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舞《牛背摇篮》 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民族舞《牛背摇篮》(三人舞)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编导:苏自红、色尕
作曲:王勇、孟卫东
舞美:赵承彤
服装:苏自红、色尕
演员:隋俊波、崔 涛、万玛尖措
首演:1997年12月
团体: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 《牛背摇篮》荣获第三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会演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在中国首届舞蹈“荷花奖”的比赛中,荣获创作银奖。1998年,该舞被中国选 派参加了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得到了外国人民的喜爱,荣获艺术金奖
我追寻性格美——创作《牛背摇篮》的体会(编导苏自红):
雪山,那么美,那么迷人,洁白晶莹,又朦朦胧胧……我第一次知道雪山、知道西藏、知道藏族,是看电影《农 奴》,那是60年代初;当我第一次跨进民族艺术的殿堂——中央民族大学学习舞蹈,是藏族老师慈仁桑姆给我开的“法儿”;我第一次结识的藏族同窗好友色尕 ——却成了终身伴侣……色尕是青海玉树藏族,我是云南楚雄回族,天南海北,是舞蹈使我们走到一起,相知、相恋,这是缘分,也是创作舞蹈《牛背摇篮》的起点 和支撑。色尕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和语汇,我的专业是舞蹈编导老师,生活和事业把我们维系在一起,又魂牵梦绕地系着民族艺术的瑰宝,这 是我们的事业线,又何尝不是生命线!十几年来,我们有了爱的结晶———个可爱的孩子,更有了那么多作品,彝族的、傣族的、回族的、蒙族的、苗族的,当然, 最多的还是藏族的,男子独舞《康巴新生》、女子独舞《雪莲》、群舞《雪山赋》等都在各种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95年创作了《高原彩霞》,96年又创作了男 子群舞《高原》获北京市第五届舞蹈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但我们不会因此而满足,艺无止境,对民族艺术的爱同样无止、无尽。
西藏为世界所瞩目,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西 藏已成为终极的自然和风景,是高处的人生,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方净土,也许再没有比西藏更能给予创作上的灵感了。这种灵感一旦被敏感的艺术家们捕捉到,于是 就有了世界性影响的《阿姐鼓》,就有了《青藏高原》和《牛背摇篮》。也许这种现象可称为“西藏情结”吧
编导苏自红的“西藏情结”源于何时呢?她在《创作 <牛背摇篮>体会》一文中写道:“舞蹈《牛背摇篮》创作始于1996年,却萌发于与色尕的相识和新的生活与积累,因为我一直在追觅性格美。我认为艺术创作 总是从生活启动,创作老的审美观念对于生活的感应、撷取,而‘沉淀’、积累生成一种艺术的、审美的特殊内涵。当五光十色的生活与创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进 发出绚丽的艺术火花时,一种创作灵感与一种久已积淀的美学理想,朦胧中扭结和导引着相对稳定的心理脉络和轨迹,促使创作者不仅按照艺术的形象特征和个性逻 辑去思维,还要按照自己对艺术形象和表现形态的审美追求去思维,使创作主体在审美意境和艺术形象的雕塑和磨砺中沿一定的方向趋向生动和完美,从而产生富于 个性特征和性格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作为藏族人的妻子,我有幸多次去我们的家乡青海玉树体验生活,青藏高原母亲般敞开胸怀,雪山臂磅拥抱着我的身体和心灵。 天,蓝得耀眼;草,在朦胧的暮色中更美;牛羊成群,像朵朵白云,自由安详真是一片没有污染过的净土。但对于宁静的欣赏,还要有蓝天、白云、雪山般的纯净心 态和经受高寒和缺氧的严峻考验。最使我眷恋的当然是这片净土上的父老乡亲,还有那最吸引我的身披长毛、头举两把弯刀的雄壮的耗牛。耗牛貌似凶悍、样子可 怕,其实特别敦厚、直率、憨态可掬;耿直的倔强,成为严峻生存环境下生命力的自然表现,爱闹、爱逗,不时还爱跟你开个小玩笑,极富高原的幽默与诙谐。我甚 至有一种奇怪的错觉,生成一种莫明的亲昵,幻象中的人与牛似乎分不清、分不开或许性格太相似了,而这正是打动我的心的、也是我一直追寻的民族艺术的性格 美。
【作品描述】
舞蹈由引子、三个部分(A、B、A结构)、尾声组成
引子在悠扬的笛声中开始。大帷幕拉开,层层薄雾和袅袅青烟笼罩着整个舞台,一个藏族小姑娘正在娜凉篷”中向外远眺。
第一部分:音乐舒缓、凝重。舞蹈展现了小姑娘在牛背”上摇荡的舞蹈动态一阵低沉雄浑 的大号声划破了宁静的草原,小姑娘双手牵着雄健的“耗牛,迎着霞光,缓缓走向水草丰美的地方。悠闲小憩时,小姑娘时而坐,时而趴,时而斜卧在“牛背”上遐 想远眺,显得那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把观众的视觉和艺术联想带到青藏高原那白雪皑皑、耗牛成群的特定的环境中。
第二部分:音乐活泼开朗。舞蹈表现了小姑娘与两只“耗牛”之间的亲密之情—他们像对 待亲妹妹一样关心她、细心照料她。只见“耗牛时而将她高高托起,为她排忧;时而亮出宽大的双臂和胸膛,为她挡寒他们情同兄妹手足,一块拢火,一块跳“锅 庄”他们相依相*过着自足和谐的生活。
第三部分和尾声是第一部分和引子的再现。小姑娘重新趴在牛背上,遐思眺望。如同一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的田园牧歌,意味无穷,令人沉醉。
【作品赏析】
舞蹈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基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 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 “牛背摇篮,.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上,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 而强化了藏人与耗牛的特殊关系口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
舞蹈服装的设计大胆夸张。小姑娘以大鲜红色上衣和白色围裙与土黄色耗牛服装产生鲜明的对比,使之突出小姑娘娇小、机敏的人物性格和稳健、笨重、“倔”、“摆”的耗牛的性格特征,从而加强了舞台效果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作品描述】
舞蹈由引子、三个部分(A、B、A结构)、尾声组成口引子在悠扬的笛声中开始。大帷幕拉开,层层薄雾和袅袅青烟笼罩着整个舞台,一个藏族小姑娘正在娜凉篷”中向外远眺。
第一部分:音乐舒缓、凝重。舞蹈展现了小姑娘在牛背”上摇荡的舞蹈动态一阵低沉雄浑的大号声划破了宁静的草原,小姑娘双手牵着雄健的“耗牛,迎着霞 光,缓缓走向水草丰美的地方。悠闲小憩时,小姑娘时而坐,时而趴,时而斜卧在“牛背”上遐想远眺,显得那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把观众的视觉和艺术联想 带到青藏高原那白雪皑皑、耗牛成群的特定的环境中。
第二部分:音乐活泼开朗。舞蹈表现了小姑娘与两只“耗牛”之间的亲密之情—他们像对待亲妹妹一样关心她、细心照料她。只见“耗牛时而将她高高托起,为 她排忧;时而亮出宽大的双臂和胸膛,为她挡寒他们情同兄妹手足,一块拢火,一块跳“锅庄”他们相依相靠过着自足和谐的生活。
第三部分和尾声是第一部分和引子的再现。小姑娘重新趴在牛背上,遐思眺望。如同一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的田园牧歌,意味无穷,令人沉醉。
【作品赏析】
舞蹈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基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 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上,而是 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藏人与耗牛的特殊关系口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
舞蹈服装的设计大胆夸张。小姑娘以大鲜红色上衣和白色围裙与土黄色耗牛服装产生鲜明的对比,使之突出小姑娘娇小、机敏的人物性格和稳健、笨重、“倔”、“摆”的耗牛的性格特征,从而加强了舞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