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

(2009-05-24 19:16:58) 下一个

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

作者:蒋任南

春节过后,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资兴市文化局年过八旬的离休老干部薛汉儒,手拿一组抗美援朝的历史照片,兴致勃勃地来到湖南省资兴市史志办,向我们诉说着他的战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墓落成的经过 ……

我们的战友罗盛教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罗盛教是我们 47 军 141 师的战士。他是我们湖南老乡,新化县松山乡桐子村人。他 1931 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很凄苦的。幼小时,家里靠着几亩水田和旱地自种自吃,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里,还算勉强可以糊口。那时,苛捐杂税不断摊派到村里,家里生活日渐艰难。罗盛教直到 11 岁才上小学,可过了一年半后,家里再也无力供他念书了。为了让孩子吃饱饭,老实巴脚的父亲将他送入了附近的道观当道士,整天整日地跪在三大天尊的塑像前,念经画符,顶礼膜拜,直至到了晚上,还要干活到深夜才能休息。当时,罗盛教的三叔在乾城县所里镇开了一个瓷铁杂货铺,店里正缺少人手,三叔想让他做帮工,就跟他父亲说要带他上学,将他带到了所里镇。罗盛教满怀希望来到三叔的店里,帮助打杂、挑水、烧饭、推磨、记账和擦柜台,天天从早到晚,屁股不沾凳,忙个不停。可是,却不见三叔再提起送他上学的事。读书的愿望强烈刺激着罗盛教的心灵,夜深人静之时,他点上小油灯,用心写字,学习认字。
忙碌了一天的劳累,已使罗盛教相当疲倦,他觉得有些头昏眼花了。但是,强烈的求知欲又使他打起精神来。困了,往头上浇些冷水;眼花了,揉一揉,然后继续学习。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罗盛教凭着坚定的毅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1946 年的秋天,他连跳三级,考进了新化县九师附小的六年级第二期。考上后,经过罗盛教的再三请求,三叔才答应了他半工半读的要求。罗盛教又兴高采烈的上学去了。罗盛教上六年级后,由于刚刚跳级上来,学习的基础还不太扎实,尽管用心听讲和做好每一道作业题,还是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学习的道路上遇上了“拦路虎”,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改进学习方法,虚心向同学求教,勇于进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罗盛教终于迎头赶上,在毕业时竟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他被保送到免费的第九师范学校。读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当老师,去改变落后的教育状况,是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心愿!他是多么的高兴啊!日盼夜盼,罗盛教盼望着早点开学。可是好景不长,罗盛教没读多久书,学校就关门了。这样,他上学读书的愿望再一次遭受挫折,这给他幼稚的心灵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的心灵深处,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能安安静静的完成学业啊!可是,在那暗无天日的吃人社会,穷苦的老百姓又到哪里去寻觅这样的“世外桃源”呢!他们到处寻求救星,日夜盼望着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1949 年,湘西解放了。深受三座大山压迫而受苦受难的人们拨去乌云见太阳,脸上喜气洋洋,他们从各个村落跑出来迎接自己的队伍。他们打着锣鼓,放着鞭炮,扭起秧歌,尽情的跳呀、唱呀,欢迎共产党,欢迎解放军。
这些天,罗盛教心里也觉得特别爽快,他又想圆重前的读书梦。他想,从今以后自己可以安安稳稳地上学读书了。他在心中筹划着,正酝酿计划着去考哪所学校时,当地传来一个好消息,湘西军政干部学校要招生。罗盛教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跳了起来。他和好友吴竹筠一商量,两人都决定前去参加军政干校的报名和应试。
录取后,罗盛教在军政干校的学习中却又遇到了困难,班上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程度也不同,但他的水平最低。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为了弥补自己的基础差缺陷,他用“勤能补拙”的道理激励自己。他在下课时向同学请教,利用晚上的时间查字典和练习学写生字,并在课余时间阅读了一些有关英雄人物事迹的书,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教育。经过几个月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罗盛教从军政干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7 军侦察队当了一名文书。侦察队刚成立不久,文书工作又没基础,各种登记、表册都得从头开始编制,那时部队又分散,东一个班西一个组的,指战人员和枪支弹药的变动都显得异常复杂,工作起来十分麻烦。为了使工作走上正轨,罗盛教经常加班加点,夜阑人静时,他还在豆油灯下忙碌着。这里翻翻,那里找找,然后一项项逐个核对登记。夏天,茅屋里热得像蒸笼,蚊虫乱飞叮咬,罗盛教脸上手臂上红肿一片,也顾不得去外面透透风凉快凉快;汗水把衣服都浸湿了,他也顾不上擦一擦。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战,总算把工作弄出了个头绪。
1950 年6 月25 日 ,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熊熊战火很快地蔓延到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决定组成志愿军支援朝鲜人民。大家深深懂得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为了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全国广大青年都怀着激愤的心情,纷纷报名,强烈要求参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
在申请参战的日子里,罗盛教以极为激愤的心情在报名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报名之后,他心情急迫地等待着上级的批准。 1951 年 4 月,他和战友们终于随着 47 军 141 师大部队一起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部队在急速前进着。一个漆黑的深夜,天空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夜空被乌云笼罩着,看不清脚下的路,战士们在风雨中艰难的跋涉着。这时,一位朝鲜老妈妈不知从哪里走来,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灯,指引着战士们向前进。这位朝鲜老妈妈不时地提醒战士们注意脚下,因为地上有许多被炸弹炸成的深坑,灌满了水。看着这位老妈妈奔跑在风雨中步履艰难的样子,罗盛教被深深地感动了。
经过长时间的急行军,部队到达了目的地朝鲜的南映里。在这里,罗盛教亲眼目睹了美国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那被轰炸的村庄,到处瓦砾遍地,一派惨不忍睹的狼藉样儿。他亲眼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扑在血泊中的母亲身上,痛苦的呼喊着“阿妈妮”。他在一座土堆旁发现一只婴儿的鞋,怎么也想象不到居然连不懂事的小孩子也被活埋在里面。悲惨的一幕幕毫不留情地留在了他的心中。一番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一番对侵略者的痛恨,使他热血沸腾。激动的时刻,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
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
应该继续前进,
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复仇!

在艰苦的战斗中,他要求指导员让他参加抢救伤员。他和同志们淋了一夜的雨,修筑好了防御工事,埋伏好等待敌人。战斗开始后,一个战士受了伤,他迅速替伤员包扎好伤口,把伤员背回后方后,他又马上返身爬上山坡,进人工事。敌人进攻开始了,敌人向工事前沿冲了过来,他拿起手榴弹,怀着激愤的怒火,奋力向敌人投去,敌群里顿时传来一片鬼哭狼嚎声。

我们的战友罗盛教把心中的仇恨都化成了战斗的力量,同战友们一起奋勇杀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951 年冬季,我们和罗盛教所在的 47 军 141 师驻扎在朝鲜成川郡石田里。这是一个秀丽的村庄,美丽的泥栎河覆盖着冰层,像一条晶莹的玉带缠绕着村庄向前奔去。没过多久,罗盛教就和村里的百姓熟了。他住的那家房东老奶奶,凡是见到志愿军就用手比划着高矮,竖起大拇指,她的意思是在夸“住在我家的小个子志愿军同志真是好样的。”村庄里的大人和孩子都喜欢他。来朝鲜半年了,罗盛教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还把石田里当作了自己的家,把这里的人看成自己的亲人。

1952 年 1 月 2 日,我 47 军 141 师全体指战员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罗盛教所在连队的连长在上操时,号召大家努力学习军事技术,进一步提高战斗力。罗盛教想起河边还扔着两个打不响的手榴弹,可以用来练习投掷手榴弹。下操后,他和战友小宋一合计,走向了泥栎河边。冬天的早晨,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地处北国风光的朝鲜已是零下二三十度,到处银装素裹,泥栎河河面结了一层冰,上面有几个朝鲜少年正在玩耍和滑冰。
两个人正在找那两枚手榴弹。突然,不远处传来“喀嚓”一声,接着又听到一声惊叫,他俩发觉河中有个少年掉到冰窟窿里去了,这位朝鲜少年在水面挣扎了几下,转眼一瞬间就被淹没了。说时迟,那时快,罗盛教立即向那少年奔去,一边跑一边撕扯自己的衣服,跑到冰窟前,他只剩下一身单衣,然后纵身跳了冰窟。在冰冷的水底,罗盛教摸索了一阵后,钻出水面换气,又潜人水底。此时,由于寒冷刺骨,他的脸已冻得苍白,没有一丝血色。他坚忍着,终于从水底把那个少年托上来了。眼看着那少年颤抖着身躯已爬上冰面,忽然,哗啦一声响,冰的边沿又塌裂了,这位朝鲜少年崔莹连人带冰又掉进了水底,溅起了层层浪花,冰窟越来越大了。这时,罗盛教已是筋疲力尽。他把头伸出水面,急促地呼吸着,又一次拼尽全身力气,重新潜人水底。过了很久,朝鲜少年崔莹再一次升出水面,这一回是罗盛教用头和肩把他顶上来的。这时,战友小宋正好赶到,把电线杆子递入崔莹手中,少年得救了,被拉到岸上,却久久不见罗盛教上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为抢救落人冰窟的朝鲜少年,无私地献出了他年仅 21 岁的生命。

罗盛教墓落成的一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落入冰窟窿里的朝鲜少年英勇牺牲后, 1952 年 2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他“一级模范”的光荣称号。同年 4 月 1 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
1952 年春, 141 师师部通知我到师部所在地的石田岭参加一个月时间的文化培训班。文化培训班结业的那天,我们突然接到师部宣传科长的电话,要去参加一个隆重的典礼。早饭过后,我们穿戴整齐,几十名学员在操场上集合,然后我们列队向附近的石田岭走去。

石田岭是朝鲜成川郡石田里的一处小山坡,是当地朝鲜老乡的墓地。坡的高处耸立着一块很高的“纪念碑”。我们沿着一条石板铺就的小路拾级而上,“纪念碑”周围松柏挺立,苍翠欲滴。小路两旁长着一簇簇灌木丛,杜鹃花正在含苞欲放,晶莹的露珠缀满枝头;经过一番霜风雨雪考验的金达莱,花开正盛,争奇斗妍;不知名的野草和不知名的众多小花,混合相伴着,散发着扑鼻的馨香。
小路尽头突兀起一座飞檐翘角的两层亭子,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闪着耀眼的辉光。我们发现,亭子前已来了不少人,有胸挂小白花的志愿军指战员,有头戴白帽身穿缟素的朝鲜老乡,还有许多手捧从山野摘来鲜花的朝鲜少年 …… 一座缀满松枝白花白布的拱型牌楼立于亭前。我走进亭子前面一看,亭子二楼正中的梯形牌匾写着“罗盛教亭”四个大字,亭子两边摆满了数不清的花圈,“罗盛教烈士永垂不朽”的挽联在微风中飘舞着。忙碌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们每个学员一朵精致洁白的小白花,我们将小花很庄重地戴在了胸前。我们得知,我们的战友罗盛教烈士的遗体已经安葬在离亭子不远处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是来参加“罗盛教墓”落成典礼的 ……

上午 10 时左右,哀宛的军乐奏响,鞭炮齐鸣,罗盛教墓落成典礼在严肃简朴又隆重热烈的氛围中开始了。我 47 军军长曹里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沂的陪同下,也来参加典礼。附近朝鲜老乡都来了,加上 141 师部分指战员,约有一千余人,整个山坡都是人群。
在哀宛的军乐声中,人们向罗盛教墓三鞠躬,然后默哀数分钟。哀毕后,由两位年轻的志愿军女战士和一位朝鲜老乡代表向“罗盛教亭”附近的罗盛教墓墓地上献上了一个写着“奠”字的大花圈。接着,朝鲜老乡代表身穿缟衣素服,领着被救少年崔莹,按照朝鲜当地风俗习惯,摆起祭桌,点上蜡烛,放上果实等供品,倒上酒,向烈士罗盛教致以诚挚的敬意和哀悼。崔莹泪流满面,一个劲地念叨着“罗盛教”的名字 ……

此时,天空湛蓝湛蓝的,无一丝云彩,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山坡静默着,在为英雄罗盛教默哀;泥栎河翻滚着浪花发出轻微的响声,在为英雄罗盛教哭泣。千人静立着,在听 141 师首长介绍罗盛教的生平事迹,人群中不时发出轻声的啜泣声。
这时,我防空哨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美国鬼子起飞了六七架轰炸机捣乱来了。人群迅速疏散了,敌机一番狂轰滥炸,罗盛教亭被炸塌了一角。我志愿军高炮部队奋起还击,敌机狼狈逃窜了。

硝烟还未完全散去,典礼仪式又接着继续下去。我 141 师宣传科长把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一一摄了下来。由于我跟他关系不错,照片洗出来后,他赠送了我 5 张。。。。。。

1953 年 6 月 25 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罗盛教牺牲的所在地,已改为罗盛教村;村前的泥栎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安葬他的佛体洞山也改名为罗盛教山。山上的亭子,供人们瞻仰缅怀英烈。竖起的高高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金色大字,是由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首相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954 年春天,在朝鲜劳动党中央的大礼堂里,朝鲜人民敬爱的领袖金日成首相向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罗盛教烈士的父亲罗迭开举起酒杯,亲切地说:“谢谢你,谢谢你生了这样的儿子,他为朝鲜人民牺牲,谢谢你这样的好爸爸。”
罗盛教烈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朝两国人民共同前进。

珍藏旧照片

1950 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7 军 141 师 421 团当文艺宣传员。湘西“剿匪”战斗结束后,我随大部队于 1951 年 4 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那时,我们 141 师的师长是郑波(后担任第 47 军副军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部队进驻朝鲜的凌洞,还未来得及休息,部队就接到攻打郑洞、西山敌军据点的任务。我部全体指战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敢打敢拼,勇猛顽强,连续取得“三战三捷”的好成绩。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颁发了“连战佳绩”的奖旗,在全志愿军部队中通令嘉奖。我调团里宣传股当干事,根据许多战例的英雄事迹,编写了一系列文艺节目,让文工团到连队演出,收到很好的效果。事后,团里给了我记三等功一次。
在朝鲜老秃山战斗中,我右肾不幸中弹。后到团卫生队担任指导员。在团卫生队,住院的一些伤病号因病痛折磨产生恋家或有情绪时,我就找他们谈心做思想工作,并将罗盛教的事迹,利用我的专长,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使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这些战士伤愈归队重返战场,奋勇杀敌,许多人都立了功受了奖。朝鲜战争结束后,我部于 1954 年 9 月驻防到广西桂林,我开始当文化教员,后在 421 团担任团俱乐部主任。在广西桂林期间,我的伤病时常发作,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被疼痛搅醒,有时疼得大汗淋漓,以至彻夜难眠。白天工作时,如有疼痛,我就随便吞几片止痛片,继续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又被剧烈的疼痛折磨致醒,豆大的汗珠布满了脸庞,我用肘奋力压住旧伤时,罗盛教的身影又一次在我的眼前浮现 …… 我想,战友罗盛教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而跳入冰窟窿勇救朝鲜少年,是何等的壮举!那刺骨的冰水,那难忍的憋气,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我这点伤痛,与战友罗盛教相比,是算不了什么的。想到英烈的事迹, 我的疼痛竟减轻了许多。

在广西桂林期间,美丽的漓江风光和桂林山水特色。给我伤残的身躯得到了很好的疗养。身心得到莫大的抚慰,病体的疼痛得到了减轻。

19 64 年,我服从组织需要,从部队转业到郴州地区供销社工作。那时,城乡商品供应紧张,农村的商业网点几乎是一片空白,全靠公社的供销社供应农资和日常用品,包打“天下”。那时,农民要买到日常用品很难,一天跑公社里的供销社,两天时间才能跑到县城买回所需要的商品。针对这种情况,各基层供销社为方便人民群众,不定时的组织货郎担下乡。我发扬部队“铁脚板”的光荣传统,主动向领导请缨,参加“货郎担下乡”的队伍。那些日子里,我挑着货郎担到过边远的山区瑶寨,到过遥远偏僻的桂东县八面山山脚下,不知跋涉过多少沟沟坎坷和河流沟渠。在脚板起泡时,我将随身携带的“罗盛教墓落成典孔”的 5 张照片和那颗弹头进行欣赏,顿时觉得苦累全消。随行的同伴们说我“随身带着两件‘宝’,苦累全然不知晓。”
1970 年,组织上又将我从地区供销社调到资兴县一中担任校革委会主任。那时尽管“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全国各地,学校里还在批判“师道尊严”。我边抓教学,边做老师们的思想工作,并将后勤保障工作安排得整整有条,让师生们吃上可口的饭菜。两年来,县一中的教学水平始终名列全县前列,在当时的郴州地区也是叫得响的先进学校。
1972 年,我被调到文化馆当馆长,后调县文化局担任领导工作。我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编写乡土气息浓厚的节目,到农村去演出,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离休后,虽然闲赋在家,但我依然保持部队的光荣传统,黄得褪了色的军装常穿在身上,追忆那逝去的部队生活。每到“八一”建军节,我常拿出焦黄焦黄的“历史照片”端详。闲暇时,散步时,哼几句京剧,还觉得心清气爽;时而拉几下京胡,更觉心旷神怡。我常给儿孙们讲罗盛教的故事,让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难得缺德 回复 悄悄话 照片呢?大帅哥忽悠我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