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张荫松

(2015-03-17 13:35:41) 下一个

张萌松:古稀老汉舞出别样青春      女子汉族《舒心的日子扭着过》  全景版

《大众文艺讲堂》张荫松讲山东民间舞 

舞蹈《爷爷教我踩高跷》获得中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舞蹈类金奖


“舞蹈是艺术之母。”烟台市文联副主席、群众艺术馆原馆长张荫松这样评价舞蹈。多年来,他致力于“海阳秧歌”的挖掘、整理、发展研究及舞蹈的制作和 教学工作,成果卓著,在国内独创了“民间舞基础老板训练课”、“民间舞教程教学法”、“民间舞教材组合编排法”。现为省文联主席团成员、省文化系统优秀专 业人才、舞蹈学科带头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十多年来,张荫松从事山东民间舞的学习和研究,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并获奖。舞蹈“樱桃 红了”1986年获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舞蹈“细雨情思”1994年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金奖;舞蹈“耕海”1996年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金 奖;2000年,舞蹈“娃娃高跷”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金奖。他多次担任中央、山东、烟台三级政府的重大活动文艺晚会的主创人员,参加了文化部承担的中央人 民政府赴澳门庆回归大型文艺晚会的编创工作,担任了山东省第五、六、七届文化艺术节开、闭幕式的策划与主创工作,多次参加烟台市政府重大文艺晚会的创编工 作,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7年,被评为烟台市十大文化名人。

  2008年8月,张荫松率领海阳大秧歌代表山东参加奥运开幕式前的演出。


 


胶东在线消息 退休后的张荫松仍是个大忙人,全国各地四处飞,创排新的舞蹈作品。他的新作依然活力四射、意境悠远,依然能够在正规舞蹈比赛上获大奖,他像一个战士在等待机会,等待能够为烟台文化事业的发展再尽一份力。

  创编民舞教材

  说到舞蹈艺术的天赋,不敢讲,我的艺术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张荫松对记者说。

  张荫松是老烟台人,是所城张家的后代,而他的舞蹈生涯却是在部队里得到学习、锻炼和升华。1959年, 张荫松在烟台四中上学,一天,部队文工团到学校挑选文艺兵,在学校课间操的时候,文工团的干事们从高处俯瞰学生们的姿态,张荫松的动作舒展大方、有板有 眼,被干事们相中,认为他是一个好苗子,适合从事舞蹈艺术。来到部队文工团,张荫松与其它小学员一样,从基本的身体训练、气息训练等开始,扎扎实实地学习 基本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舞蹈这门艺术是舶来品,很多学员偏重于芭蕾舞的练习,而张荫松却对民间舞情有独锺。经过不断地学习、成长,张荫松从懵懂到认知,再到理论研究,越来越感觉到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对于舞蹈艺术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从部队转业回烟,张荫松分配到群众艺术馆工作,艺术馆的职能是挖掘、整理、创作、辅导民 间艺术,发扬、壮大地域文化,张荫松因此也逐渐接触到了栖霞八卦鼓舞、海阳大秧歌等民间艺术。产生于明朝初期,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是一种 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多年来,张荫松凭借优秀的舞蹈素养,致力于海阳大 秧歌的挖掘、整理、发展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83年,张荫松来到北京,担任北京 舞蹈学院首届大学生的主讲教师。当时我国舞蹈艺术的高级教育刚刚起步,民间舞没有现成的教材,张荫松把从海阳大秧歌中提炼出来的经典动作,以及具有汉族文 化韵律特征的舞蹈元素,带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一边教学实践,一边形成教材。这门根据海阳大秧歌精华为基础的教材,成为以后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蹈必修课教 材。张荫松也成为了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特聘导师、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客座教授。一时间,烟台成了全国民间舞蹈专业的圣地,上海、四川、广东南京等地的艺术院校,纷纷组团来烟学习山东民间舞,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难忘麦场欢歌

   自从与海阳大秧歌结缘以来,张荫松每年都到海阳过春节,从未间断过。过去,海阳大秧歌还处于原生态的状态下,每逢年三十的晚上,乡亲们聚集到打麦场上点 上汽灯,自发组织表演,麦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演出没有任何商业的成分,演员们的表情、心态真诚而自然,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围观 的人群被演员们高涨的热情所感染,张荫松下意识地下场和演员们一起扭了起来。

   乡亲们质朴的风气,也令张荫松印象深刻。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海阳的老乡们热情好客。家里但凡有一个白面的馒头,总是先给客人吃,自己宁可吃杂面 的窝窝。吊在房梁上的两条咸鱼是家里惟一的荤菜,多少天舍不得吃,只要客人来家,准取下来招待客人。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从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 再也体会不到了。

  如今,海阳大秧歌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阳市近年来更是加强了对大秧歌的合理引导和扶持,文化部门成立了秧歌舞蹈指导组,定期深入到基层,搞好排练指导,注重抓好秧歌表演的市场化开发,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目前,该市有20多支秧歌队推出了商业演出业务,每年表演场次达到300多场。看到海阳大秧歌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张荫松备感欣慰。

  得奖不为个人

  做舞蹈认真踏实、埋头苦干、永攀高峰,是张荫松对艺术追求执着的表现,也是他屡屡获奖的法宝。编排舞蹈时,不管是灯光、音响,还是挑选演员等各项事宜,他总是事必亲躬、一丝不茍,他认为只有投入120%的精力,才能制作出最好的精品。从事舞蹈艺术事业,我得过很多奖,以我在舞蹈艺术上的造诣,已不需要用奖项来说明什么,但我觉得我有责任为家乡烟台争得荣誉。

  四十多年来,张荫松从事山东民间舞的学习和研究,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并获奖。舞蹈《樱桃红了》1986年获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舞蹈《细雨情思》1994年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金奖;舞蹈《耕海》1996年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金奖;2000年,舞蹈《娃娃高跷》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金奖……他多次担任中央、山东、烟台三级政府的重大活动文艺晚会的主创人员,参加了文化部承担的澳门庆回归大型文艺晚会的编创工作,担任了山东省第五、六、七届文化艺术节开、闭幕式的策划与主创工作,多次参加烟台市政府重大文艺晚会的创编工作,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有不少业内人士称他为得奖专业户,但张荫松认为,只要是代表烟台参加比赛的,必须拿大奖,不然对不起家乡父老,用行动维护烟台的形象和荣誉。

  张荫松的性格倔强、争强好胜。过去,全国汇演中的儿童舞蹈多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表演,张荫松不服气,于是精心培育出招怨“小金娃”这块儿童舞蹈品牌,张荫松就是要让舞蹈界看看,烟台的孩子同样优秀,同样能够跳出好的舞蹈。


舞蹈教育专家张荫松老师在青岛艺术学校指导教学

  艺术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文化艺术。各项文化艺术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都有着自己的轨道,必须遵循它们的发展规律,全面发展各项文化艺术,整体水平才能得到飞跃。

  张荫松认为,上世纪90年 代中期,烟台文化艺术全面迸发,是全国文化先进城市,舞蹈艺术融入了群众的生活中,如广场晚会的兴起等。但近年来,舞蹈艺术出现了传承上的断层,没有人 才,也就意味着没有精美的作品。虽然张荫松元人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依然得奖,但除了少儿舞蹈,其它舞蹈的编排均在外地,因为烟台本地少有较高水平的舞蹈演 员。舞蹈艺术虽然不能带来直接利益,但它能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其交流、宣传价值不在其它艺术门类之下。全面发展烟台的文化艺术,舞蹈不可或缺。张荫松郑重地对记者说。

  群艺馆、大剧院等的建设,用张荫松的话说这是一个好消息,提高了文化艺术的硬件设施。同时,他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多培养有事业心的人才,更好地进行文化艺术的传承,才能迎来辉煌的时刻。他希望,烟台的老文化艺术工作者,能甘当铺路石,为烟台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余热。

 

张荫松艺术档案:

张荫 松,1944年生于上海,烟台芝罘人,烟台市群众艺术馆原馆长、书记。曾任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现为山东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烟台市文联副主席, 山东省文化系统优秀专业人才,舞蹈学科带头人,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舞蹈学院特聘民间舞导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研究馆员。连续参加中国文联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国内舞蹈界享有较高声誉。

40 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张荫松致力于山东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发展和研究,创编了山东民间舞基础教材及教材组合编排法,使这门民间艺术逐步登上了大 雅之堂。编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200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艺术院校奖”二等奖、园丁奖。参加了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受 到文化部多次表彰。2008年8月,张荫松率领海阳大秧歌代表山东参加奥运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为发展地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文化部、人事部授 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荫松创作的舞蹈作品屡获全国大奖。《耕海》、《樱桃红了》、《娃娃高跷》、《细雨情思》等作品,为烟台赢得了诸多荣誉。多次担任中央、山东、烟台三级政府的重大活动文艺晚会的主创工作,并多次获得星光奖。2007年,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烟台市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称号。2008年,获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

 

舞 林 常 春 藤

 

早上8点风尘仆仆走进家门,下午5点又要踏上新的旅程。其间,张荫松如约接受采访,充满激情地与我分享了他的艺术人生。

结缘民间舞

张荫松是地道的烟台人,所城张家的后代。他本人出生于上海,8岁时,跟随父母返回祖籍。14岁时,部队文工团到学校招文艺兵。文工团的干事们发现,张荫松的课间操动作舒展,如行云流水,颇具舞蹈天赋。被慧眼选中的张荫松,从此与民间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 部队文工团,张荫松扎扎实实地苦练基本功,尤其对民族舞蹈情有独钟,打下了良好的民舞基础。文革期间,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当了十多年专业舞蹈演员的张荫 松,不得不离开部队,转业回到烟台。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他主动要求去烟台轴承仪器厂当工人。1973年,调到群众艺术馆后,张荫松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 页。

在 群众艺术馆,张荫松主要从事社会群众文化工作。虽然有些陌生,但比起工厂生活来,还是相对熟悉一些。舞蹈不是戏剧,从创作到受众有诸多局限,特别是在基 层,要出成绩很难立竿见影。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张荫松,受父母亲影响,从小争强好胜,积极向上,追求完美,凡事一定要做到最好。张荫松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群 众艺术馆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创作、辅导。张荫松扑下身子,深入山乡、渔村、厂矿、军营,与工农兵打成一片,一起编写反映工农兵火热生活的舞蹈节目。 从参加全省汇演、比赛,到代表山东参加全国调演、比赛并获奖,张荫松开始了自己的舞蹈创作生涯,实现了由专业演员到编创人员的华丽转身。

胶 东大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张荫松熟悉烟台,热爱烟台,他立志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舞蹈艺术,让全国人民都来了解这方土,这方水,这方人。张荫松的作品都 是现实题材,源于生活,讴歌生活,具有浓郁的烟台特色。如《娶女婿》、《养虾曲》、《赶集归来》、《蓬莱女》、《鸡婆婆》等诸多节目,都是那个时期深入基 层、深入生活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烟台,蒸蒸日上,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日子红红火火。张荫松巧借“春果第一枝”,创作 了舞蹈《樱桃红了》,艺术地表现了烟台人民的崭新生活和精神风貌。舞蹈《耕海》,则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渔民们耕耘大海、驾驭大海的自信与豪迈。

舞 蹈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音乐、服装、演员、灯光、布景等诸多要素的高度协调统一。张荫松是个认真的人,对艺术孜孜以求,一丝不苟。从 舞蹈的立意、结构到片段设计、动作编排,从挑选演员到服装、道具,他总是事必躬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创作舞蹈《樱桃红了》时,张荫松蹲在樱桃园里细心 观察,捕捉樱桃在风中的律动和摇摆的姿态。创作舞蹈《细雨情思》时,为了追求飘逸感,张荫松对服装的设计和选材反复琢磨,近乎苛刻。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对 表演使用的小道具也决不敷衍。有时,仅仅因为道具花的花蕊不够理想,他也会亲自上街采买。

自 1979年以来,张荫松共创作舞蹈200余个。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连连获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1986年,舞蹈《樱桃红了》获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1992年,舞蹈《苦菜花》获全军第六届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1994年,舞蹈《细雨情 思》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金奖,舞蹈《海阳大秧歌》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银奖;1996年,舞蹈《耕海》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金奖,舞蹈《春妮》获全国第六届群 星奖铜奖;2000年,舞蹈《娃娃高跷》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金奖,舞蹈《唱起来,跳起来》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铜奖;2004年,舞蹈《乡韵》获亚太地区 CSTD青少年舞蹈比赛大奖,舞蹈诗《我和大自然》获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展演编导荣誉大奖;2005年,舞蹈《山那边的女人》获山东省泰山奖金奖。张荫松参 加创作的山东省“双拥晚会”,中央台“星光奖”、“骏马奖”颁奖文艺晚会及电视专题片“东夷风骨”、“仙境闹春”,分别获星光奖大奖和一、二、三等奖。

呕心集大成

多年来,张荫松致力于山东民间舞的学习和研究,开拓性地挖掘整理了山东民间舞“海阳大秧歌”教材,为汉族民间舞的动律研究和发展运用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我国舞蹈学科的带头人。

身 为一名基层群众艺术工作者,张荫松逐渐接触了海阳大秧歌等民间艺术。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产生于明朝初期,迄今已有560余年的历史,是一 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素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其表演形式多样,表演内容丰富,有着独特的自娱性和广 泛的群众性。海阳大秧歌为张荫松打开了搜索民间舞蹈艺术宝库的大门。

张荫松从事海阳大秧歌的挖掘、整理,其初衷,除了深深地迷恋,也是为自己的创作进行必要的储备与 积累。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综合了多种民间表演技艺,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对其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并非易事。为此,张荫 松连续八年春节都在乡村采风。住过农家,住过军营,也住过车马店。装满热水的玻璃瓶,伴着张荫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叮当响的自行车,陪着张荫松 走遍了海阳93%的村寨。那些原生态的狂欢,那些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些善良的乡亲,那些淳朴的民风,让张荫松历尽艰辛,又沉醉其中,现在回想起来,还余韵 绵长,倍加珍惜。张荫松说,一个有追求有目标的人,当你经历艰难、遭遇挫折时,总会感到光明在前,给你勇气和力量,支撑着你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只有 付出别人没有付出的,才能收获别人收获不到的。

张 荫松凭借出色的舞蹈素养,在对海阳大秧歌挖掘、整理、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赋予其新的活力。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83年,张荫松担任北 京舞蹈学院首届大学生的主讲教师。当时,我国舞蹈艺术的高等教育刚刚起步,民间舞没有现成的教材,张荫松把从海阳大秧歌中提炼出来的韵律精华,以及具有汉 族文化特征的舞蹈元素,带到了北京舞蹈学院,创编了山东民间舞基础教材及教材组合编排法,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必修教材。张荫松也成为了北 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特聘导师,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客座教授,还多次应邀为南开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上海舞校、四川舞校等中央及省级艺术院 校授课。

海阳大秧歌从乡村民间走进了高等学府,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独特的奇葩。2006年5月,海阳大秧歌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海阳大秧歌受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领略了海阳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享受。

台湾学生走进胶东小山村学习大秧歌

舞林常春藤

“早上八点风尘仆仆走进家门,下午五点又要踏上新的旅程”,这是张荫松多年来生活常态的一个缩影。已经退休十年的张荫松,没有离开过教室和排练场,没有离开过那些朝气蓬勃、充满阳光的男孩女孩们。用他自己的话说:直在一线。

情 系舞台,专注创作。多年来,张荫松一直活跃在晚会、节庆活动一线,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多次担任中央、山东、烟台三级政府重大活动文艺晚会的主创工作。 包括第22届万国邮政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中央人民政府赴澳门庆回归大型文艺晚会、山东省第五至七届文化艺术节开闭幕式、山东省“庆祝香港回归”、“三个 代表在山东”、“首届文博会”、第十一届全运会开闭幕式、全国水上运动会和世界航空节开闭幕式、山东省改革开放30周年及山东省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等活 动的策划和主创工作。2009年10月,应邀担任《“交通银行杯”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评委。

1984 年以来,多次承担了山东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双拥晚会的策划编创工作。承担了烟台1979年以来政府主办的重大节庆大型文艺晚会、烟台电视台历年春节文艺 晚会的主创工作。其中,张荫松任艺术总监和舞蹈统筹的2010年烟台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获得全国春节晚会评选一等奖。

勤于思考,教研相长。在教学实践中,张荫松对海阳大秧歌进行规范和审视,使其上升为一个研究课题,进一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张荫松意识超前,勤于思考。他说,海阳大秧歌作为汉族民间舞的重要 代表,在学习、传承的基础上,还应从中探索有关民族艺术的根以及民间文化的归属等一系列课题。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大趋势,但文化艺术不能一体化。文化艺术 贵在特色与个性,越是个性的、纯粹的、地域的文化艺术,越是有代表性,越是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张荫松积极倡导扩大民间舞的个性化,杜绝浮躁与庸俗。他认 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社会民族的文明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艺术要有娱乐性,但不能以娱乐为出发点;文化在民间,在基层,在群众之中,我们要做 的是如何萃取,如何引导。

艺 无止境,勇攀高峰。舞蹈是青春的旋律。作为爷爷辈的张荫松仍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那份执著与追求。他说,艺无止境,学海无涯。现在,他一面站在讲坛上,为人师 表,传道解惑,一面又坐在课堂里,认真听讲,汲取营养。最近还在济南参加了一个舞蹈讲座,是学员中年龄最长的。张荫松说,这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自己不熟悉 的,就要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新意识、新技术。

当 然,张荫松的听课是有备而来的。第10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3年在山东举办。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张荫松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借助这个大舞 台,他要综合运用山东元素、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创作舞剧《聊斋》,奉献给10届中国艺术节,这将是一项浩繁的工程。

从 事舞蹈艺术五十余年,张荫松得过很多奖,其中包括四项金奖。以他在舞蹈艺术上的造诣,已不再需要用奖项来证明什么。但张荫松说,作为烟台市10大文化名人 之一,他要用实际行动回报这片土地,回报家乡父老。他有个愿望,想再次冲刺金奖。舞蹈新作《舒心的日子扭着过》小样已创作完成。

作为舞蹈学科的带头人 ,张荫松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着激情。他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要珍惜,要感恩,凭着良知和良心,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尽一份责,献一份力。

张荫松的工作日程表,已经排到了2013年。

 二O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备注:此篇发在《胶东文学》,署名:米老琰。

 

张荫松与小米

 

       烟台文化名人系列访谈张荫松

 播出时间:2011年5月1日

主持人:欢迎各位收听《财富人生》烟台文化名人系列访谈。本期节目我们要为您介绍的是烟台十大文化名人。烟台市舞协名誉主席、群众艺术馆原馆长张荫松。

他是我国舞蹈学科的带头人,创编了山东民间舞,基础教材及教材组合编排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提炼出海阳大秧歌的韵律精华,使这门民间艺术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为发展地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舞蹈作品屡屡获得全国大奖,为烟台赢得了诸多荣誉。

说起获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张荫松是烟台舞蹈界的获奖专业户。

张荫松:70年代末已经开始,那会儿叫会演,我们烟台的节目在省里面就已经拿过很好的名次,一直到建国30年,建国30年末中国舞协有一个全国的优秀剧目,我的节目已经在这个优秀剧目里。

后来等到80年代就开始比赛了,过去都是会演,评个优秀节目,好的节目推广,大家都来学。

    比赛,我是从80年代开始,因为80年代末期才有全国比赛,当时一开始就是省里面的比赛,华东比赛,那会儿我基本上每次比赛都在前几位吧,有的时候代表我们山东到华东去比赛。后来等到80年代末全国就有比赛了,当时第一次,是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那是86年还是85年,我的节目就代表山东获得一等奖。

    主持人:那个时候节目叫什么?

    张荫松:《樱桃红了》。山东全会以后我想编一点反映烟台的,另外有点寓意的,不要是单纯的跳,我不是特别喜欢就在上面跳一个情绪,我感觉还应该有点立意。 当时,我们的生活刚开始好,山中全会,农村的面貌变化很大,樱桃红了象征着春果的第一个,就感觉我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红火,所以编了个《樱桃红了》。

我的节目主要都是以海阳秧歌为元素来做的,所以比较有特点。后来陆续就编了些像《蓬莱女》,一直到《细雨情丝》、《耕海》、《娃娃高跷》,在招远做的小高跷,都得过全国的金奖。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些奖项给予我那么多的荣誉。实际我感觉我是一个专业干部应该做点事情,因为我从小是国家、党、组织培养出来的。我是部队的,我和爱人过去从小都是当兵的,我们原来在济南军区歌舞团,后期就转业了,因为我家庭环境不好,所以就转业到地方,爱人也跟着回来了。

   

 旁白:张荫松是老烟台人,所成张家的后代。1959年张荫松在烟台四中上学,一天部队文工团到学校挑选文艺兵,他被相中,于是来到了济南军区文工团学习舞蹈。从部队转业回到烟台,张荫松被分配到了烟台群众艺术馆工作。

 

张荫松:我们从小也是受国家培养的做了这项工作。到了群众艺术馆以后,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就是搞好群众活动,抓好创作、辅导,你就应该编节目,只不过后来我的节目就不限于在群众了,专业团体也把我的节目都带走了。

比方说我的那个《细雨情丝》他们带到国外都演出过,北京的舞蹈学院都带出国,包括省歌舞剧院都带出国。

所以我后来走向了全国,或者是在外面做一些交流。

    80年代全国还都过来学,那会儿都靠人教,现在就看碟了,很方便。90年代也是,都是靠教,一直到去年我还得过奖。 

     主持人:去年得的是什么奖?

    张荫松:去年得的是园丁奖,就是文华奖,我们文化部最高奖叫文华奖。后期我主要是搞教学,我带的“桃李杯”的选手,我们全国在专业院校里面舞蹈最高奖项叫“桃李杯”。这个桃李杯是四年一届,我带的学生得奖,我就跟着得奖,得了个二等奖,全国只有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主持人:那很不容易了。

张荫松:那个含金量很高的,我做的是海阳秧歌,我都是做汉族民间舞。这些年我认为我更多的工作是挖掘、整理教材,我提炼教材,也是群众艺术馆应该做的工作。群众艺术馆从50年代就开始要求八字方针——挖掘、整理、创作、辅导。当时我也是跟着馆里面的要求,连续多年在农村。

海阳秧歌是从50年代引起注意的,发现(海阳)这个地方还有民间舞蹈,不错,而且它的普及面比较大。我是50年代末接触过,那会儿小孩儿,不明白,就是去看看热闹,学两个动作。一直等我到群众艺术馆工作了以后就感觉是一个本职业务,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去了解它的渊源、它的发展,包括它的风格特征,它的文化性。

那会儿比较艰苦。到了冬天,近腊月的时候就进村了,我们都是连续20年在村里面过年,每个村都去学,而且腊月了才能够排练。

过去腊月就开始排练了,这个时期积累了一些材料,包括对它的学习和认识。那会儿老艺人也特别好,无私的给予你。后来我就感觉这些东西,我到底学这些东西做 什么?除了我自己搞创作把它作为元素,更多的是后来,北京舞蹈学院原来都没有大学,只有中专,因为我们舞蹈和戏曲一样,从小科班嘛。



等到
80年就开始有了大学,大学当时没有表演系,就是教育系,向全国培养师资。当时没有教材,他们就全国转,转到我们山东,他们就介绍我,发现了我。他们开始不断的考察,因为我们第一届大学生比较慎重。

我当时不知道说是来考察的,反正他来我就接待,学我就教。后来就把我弄到北舞去教课了,他感觉我这个(教材)符合高年级,后来就开始教学。

当时我把海阳秧歌就引入了中国汉族民间舞的必修教材,第一届学生我教了,第二届学生我也教了。因为当时不是每年都招生,83年我去了两个学期,到84年毕业。第二届是90年,也是他毕业的时候,我一般是高年级的课。

这个完了以后,我91年就当馆长书记了,我就没有再出去,因为我还有一个本职工作,馆里面还有一大堆事,我不能光搞自己的专业。

后来一直到我内退,我又返回北舞了,就开始陆续教课了。当时北舞把我作为一个专家导师来对待,后来陆续民族大学(也请我去),因为民族大学过去只学少数民 族,不学汉族舞,我也是第一个引进的汉族舞的老师,民族大学也聘了我。后来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海舞蹈学院、广东、四川、东北的吉林艺术学院,黑龙江的学校 我都陆续去教课。另外他们有一些地区邀请我过去交流,比方说安徽,因为安徽的“花鼓灯”在全国也是很有名的,学生三年级学花鼓灯,四年级就学我这个。到安 徽去交流,之后到过福建、云南,基本除了新疆那些少数民族地区没去过,基本上汉族地区都去过。

    

 主持人: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扬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多年来,张荫松凭借优秀的舞蹈素养,致力于海阳大秧歌的挖掘、整理、发展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983年张荫松来到北京舞蹈学院担任首届大学生的主讲教师,当时我国舞蹈艺术的高级教育刚刚起步,民间舞没有现成的教材,张荫松把从海阳大秧歌当中提炼出来的经典动作,以及具有汉族文化韵律特征的舞蹈元素带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一边教学实践一边形成教材。

这门根据海阳大秧歌精华为基础的教材,成为以后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蹈必修课教材,张荫松也成为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特聘导师,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客座教授。

一时间烟台成了全国民间舞蹈专业的圣地,上海、四川、广东、南京等地的艺术院校也纷纷组团来烟学习山东民间舞,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如今张荫松又整理了一套新的教材即将出版。

    张荫松:我是不断的在变化,我上一次课可能都要变一次,现在我做这个课题,20万字,加上碟。

    主持人:退休之后的张荫松仍然是个大忙人,忙着整理出版新教材,忙着编排新的舞蹈作品。

    主持人:现在咱们市里出去演出也好,参加比赛也好还得请您来给大家编排。

    张荫松:按理讲我应该淘汰,因为这么个年龄段,舞蹈是个青春的艺术。

    主持人:我就想知道,您为什么这个年龄还保持这么青春的状态。

张荫松:一个是个性,一个是我好像积累的稍微多一点,另外我能交接上,我和上面也能接头,和我的下一代也在接头,因为我教课嘛,一直没离开教师和排练场。

我们省里面所有节庆的,大的晚会也都是我做的,包括省台。一开始春节晚会都由我来做,有的节目过来排,有的节目搞创意他们排,我回来再校正一下,接着就录像了。

有时候我接三个春节晚会,华东的、省的、烟台的,来不及。今年我就没有做省里面的,一个周全在烟台做这个春节晚会。

我更喜欢创意让年轻人排,但现在有的时候你的创意他不理解。因为这个舞蹈有的时候说不出,道不出来,必须得我做。有的时候他设计的动作和我想象,给他的音乐和创意不一致,形象不一致,就得自己做了。

按理讲我应该淘汰,让年轻人做,有时候就感觉到还是弱一些,尤其我们烟台的年轻人,都找市场,都去赚钱,都办班,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没有质量。我感觉省那边找我做也有这种原因,我自己感觉也不行了,虽然我精神头还算足的,但是我老感觉还是老化。年轻人做,他就感觉同时能接10个工作,他不把精力放在这儿,另外他不够负责任。

    比方去年我做的全国水上运动会开幕式,我就要资料,我得了解当地的资料、民俗,我要知道当地的文化,历史发展,包括水上运动会,我要了解水上比赛的项目。 到底国外都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它的最高点在哪?这些我都得了解。年轻人拿着音乐就凑动作,凑完动作就拉倒,所以导演比较喜欢我这样的。

我自己做专业还是做我的海阳秧歌,包括上奥运我也是坚持必须海阳的去,我感觉我是当地的,我们当地的本土的东西应该由我们本土人来做,所以我上村里面去招的人。方圆集团给了很大的支持。

奋战三个月,我在那儿早上5点半领着他们练,一直到晚上9点。戏棚里多热的天!我们在乡镇里面住着,方圆集团支持我们去做。我们本地,最后省里面也没给资金,因为省里面就因为我没在济南做。

    

                     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

旁白:为了把海阳大秧歌带到奥运会上去表演,在省、市政府没有经费补助的情况下,张荫松克服重重困难编排了一台海阳大秧歌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

张荫松:因为一共才25个舞蹈表演,包括台湾、香港、澳门,这么多少数民族,汉族地区只要4个,最后还是要我们的这个。

全国只要有展示的地方都应该有我们山东,在山东必须有烟台,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没有我,相反我感觉难受,怎么你搞这个的没人要你啊!

    主持人:海阳大秧歌多亏了您了,走向全国,走向奥运。

张荫松:不能这么说。它也参加过国际比赛,这是94年,第一次参加国际秧歌节,33个国家参加,我们当时得的是金玫瑰奖,也就是金奖的第一位。

现在的金奖都太多了,我原来参赛的时候都是一个金奖,或者是两个,现在十好几个,二十几个,就不值钱了,没含金量了。我们当时是金奖的第一位。

有的时候我们认为当地还不是特别重视,我感觉我们现在做困难真是很大。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要在山东举办,2013年。我们烟台还是一个会场,要抓住这个机会,这是一流的。我们现在都很被动,所以有的时候都使不上劲儿。

我也感觉到现在这么多年轻人,你看艺术馆的条件现在多好。我那时候发70%的 工资,我要排一个节目得去给人家出卖劳动力,去企业,你给我做这套衣裳,你所有的节目由我来排练,换工似的,都这么去做的节目。而且都没有时间,没有场 地,都在走廊上排练,我们都渡过了。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多人都自己办班,都在那儿糊弄人家孩子们,就在那哄着孩子玩。

所以我就说,我们到底该做什么,现在日子比过去都过的好了,那么我们自己的专业在哪儿?你自己的事业在哪儿?我感觉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现在老认为这个市场化,尤其是文化市场化,它带来了很多弊病,低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只有用我们的节目,我们努力的去编,郑重的反映我们普通人民的、健康的、向上的东西,去抵制。         

我感觉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过去说艺术家的良知,我觉得这就是个良知!并且我感觉要追求。不能感觉我老了,我现在一直追求,我整天学习,看这个,看那个,我要知道国外的,国内的,这些东西。

另外,你看现在对民族的东西,对我们地域的东西很忽略,他老感觉人家的好。所以我上次在新加坡,他们的舞协跟我们交流,我们参加的一个英属太平洋地区的一个比赛,人家就说你们为什么中国大陆连汉族,各个民族都要露肚皮呢?他们对我们就很疑问。

所以在国外,现在尤其是在亚洲的国家,都不邀请我们大陆的团体到那儿去演出了,全邀请的是台湾的。因为台湾保持民族文化保持的非常好。

所以我就说,我是做民族文化的,而且我们山东是齐鲁大地,这个给的文化基因多好?当然了,我自己做不了什么,起码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坚持,就跟我 做那个课题,得自己往上补钱。因为舞蹈学院一年就给你三万,可是我为了画瞬间的舞姿,因为我是动态艺术嘛,我坚持不照相,照相多简单现在。我请画家来一张 一张给我画,我光付他就得五万多,我就得自己拿钱往上加,要做就做最好,我绝对不和别人一样!

    现在我感觉倒不完全是因为说经济上吃不上饭,是我们自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应该知道自己做什么,你的职能。国家养着你,你应该给国家做什么,艺术家光说你有个性,你个性什么?你的个性得为国家服务,你得做你的奉献!

  

 旁白:采访当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备战2013年将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张荫松正在创编舞蹈《舒心的日子扭着过》。

张荫松:我为什么做《舒心的日子扭着过》我感觉今天人们心情特别好,日子不用愁了,它都是扭着过的。所以我就叫《舒心的日子扭着过》。我先选材,另外找形 象,我就在大晚会的伴舞里面已经把这个形象试演了。我有了形象就把段落做出来以后,再找作曲的,音乐要和我的形象、动律、节奏、气息都很一致。

反正我挺难伺候,包括服装我可能要三个人给我画,但最后我从三个里面找一个。

 

    旁白:让我们期待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能够再一次看到张荫松的舞蹈作品《舒心的日子扭着过》获得好评。这就是我们本期的财富人生烟台文化名人系列访谈。主持人靖雯代表节目监制王海波、尹涛感谢各位的收听。

           播出时间:2011年5月1日
播出频率:FM105.9   AM801   烟台经济广播

在上海戏剧学院讲课

胶州秧歌人物角色的不同特点:
胶州秧歌有五对不同的角色。即鼓子、翠花、棒槌、扇女、小嫚。其中翠花、扇女、小嫚这三个女角在动作的基本步法都是“丁字三步”。翠 花又称“大老婆”,因为最初演员串门乞讨是身背一个专卖女性用品的翠花包兜售物品,故得此名。翠花的动律特点是泼辣幽默,开朗大方;扇女又称“二老婆”, 常在小戏中扮演少妇或中年妇女角色,其动律特点是细腻多姿,温柔淑静,含而不露;小嫚是胶州方言里对少女的称呼,其情窦初开,活泼俏丽,含羞倩笑。她们三 者动作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即含蓄、内在、细腻,另外形体动作的空间运用方面也有一致的特性,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绵连逶迤的“三道弯”,力度变化中持续不断 的推、拧、抻以及节奏变化的轮番缓发快收。女角的基本步法都是“丁字三步”,但持扇舞扇的动作却绝然不同,翠花是推扇,扇女是翻扇,小嫚是划扇,翠花和小嫚两扇交替时,同为大臂带动小臂横划“8”字。翠花持闭合摺扇由胸前慢慢推出,小嫚则双臂架起,彩扇与绸巾一并挥舞,而扇女则由胸部举至头上,手腕上下翻 飞。另外,男角分鼓子和棒槌,他们的舞蹈动作,则为武术架子和技巧。棒槌的动作、姿态幅度变化大,击锤动作脆、艮,动作有耳花、怀花、腰花、腿花、跳花、 摆花,并时而做出逗人发笑的单人或双人的对舞技巧;鼓子动作轻、俏、飘,力求诙谐逗趣,动作比较灵活,只有基本动作,没有固定次序,每次表演都不尽相同。 其动作有舞花步、四步袖花、三步袖花、丑鼓八态、八态丑鼓、鼓子扭子、鼓子行进弓步等。

胶州秧歌的教材与教法,亦即中国民间舞的教材与教法,目前舞蹈界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民间舞教材应当传统化,保持原样,这是一种民间舞的“珍藏 版”;另一种则认为民间舞应当现代化,摒弃传统。我们既不能一味“现代”而失去传统,也不能只要传统而不求发展;既不能扔下祖先留给我们的原生态的宝贵遗 产,也不能脱离时代一味地照搬传统。胶州秧歌应当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只有这样,胶州秧歌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山东秧歌的权威代表张荫松老师在课堂上 十分注意舞蹈组合的编排,特别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让传统的动作素材经过深思熟虑的加工,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动作与动作的连接自然流畅,组合贴近现 代人的心理要求,动作的风格韵律鲜明,且浓缩地方特色,具有时代特征。同时很适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既让传统的精华与现代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延续历史的 血脉。在组合音乐的选择上,他精选的几乎全是当今流行的、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特色的音乐,气势浓烈,短小精悍,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 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胶州秧歌的教材与教法创新发展,让“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才会使胶州秧歌这支舞坛上的奇葩,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是舞者通过步法的拧、碾而形成的流 动中的“三道弯”;安徽花鼓灯中的女角兰花的动作是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云南花灯的动律是“崴”,“胯、腰、肋”在连续不断、自然平衡的摆动中 出现“三道弯”的体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