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七古佛韵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2010-01-21 01:56:25) 下一个
七古佛韵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

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则自然见如是;

诸法无非自化身,幻化无生无所畏。

恭请自 大智化人 的禅友园地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 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 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

  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

  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

  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尔。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

  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裹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干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正)复甬江某居士书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页93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为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尔。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祸之烈(指色欲),世无有二。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贞良之眷属者,其唯戒淫乎!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页95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 阿罗汉方能之尔,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重刻安士全书序二)

《印光法师文钞下册》页438



◎爱妻爱子者,只知爱人之好,不知爱人之恶。养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爱人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缘妄求矣。此物字,先要识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则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则,尽平生力,不奈彼何。纵读尽世间书,也只成得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汉。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冤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 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不能为尧舜,不能作 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奋克念之功,遂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可不哀哉?然专以格致为训,不以因果相辅而导者,或难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也。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页89



◎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 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页83



◎男女居室,原为上继祖宗父母之香烟。已有几个儿女,便可不致有后嗣之虑。若犹不肯息淫欲,则便为不自爱,并不爱其妻之忍人矣。况汝与宗德皆欲修净业,生西方。若男女情欲不能断,则净念便被欲念夹杂,不易得益矣。汝且勿谓光为僧人,尚论人夫妇房室事。须知世间有作为人,皆须节欲,况学佛之人乎?况宗德生已损伤,不生之人乎!(复马宗道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页592



◎人未有不愿自己及与子孙悉皆长寿安乐者,若于色欲不知戒慎,则适得其反,诚可痛伤。

 故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于色欲之能寡与否,居其多半。不慧绝无救世之力,愿存寿世之心,爰增辑刊布此书(即《寿康宝鉴》),以期自爱而并爱其子若孙者,得是编而详阅之,则利害之关,明若观火。内而戒勖子孙,外而戒勖同伦。又祈展转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咸获寿康,是所馨香而祷祝者。

  人从色欲而生,故其习偏浓。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圣王以爱民之故,即夫妇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冀免误送性命之虞;其慈爱为何如也。及至后世,不但国家政令不复提及,即父母与儿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数少年,误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阅世数旬,见闻颇多,不禁悲伤。因募印此书,冀诸同伦,咸获寿康。所愿得此书者,各各详阅,展转流通,勿令徒费心思钱财,而毫无实益,则幸甚幸甚!(寿康宝鉴题辞一及二)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页844~845



◎一切事业,以身为本,身若受亏,事俱消陨。伤身之事,种种不一,最酷烈者,莫过淫欲。是以君子,持身如玉,闲邪存诚,夙夜兢惕,如是制心,欲念不起,何况邪淫?蔑伦越理。世有愚夫,不知此义,每致纵欲,不遵礼制贪暂时乐,受长劫苦,减算折福,尚其小尔。以故前贤,敬辑此编。冀诸同伦,共乐性天。不慧有感,增订流传,高悬殷鉴,以拯青年。

释印光撰「普为印施《寿康宝鉴》及展转流通赞扬劝阅诸善士回向颂曰」



◎ 天为大父, 地为大母。一切男女,皆 天地之子女,皆吾之同胞。既是同胞,当尽友爱,保护扶持,以期各得其所。如是,则为 天地之肖子,无忝所生矣。既能保护扶持天地之子女,则天地必常保护扶持于其人,令其福深寿永,诸凡如意也。倘或肆意横行,欺凌天地之子女,则其折福减寿,灭门绝嗣。一气不来,永堕恶道,经百千劫,莫复人身者,乃自取其祸,非 天地之不慈也。

  余且勿论。即如妻女姊妹,人各共有。人若熟视己之妻女姊妹,己则愤心怒气,即欲殴击。何见人之妻女姊妹,稍有姿色,心即妄起淫念,意欲污辱乎哉?夫同为 天地之子女,是吾同胞。若于同胞起不正念,则是污辱 天地天地之子女,欺侮同胞。其人尚得自立于 天地之间,而犹谓之为人乎!况夫妇之道,与乎三纲五常。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人伦也。人若行蔑理乱伦之事,则是以人身行禽兽事。身虽为人,实则禽兽不如也。何也?以禽兽不知伦理,人知伦理。知伦理而复蔑伦理,斯居禽兽之下矣。

  然一切众生,由淫欲生,故其习偏浓。须深提防,作亲、作怨、作不净想,庶可息灭邪念,而淳全正念矣。怨与不净,前序已明。兹特约亲而为发挥,冀诸阅者,同敦天伦,毋怀恶念。《四十二章经》,示人见诸女云,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当生孝顺心,慈悲心。如是则尚保护扶持之不暇,何可以起恶劣心,而欲污辱乎?

  明有一生患淫,不能自制,问于王龙溪。龙溪曰,譬如有人谓汝曰,此中有名妓,汝可搴帏就之。汝从其言,则汝母女姊妹也。汝此时一片淫心,还息否?曰:息矣。龙溪曰,然则淫本是空,汝自认做真尔。人果肯将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视之,则不但淫欲恶念无由而生,而生死轮回,亦当由兹顿出矣。(不可录敦伦理序)

《印光法师文钞下册》页471~473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殒命,而人多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不悔者,其唯女色乎!彼狂徒纵情欲事,探花折柳,窃玉偷香,灭理乱伦,败家辱祖,恶名播于乡里,毒气遗于子孙,生不尽其天年,死永堕于恶道者,姑置勿论。即夫妇之伦,倘一沉湎,由兹而死者,何可胜数?本图快乐,卒致死亡,鳏寡苦况,实多自取,岂全属命应尔哉?彼昵情床第者,已属自取其殃,亦有素不狎昵,但以不知忌讳,冒昧从事,致遭死亡者,亦复甚多。故《礼记.月令》有振铎布告,令戒容止之政(容止,即动静,谓房事也),古圣王爱民之忱,可谓无微不至矣(忌讳,《寿康宝鉴》详言之,俱宜购阅)。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尔。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祸之烈,世无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哉!

  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贞良之眷属者,其唯戒淫乎!夫妇正淫,前已略说利害,今且不论。

  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安士先生《欲海回狂》一书,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以雅俗同观之笔,述劝诫俱挚之文。于古今不淫获福,犯淫致祸之事,原原委委,详悉备书,大声疾呼,不遗余力,暮鼓晨钟,发人深省,直欲使举世同伦,咸享福乐,各尽天年而后已,须知其书,虽为戒淫而设,其义与道,则举凡经国治世,修身齐家,穷理尽性,了生脱死之法,悉皆圆具。若善为领会,神而明之,则左右逢源,触目是道,其忧世救民之心,可谓至深切矣……

  又祈父诲其子,兄勉其弟,师诫其徒,友告其侣,俾得人人知其祸害,立志如山,守身如玉,不但不犯邪淫,即夫妇正淫,亦知撙节,将见鳏寡孤独,从兹日少,富寿康宁,人各悉得,身家由兹清吉,国界于以安宁,秽德转为懿德,灾殃变作祯祥。毕竟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得此美满之效果,仁人君子,谅皆当仁不让而乐为之也。爰述大义,以贡同仁。(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印光法师文钞下册》页586~588



◎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着,吉曜照临者,亦未有欲短折疾病,后嗣灭绝,家道倾颓,凶神莅止者。此举世人之常情,虽三尺孺子,莫不皆然,纵至愚之人,断无幸灾乐祸,厌福恶吉者。

 而好色贪淫之人,心之所期,与身之所行,适得其反,卒至所不欲者悉得,而所欲者悉莫由而得,可不哀哉!彼纵情花柳,唯此是图者,姑勿论。即夫妇之伦,若一贪湎,必致丧身殒命。亦有并不过贪,但由不知忌讳(忌讳种种,详示书后,此不备书),冒昧从事,以致死亡者,殊堪怜愍。以故前贤辑《不可录》,备明色欲之害,其戒淫窒欲之格言,福善祸淫之证案,持戒之方法日期,忌讳之时处人事,不惮繁琐,缕析条陈,俾阅者知所警戒,其觉世救民之心,可谓恳切周挚矣。而印光复为增订,以名《寿康宝鉴》,复为募印广布者,盖以有痛于心而不容已也……

  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康健时尚宜节欲,况大病始愈乎?……而古今来福最大者,莫过皇帝,福大寿亦当大,试详考之,十有八九皆不寿,岂非以欲事多,兼以不知忌讳,以自促其寿乎?

  而世之大聪明人,每多不寿,其殆懵懂于此而致然乎,光常谓世人十分之中,四分由色欲而死,四分虽不由色欲直接而死,因贪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间接而死,其本乎命而死者,不过十分之一、二而已。茫茫世界,芸芸人民,十有八九,由色欲死,可不哀哉?此光流通《寿康宝鉴》之所以也。(寿康宝鉴序)

《印光法师文钞下册》页588~591



◎人禀 天地阴阳之气,受父母精血之质而生。其初生以至三、四岁,一举一动,皆须父母抚育。自后虽能自行动,而诸凡事理,皆须父母安排教导,否则便不能生存于世。及其年长,则父母为之择配,俾得享男女居室之乐,以期内外相辅,得以奉父母而尽子职,绵世系而防老死。此 天地固然之道, 圣人法天制礼,俾人各守彝伦,以尽人道与子道尔。若不依圣人之礼,与父母之命,唯以两情爱恋而为夫妇,则与禽兽何异?彼不知好歹者,专效欧洲恶风,盛倡自由结婚,何不倡初生即不受父母抚育教导,而自由成立为人乎?彼若能一生于世,即自由成立,绝不受父母抚育教导,则自由结婚,实为至当之理事。若不能如此,唯年长能以自力致男女爱恋为标准者,即为逆天悖理侮圣蔑伦之极重罪人。以其心行,与禽兽无殊焉!无锡杨章甫居士,作文辟之,因为序引,以发所未发,冀倡此说者,咸觉悟云。

(辟自由结婚邪说文序)

《印光法师文钞下册》页592



◎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 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 佛之心,必定感 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大家轮班助念 佛号时,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 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 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