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参学琐谈--听真华长老讲故事(2-2)

(2009-05-31 17:29:33) 下一个

三天童探父
  同那一位有点儿“增上慢”的老菩萨,在船上谈了一整夜,好像收获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不过,由于谈话的缘故,驱除了不少旅途寂寞确是真的。
  我们到宁波下了船,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分了。当我看到穿街而过的一条小巷内,处处停泊着渔船;嗅到从渔船上发出的鱼腥虾臭;听到满街“阿拉阿拉”之声不绝于耳,感觉极不是味儿。因此,原准备同那位菩萨去观宗寺挂一单的计划,也自行取消,草草吃些早点,那位老菩萨独自去了观宗寺,我则自个乘上另一只小船,到了一个叫小白的地方。在小白舍舟登岸,背起背夹子,一步一步地踏上去太白山曲折不平的山径,到了名震中外的天童禅寺。
  天童禅寺,是一座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道场,环境幽邃,建造宏伟,龙象辄起,高僧辈出。如为教殉身的寄禅(八指头陀)大师,革新佛教的太虚大师,传弘楞严的圆瑛大师,智慧如海的印顺大师,还有望重一时的白圣大师等,他们有的在该寺当过住持,有的在该寺任过职事,有的在该寺受过戒。总之,这些法门中的“人杰”,无不或多或少的与该寺的“地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童原属四明山区,据说东晋时代有一位义兴禅师,曾在那儿结茅习定,感动了天帝;天帝即遣太白金星化为童子,日日送食供养。后来义兴禅师道风远播,把茅篷改建成十方丛林,他为了纪念这桩不平凡的事,山即改做“太白山”,寺即叫做“天童寺”了。也正因为山寺的名称由来不凡,千余年来,而使这座名山古刹,不可思议的事,层出不穷;可惜我在该寺住的时间太短了,否则的话,这篇《天童探父》的小文,也许就不会这样子空疏贫乏了!
  翻过几个绵延起伏的山冈,穿过几条崎岖难行的曲径,到了降龙亭畔。当我看见两行高出云表,粗可合抱的夹道古松,和一条清澈见底,泉声淙淙的溪流时,忽然想起八指头陀的“五里松荫路,长亭复短亭;溪花染涧碧,林鸟语烟青”及“十里松荫路未遥”,“十里长松青到门”等诗句。但当时我不知道“长亭复短亭”是指何而言,及至到了伏虎亭,才豁然贯通。其实,降龙亭既不“长”,伏虎亭亦不“短”,头陀所以用“长”、“短”二字来代替“龙”、“虎”二亭者,大概是因为是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吧。
  走在这条“五里松荫路”上真是妙极了!松荫如盖,凉风习习,这时候虽是初夏季节,但许多小鸟已在枝头载歌载舞了,森林中的野花也不时送来阵阵的幽香。
  道路是用大小相同的青石板铺成,每行五步即有一朵石刻的大莲花展现在眼前,我每踏上一朵石莲,即默念着:“此花从地涌出,我身从此花生!”就这样,边走、边念、边看,一点也没觉得辛苦便到了天童寺的山门,头陀的“十里松荫路未遥”句,洵不诬也!
  我穿过了山门,进了客堂,见了知客师,行了礼,说明了来意,即由一位照客把我送进上客堂。在上客堂刚刚安好单位,一位同道走来向我打招呼,并且一口一个“知客师父”地叫。我一面摇手制止他对我的称呼,一面低声问他:
  “你老菩萨上下怎么称呼?为什么对我这样子叫?”
  他笑了笑,也没有说他叫什么名字,反问我:“您不是灵岩山的知客吗?去年我到灵岩山时,还是您问的单哩,您忘啦?”
  我也笑笑对他说:“这儿是天童寺的云水堂,而不是灵岩山的客堂,彼此以后还是以老菩萨相称吧?”
  我说完,他似乎还想说什么,恰巧此时送我父亲来受戒的海超走了进来,海超看见我就说:“师公!您再不来,他老人家(指我父亲)就要急死了!”
  我问他:“急什么!”
  他说:“昨天从杭州来了一个出家人,说宁沪线铁路也已经不通了,他老人家一听,急得一夜没有睡好,今天早上还含着眼泪对我说:‘如果峻山有个三长两短,我受这个戒还有啥意思?’并且又说‘受了戒马上就回苏州,死也要死在一起’的话。”
  我听海超这么一说,饭也没有吃,给上客堂的寮元师打个招呼,就同海超一道看我父亲去了。一路上遇到许多新戒来来去去的,他们看到老戒师父都视若无睹,既不让路,也不合掌。看到这种情形,不禁想起自己在宝华山受戒的情形来,于是我对海超说:
  “宝华山戒期中严得有点儿近乎野蛮;这儿宽得则有些近乎放纵,宽严不能适中,都会使新戒们手足无措,不知所从!”
  正说着,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叫:“峻山!峻山!”我回头一看是我父亲,即喜不自胜地紧走几步迎上去,他老人家也迫不及待地向我走来!
  父亲见了我,劈头就问:
  “听说南京到上海的铁路也不通啦!你怎么来的?”
  我对他老人家说:
  “铁路仍畅通无阻,不然,我怎么还能够来到这儿看你老人家呢?”接着,我就把灵岩山的近况,以及在上海所见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琐事告诉他老人家,然后问到他老人家在戒期中的生活情形,他说:
  “由于海超师的照料,在戒期中一切都很好,只是常常挂念着你,昨天一听说铁路不通啦,急得我坐卧不安,恨不得马上就回到苏州看看。现在你来啦,再也没有使我分心的事啦!你坐了一夜的船都没有睡,先回上客堂休息吧!有话晚上再讲。”说罢,他很快地随新戒们向后院走去,海超又陪我在寺内各处看了看,而后我回到上客堂,海超则回到行堂寮,因为他已讨到一个行堂的缺,在为新戒们服务。
  天童寺的上客堂,在一般行脚参方的苦行僧心目中,是一个最方便、最理想的所在。因为住在那儿,每日除了“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诵经”之外,真说得上是“般般如意,种种现成”的了!比方说:你在那儿挂单想发心看看经,佛龛后面的经橱里,应有尽有,任你选择;如想参禅可自由进禅堂坐香,当你走到禅堂门外看到那副“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的对联时,说不定当下就能见到娘生以前的面目;如想拜佛念佛,上客堂既宽又大,只要你不打他人的闲岔,就是昼夜不停地拜,不停地念也没有人去干涉你;如果你经也不想看,禅也不愿参,拜佛念佛也不感兴趣,只想找人冲壳子(讲空话),上山跑跑玩玩;那么,就请你到外面的凉台上去冲,到前后左右的山上去跑去玩,慈悲的寮元师父绝不加以限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只要你不犯堂规,可以无限期地住下去,不像其它丛林下,有的只许一宿两餐,就请你卷行李,走路。
  我在天童寺上客堂挂了十多天的单,每天除了上上殿,过过堂,看看我父亲之外,其它所有的时间,大多消磨在该寺附近的古迹名胜之中了!记得一天同几位“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道友,从密云悟祖的塔院(密云是天童的中兴祖师,塔院建于老天童寺附近,寺内有一静室。陈设其生前之床、帐、衣、帽、鞋、袜等物,任人瞻仰)回寺,路经青龙冈八指头陀的冷香塔院时,看到翠柏绿竹之间,种了无数梅树,内心突然对这位爱教、爱国又爱梅花的大师兴起无限的敬意,不由自主地便走进塔院,巡礼了一番。据说这座冷香塔院,是头陀生前自己制图自己监工所造,塔院的墙壁上有其自书白梅一首,诗云:
  “了与人间绝,寒山也自荣。
  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
  空际若无影,香中自有情。
  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后来我在《八指头陀诗集》中,又读到头陀自题冷香塔纪事二首,其一云:
  “佛寿本无量,吾生讵有涯?
  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
  丹嶂栖灵窟,青山过客家。
  未来留此塔,长与伴烟霞。”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吟梅的诗数首,现在再录两首,读者便可以从其诗句中,领略到“塔”以“冷香”二字命名的用意了!如感事二十一首,其中之一云:
  “万事都归寂灭场,青山空惹白云忙。
  霜钟摇落溪山月,惟有梅花冷自香。”
  又,元旦示众诗云:
  “元旦山家也自忙,打钟随俗庆年芳。
  道人不饮屠苏酒,细嚼梅花味冷香。”
  我们几个人参观过冷香塔院出来,一路上不断地谈论着这位期以“明月传心,梅花埋骨”的大师的生平。他——八指头陀——原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因为贫穷无法生活,曾替人家放过牛;曾为私塾先生烧饭扫地;也曾被富豪家视为奴仆,供人驱使;一天因见篱间盛开的桃花被风摧落,不觉失声大哭了起来,因此,便动了出世的念头。过了不久,就跑到湘阴法华寺礼东林长老为师,去南岳祝圣寺受戒,正式出家当了和尚。
  大师于受戒以后的五年中,曾在一山寺中行苦行,闲的时候即随寺中大众坐禅参究,所以于此期间对于禅理即有相当的契悟。一次因为去巴陵(山名,亦名巴丘,又称天岳,在湖南省岳阳县城西南隅,下临洞庭湖。相传: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名巴陵)探望母舅,登岳阳楼,看到那湖光粼粼,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时,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遂之诗名大噪。后来又遍游吴越名山大川,参访高贤,禅境诗境,都有着“一日千里”般的进展。在他的诗集《自述》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遇岩谷幽邃,辄啸咏其中;饥渴时,饮泉和柏叶下之。喜以楞严、圆觉杂庄(庄子)、骚(离骚)以歌,人目为狂!尝冒雪登天台华顶峰,云海荡胸,振衣长啸,睡虎惊立,咆哮攫前,以慈心视之,虎威亦解。又,曾于深山,遇一巨蟒御风行,头大如斗,舌电尺余,因念佛亦无怖。旋养疴皋亭山中,中夜闻剥啄声甚急,启门月明如昼,四顾无人,如是者数次。夕伺叩门声,急开户,见一黑团乱跃,余与群犬穷追,抵山腰,厉声曰:我是个穷和尚,不扰汝,汝何恼我?我岂汝怖?病寻愈……。”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头陀道行的一斑了!唉!算来时间已过十五、六年,不知这位高僧现在的冷香塔院,依然能够仍旧完整无恙否?

四育王挂单
  从八指头陀的冷香塔院回到天童寺的当天,我接到妙真和尚在上海觉园寄来的一封回信。信上大意说:觉园佛七已圆满,他就要率众回山了。最后还是那一句老话:希望我过了戒期,赶快回山销假。我看了以后,把信上的意思告诉父亲和海超。老人家表示:“现在只能过了一天说一天,什么事都无法预先决定的!”海超则说:“不管如何,咱们过了戒期也得去阿育王寺(简称育王寺)挂几天单,拜上几天舍利,然后再朝普陀山;到普陀山看情况如果好啦,咱们就下山回苏州,不好,就在山下住住再说。”好吧!反正父亲已经受了戒,我的心愿已毕,至于其它的一切一切,我也乐得“随缘度春秋”了!何况海超所说正是我离开灵岩山时所计划的事呢?因此,在我父亲受过菩萨大戒的第二天,我们就到了阿育王寺。
  本来,我们到了阿育王寺是无须挂单的。原因是:该寺有一位化谛法师,曾去灵岩山住过,同我很要好;他回育王之后,时常写信叫我到育王玩玩,我给他回信时也曾说将来如果有机缘,一定来看他的话。现在到了育王,在客堂里只要亮亮他的牌子(笔者按:阿育王寺是个一半子孙、一半十方的丛林,化谛属子孙派,年轻有为,又是银钱副寺,在育王是个极吃香的人物),虽不一定会把我们当做上宾看待,但最低限度,也不至于叫我们随众上殿过堂,去上客堂挤广单的。然而我为了使我父亲见识见识,为了不愿靠人事关系,为了想看看育王的家风,我仍决定去客堂挂单。不过,我曾计划着在离开育王之前,去库房拜访化谛一次,与他谈谈,不料这一挂,竟挂出了纰漏,我们几几乎被知客师父赶出山门之外,结果我还是把化谛的牌子亮了出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我领着我父亲和海超,到了育王寺的客堂门外,把行李靠在左边放下,从门槛子的右边走进客堂时,即看见一位颇像有点儿福气的出家人,正陪着两位浑身珠光宝气的妇人,春风满面地在吃茶闲谈。经验告诉我:“他可能就是知客师?”
  俗语说:“小猫在老鼠的心目中,其威力比老虎大一万倍。”同样地,一个知客在挂单和尚的心目中,其权威之大是无比的,尽管我也当过知客(不过,我从来没有给挂单人难堪过),而一旦自己做了挂单和尚,心里不免仍有些紧张。所以,我丝毫不敢大意,礼佛以后,就规规矩矩地,在右边的一条桩凳上坐了下来,静候着知客师父前来“问单”。
  不大工夫,果然那位陪客人吃茶的出家人走来,照例他站在门里先伸头看看我们的行李,然后在知客的座位上坐下,我和我父亲以及海超三个人即同时起立向上,由我说:
  “顶礼知客师父!”
  不想那位知客师竟老实不客气地说:“一拜!”(按规矩他应说:“问讯——”),我父亲和海超随着他的吩咐拜了一拜,我则向上一问讯,回到原来的位子,仍旧眼睛看着自己的鼻子,木偶似地坐在那儿。我这样做,也许是当着两位女客的面,损害了那位知客师的自尊心了吧?不然,他为什么会走到我的面前来,况毫无理由地大声喝问道:“你在哪儿受戒?”(应该问:“你的戒常住哪儿?”)
  我见他有点儿欺人的样子(也许是当着客人的面,特意摆摆穷架子),先前一点紧张,也被怒火赶跑了。于是,我也大声地答道:
  “宝华山!”(应该答:“忏悔堂宝华山。”)
  “宝华山受戒为什么不懂挂单的规矩?”
  “不是我不懂挂单的规矩,而是知客师父不懂问单的规矩。”我想这话一出口,他会更受不了!然而不然,他听我这么说,态度竟立刻变得温和了,并且笑笑对我说:
  “对不起!我以为你们都是从天童来的新戒哩!想不到你是老参!”不过,接着他又说:
  “很抱歉!上客堂里已被朝山的人住满了,请你们另找一个寺庙去挂单吧!”说罢,他也不管我们的反应如何,就又去陪客人吃茶了。
  “好家伙!他竟要把我们赶出育王寺山门之外了!”当时我这样想。
  “怎么办呢?”我父亲和海超,无可奈何地看着我低声问。
  我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地对海超说:
  “你们在这儿坐坐,我到库房找化谛去。”
  那位知客一听说我要去找化谛,好像吃了一惊,紧走几步到了我的面前就问:
  “你认识化谛?”
  我没好气地说:“怎么?你不准我到上客堂挂单,难道我到库房找找朋友也要干涉吗?”
  他一面拦着我不让走,一面连说:“不敢!不敢!你为什么不早说认识化谛法师呢?请坐,请坐,我就叫人请他来!”
  等知客师派人到库房把化谛找来,当化谛向那位知客师介绍说我是灵岩山的知客时,我看他的面孔红得跟关二爷一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