格林沁部在庄外挖壕放水,妄图水淹义军。黑旗军乘夜悄悄撤走,南经莘县,西入清丰,北走临漳,东进德州,回到夏津、高唐。半月之间,冲出清军重重围剿,昼夜行军三百里,足迹遍及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30余县。后再度南下湖北,与捻军张宗禹部会合。同治四年(1865)初,黑旗军绕道江苏,再入山东,配合捻军,诱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围。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夜,于曹州(今菏泽)大败清军,击毙僧格林沁。 关于宋景诗的结局,说法不一:一说捻军失败后,黑旗军转入东平湖,宋景诗不知所终;一说捻军失败后,宋景诗独自流落徐州、亳州一带,卖艺授徒,于1871年被安徽巡抚莫翰杀害;一说小刘贯庄一带有人在1899年还见宋景诗回过家。
片名:
宋景诗 导演:郑君里、孙瑜 编剧:陈白尘、贾霁 摄影:周达明 录音:丁伯和 美工:卢景光、葛师承 作曲:贺绿汀 剪辑:黄汉 化妆:王铁彬 特技设计: 张玉珊 历史顾问: 荣孟源 副导演:周峰 助理导演:贺路、田野 制片主任:黄粲 副制片主任:斯蒙 伴奏: 上海乐团、上影乐团 指挥: 黄贻钧 上映:1955年 颜色:黑白 片长: 3834米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类型:剧情片
崔嵬 ....
宋景诗 陶金 .... 杨殿乙 张翼 .... 张崇德 温锡莹 .... 刘厚德 束荑 .... 夏三姑 吴茵 .... 宋母 沙莉 .... 宋妻 张亮 .... 夏七 石挥 .... 僧格林沁 韩涛 .... 胜保 邱岳峰 .... 克遒 阳华 .... 杨鸣谦 袁之远 .... 王二香 董霖 ....
王占鳌 李保罗 .... 阎三 张鸿眉 .... 小凤 舒适 .... 赖文光 刘非 .... 薛礼 蒋锐 .... 黄连科 奇梦石 .... 宋景礼 于飞 .... 朱登峰 王琪 .... 张逢海 史久峰 .... 薛法起 何剑飞 .... 胡大爷 关宏达 .... 恒龄 傅伯棠 .... 杨树猷 顾也鲁 .... 奕诉 路珊 .... 那拉氏 晨波 .... 戴鸾翔 高笑鸥 .... 知县
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政府对人民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山东堂邑县农民宋景诗率众起义,领导黑旗军与白莲教、捻军并肩作战抗捐抗税。 恶霸地主杨鸣谦、王二香派手下王占鳌带领柳林团向黑旗军发动了进攻,清军将领胜保也对黑旗军进行围剿。 情况危急,宋景诗为了保存战斗实力,向清军诈降。后又抓住机会重新拉起队伍,由陕西打回山东,打败了柳林团,并将地主杨鸣谦处死。 但朝廷随后派来了僧格林沁镇压黑旗军,英帝国主义的洋枪队及地主武装也参与其中。黑旗军四面楚歌,连受重创,宋景诗的母亲及妻子也与其他一些黑旗军家属一起被杀害。 但宋景诗并不屈服,说服众将士,率部渡过黄河加入太平军,与兄弟部队一起继续打击清军和外来侵略者。
该片创作者在历史素材的基础上,着重刻画了宋景诗在反清、反帝斗争中的鲜明个性,同时也指出了主人公的社会和历史局限。 该片是于《武训传》批判后开始构思的,其目的是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真实地再现中国人民的斗争历史,并且通过对农民起义英雄的歌颂,表现人民是历史主人公的思想。 影片具有较鲜明的民族风格,并在浪漫主义和历史感的统一上有较高成就。 宋景诗的饰演者崔嵬,虽然是第一次上银幕,但他以流畅的气韵和创作激情较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气质与性格,开始显示出艺术才华。
以上内容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