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喜悦的生命

放下心中任何不必要的重担,让自己的心比一根羽毛更轻盈,不只是在离开这物质世界之时,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
个人资料
正文

不知死,焉知生-----关于死亡的科学研究

(2010-03-23 14:50:50) 下一个
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世界远比我们五官所知所觉的更为广阔。

每个人对生命所抱持的态度,决定其心灵生活的品质。乐观,喜悦,爱与智慧,源自个人的生命态度。我们需要从生来看待生命,也要从对死亡的了解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能看清自己为何而活,就能活得有意义,有觉知,活得充实,喜悦和自在。

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起始

近代濒死体验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Albert Heim)。在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后,海蒙开始对众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产生了兴趣。他研究了30名幸存者,包括战争中受伤的战士、从建筑物上掉下来的建筑工人、差点被淹死的渔夫等等。他发现,30名坠落幸存者中,95%的人说在濒死过程中感受到平静和快乐。

海蒙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后来者。1903年,英国作家F.W.H.麦尔斯完成两卷本的《人性及其在肉体死亡时的存留》;1907年,詹姆斯.H.海斯洛波在美国发表论文《垂死者的幻觉》,影响很大。1926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巴雷特出版了《临终幻觉》。这个时期,濒死研究得到了广泛支持。

1959年,美国精神研究会的卡里斯·奥西斯(Karlis Osis)通过分析详细记录病人死亡过程体验的几百份调查表,继续海蒙的研究。1972年,他还在冰岛心理学家厄兰德·哈拉德桑(E. Haraldsson)的帮助下,跨越种族和文化界限,把研究扩展到印度。

20世纪70年代,依阿华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拉赛尔·诺依斯和罗伊·克莱蒂一起,对个别人的自传性陈述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泰斗卡尔·古斯塔夫·荣格(Karl G. Jung)。


雷蒙德··穆迪-----彻底改变一般人的死亡观念的医学博士

雷蒙德·A·穆迪是濒死体验研究中最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先后取得了哲学和医学两个博士学位。他对伦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方面颇有研究,后来兴趣转向医学,并决心做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濒死体验现象,然后就开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25年前,雷蒙德·穆迪先生的著作《死亡回忆》(Life After Life),让世人对死亡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穆迪博士的研究中,我们得以提前了解人在死时会经历些怎样的情景---通道、白光、早年亡故的亲友在"另一边"等待。要知道在25年前,大多数人对濒死体验的了解还基本是零。而且,得益于穆迪博士的启发,才诞生了第一批研究人类濒死状态的专家学者。维吉尼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鲁斯·格雷森对穆迪先生的研究大加赞赏,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的确,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本书出版之前,人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是多么贫乏。

在《死亡回忆》出版之前,"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这个词根本不存在。医生将它称为"拉萨路综合症",归类为一种病理学现象。而病人更容易忽视这种体验,认为是自己的精神暂时出现了问题,或者仅仅是由于大脑缺氧或药物引起的幻觉。当穆迪博士认真听取了那些跨越了生死鸿沟的濒死体验并公诸于众后,整个世界报以一串"啊?"的惊疑,人们开始认识到当自己死去的时候会感觉到什么。尽管民意调查显示高达5%的人曾经有过濒死体验,但人们还是羞于提及,惟恐被不了解内情的人嘲笑奚落。他们自身对这些经历的合理性充满怀疑。

《死亡回忆》一经出版,便以其翔实的资料和科学的态度赢得了医学界同行的认可。穆迪博士列出的要素在后来的濒死体验报告中都有类似描述,从而证实了海蒙、奥西斯、诺伊斯和克莱蒂的研究。而且,穆迪博士的研究也改变了这一领域相对零散的状况,使濒死现象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濒死现象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开始作为一个概念流行开来。

《死亡回忆》的成功还在于它为20世纪的西方文化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1)破除了社会上关于死亡与濒死的种种荒诞言论;(2)将人类的精神属性进一步系统化。穆迪博士的工作提醒了我们,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在一个教堂出席率和宗教活动日渐稀落的年代,《死亡回忆》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穆迪博士本人对第一、二代濒死研究学学者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这本书。1000年以前,《死亡回忆》这样的书并不重要,因为大家都认同死亡是精神层面的。不过,到了1975年,推广这种观念就没那么简单了,你必须提供大量的证据,才能让人相信那些是真实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而不是大脑垂死前的幻觉。25年之后,几乎所有这个领域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都认同了濒死体验的真实性,认为它是死亡过程的一个自然阶段。


穆迪的研究还启发了新一代濒死体验研究者,其中最杰出的有: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麦克尔·B·萨鲍(Michael Sabom)博士,麦尔文·莫尔斯(Melvin Morse)博士等。


关于《死亡回忆》/LIFE AFTER LIFE

一部与《西藏生死之书》齐名的生死学巨著 ;
一部让逝者平静、亲者宽慰的临终关怀手册。

临死前的一秒钟,我们会看到什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为人们揭开了死亡的迷人真相:

  "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只有和平、舒适、安详……"

  "我进入水晶一般明澈的光,很美,很亮,非世间言语能形容,散发着无限的爱……"

  "在一剎那间,我快速回忆起这一生从小到大每一件事情,清晰异常……"

  这些"复活"的人从此不再恐惧死亡,他们亲身体验到,死亡是一扇门, 通向……

《死亡回忆》一书彻底改变了一般人的生死观念,掀起了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潮。这是一部极为畅销的医学科普著作, 本书自1975年上市以来,创下了全球销量1300万册(2001年)的记录。

《死亡回忆》涉及的是人类生命中最神秘的话题--死亡,但本书畅销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本书的作者穆迪博士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濒死现象的人, 他使“濒死体验”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式纳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之后,穆迪博士又出版了10多本畅销书。



《死亡回忆》在线阅读:
http://book.qq.com/s/book/0/9/9999/3.shtml

出版的中英文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88682
http://www.amazon.com/Life-After-Investigation-Phenomenon-Survival-Bodily/dp/0062517392/ref=pd_sim_b_1#noop

上世纪下半叶濒死经历研究的部分著作和研究成果
  
雷蒙德·慕迪,美国学者,医生,著有《死亡回忆》(1975年),通过众多案例研究,归纳出濒死经历的14个阶段性特征。
 
托马斯·威尔奇,美国人,木材公司工人,著有《俄勒冈的惊人奇迹》(1975年),个人的濒死经历讲述。
  
莫里斯·罗林斯博士,美国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医疗中心医生,美国心脏科权威,著有《超越死亡之门》(1978年),书名又译为《生死之间》。 (本博客中有全书阅读链接
  
肯尼斯·凌,美国康涅狄格州斯汤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著有《死后的生活:对濒死经历的科学调查》(1980年),对100名濒死经历者的研究报告。
 
米歇尔·萨伯,美国学者,医生,著有《死亡集:医学调查》(1982年),对濒死经历者的案例调查。
 
玛尔格特·格雷(女),英国心理学家,著有《死后回归》(1985年),格雷女士自己就有过濒死经历。
 
卡罗尔·扎莱斯基博士(女),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著有《超凡之旅》(1987年),研究基督教中所涉及的濒死经历。
 
斯科特·罗格博士,美国心理学家,著有《从寂静世界中返回:濒死经历研究》(1989年),从心理学角度讨论濒死经历。
 
乔治·李齐博士,前美国陆军士兵、现佛吉尼亚心理医生,著有《死亡九分钟》,讲述自己的濒死经历。

库布勒·罗斯医生(女),美国芝加哥比林斯医院心理学教授,著有《关于死后的生活》(1991年)。
 
麦尔文·莫斯,美国西雅图医生,著有《光明改变我》(1992年),该研究侧重于濒死经历者人生的戏剧性转折变化。

戴维·劳里迈,英国学者,建立“国际濒死经历研究协会”。
  
萨玛·穆巴韦博士(女),非洲赞比亚大学教授,研究15位非洲人的濒死经历,揭示了本土文化对濒死经历的深度影响。

贝蒂·J·爱迪(女),著有《被光明拥抱》(1992年),个人的濒死经历讲述。
丹尼·布林克,美国加州人,著有《被光明拯救》(1994年),个人的濒死经历讲述。
切里·苏瑟兰(女),著有《光明之子》(1995年),关于濒死经历者的调查报告。
玛丽萨·圣·克莱尔,美国学者,著有《濒死经历》,对上世纪的濒死经历研究的系统总结回顾。


一个美国心脏病专家的观察与记录----超越死亡之门

 

 

另一个世界之旅-----前世记忆,今生创伤

 灵魂之旅--人生只是一出戏

打开生死之门 探索灵魂奥秘之一

  • 一位艺术家死而复活的真实故事
  • 灵魂的旅程与命运
  • 我的奇异体验(转帖)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米德1 回复 悄悄话 不希望自己与所爱的人们死在惊恐与痛苦之中。
    在睡梦中离去该是最奢嗜的结局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