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总算有个地方可以表达一下自己,可以尝试留住一些转瞬即逝的感觉。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连载小说:朝朝暮暮的爱情(暂用名)16
(2009-06-29 20:11:41)
下一个
流浪的初恋(四)
行吟语录:“两情若要长久时,就不能朝朝暮暮!”
这次我干脆把他安排到已经走了不少人的男生宿舍去住,除了替他省钱外,不想再让他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蓝白格子床单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据他说这次是专程来看我,因为他通过陈星认识了一个符先生,此人是一个70年代末偷渡去香港,然后凭着他那灵光的脑袋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在香港打拼出来的、小有成就的港商。这次符先生准备在海口开一个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高档饭店,而这个符先生通过和他的往来和交谈,对他颇为赏识,一心让他加盟自己的饭店,从现在筹建就开始聘用他,所以他认为今后恐怕会杂事缠身,很难会抽出时间、几千里迢迢地来看我啦,所以先来一回。
“那陈星呢,肯定也是在这个饭店吧?”我对那个面目不详的符先生并无太多兴趣。
“当然啦,符先生一门心思追她呢!”
“那你俩岂不是又变成同事啦?”我假装问得很随意自然,但是,估计别人在十里开外都闻得到酸味。
他乐。他一乐,就会拍我的后脑勺,然后再把我那本来就不整齐的头发揉得更像鸡窝。
后来,跟小凡联系,三人见面,一起去一家历史悠久的饭馆吃老北京的灌肠、麻酱火烧、炸硌蹅,一起神侃在海口的日日夜夜和蓝天的兄弟姐妹。饭后,小凡慷慨地邀请辛明远入住她家那套在海淀的、归她使用而暂无人用的一室一厅。然后等他不注意时,悄悄咬我耳朵:“以方便你们俩卿卿我我。”
至于怎么卿卿我我的,肯定是千篇一律,乏善可陈,所以还是不说为妙。然而,在那个有些陈旧的房间内,他送了我一样东西—一个暗红的像树一样的东西,托在他手心里,很润泽的样子,还闪着一点柔柔的光,看起来很漂亮。
“这一枝珊瑚,很漂亮,我一直拿它当吉祥物,送给你。”他顿了一下,似乎在斟词酌句。“你如果愿意等我,就收下它,等着我。”
我心情有点紧张,郑重其事地接过来,眼神里便有了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从即将牺牲的战友手里接过红旗的坚定。
这个珊瑚,确切地说是珊瑚的一部分是有一次他去三亚,偶尔的机会坐渔民的小船去了西岛,在岛上的一个渔民家里见到的。据他说不知何故,一见之下就非常喜爱,好像和他有缘,就跟人商量买了回来,自那以后他就一直带在身边。上次来京时就想送给我,可因为启程太急,忘记带了。
“看,刚好像一棵小树的样子,你的名字叫吴桐,你就是一棵树,它就代表你。”他补充道。
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手绢包好,放进包里,感觉到好像是把两颗相爱着的、沉甸甸的心放进包里一样。
再往下的记忆就是火车站了,位于闹市的北京站,一个永远有着无尽无休人流的地方,人流中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除了我和辛明远。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上次也是在这里跟他告别,冬天灰蒙蒙的天空,深灰色的地面,暗绿色的车厢,不干不净的窗玻璃,映出他那略显苍白的脸。挥手,再挥手,在车轮沉重地转动起来、渐行渐远以后,突然间就无法控制地波涛汹涌地掉眼泪,上演出一场真人版的“十八相送”给那些面无表情的匆匆过客们看。
这一次,消失了的只是那冬天的天空,其它的一切依旧。灰色的地面,暗绿的车厢,模糊的玻璃窗。关心叮咛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都被说成了俗套,还没到开车时间。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上了车,躲在不干净的玻璃后边,表情复杂地看着我。我心里边装的不仅仅是离愁别绪,好像有点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
车渐渐开了,看见他躲在玻璃后边的脸突然贴在了玻璃上,鼻子压的有点扁,额头则压出了一片滑稽的白。心脏好像被一只大手突然拮住一样疼痛难忍,身体则一直往下掉,一直掉进了万丈深渊。
自此以后,站台送别的场景便一次次地重复发生,很多次他的目的地是不同的,除了海口以外,有时去云南,有时去上海,有时还去内蒙。但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事发生的多了,便产生了错觉,以致于后来我一直觉得我们俩的所有交往都是在站台上的这一刻,只要想到辛明远这三个字,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灰色的站台,暗绿的车厢和那不太干净的玻璃窗。
而我的爱情,好像也一直随着他在去往全国各地的不同火车上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在车轮和铁轨巨大的、咣当咣当的摩擦撞击声中生长、成熟、进而麻木。
还记得最后一次送他离开站台,当时已经很明了这将是最后一次告别,而且在此之前已经辗转确认了他和陈星曾在海口同居过的事实,心中却还是有很多的不舍,不舍的同时也有更多的麻木。从书包里掏出专门带来还他的珊瑚,他却不肯要,非让我保存着它。
火车又一次把他从我的身边带走,而且极可能是永远的带走,再也见不着了,在那难以言述的混合着一点儿痛苦、一点儿悲伤、几许不舍、几许难忘之类的复杂感情之外,居然有一股拂之不去的解脱感伴随着麻木顽强的出现。
终于可以不要一次次地站在这里,强忍住生离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打击;终于不用一次次偷偷抹掉自己的眼泪,再回到宿舍一个人悄悄忍受相思之伤;也终于可以不用在所有的周末,都花掉大把的时间去想象一个常常像黄鹤一样杳无音讯的游子的行踪。像一个突然间就脱掉了又小又厚的茧壳化成蝴蝶的蛹一样,通身上下一下子变得轻松。
就是这一点儿解脱感,让心生愧疚的我长时间地坐在人来人往的北京站地铁内的长椅上,无视身边洪水一样的人群,无视那一辆辆座无虚席的过往车厢,思考我和辛明远的关系;促使我反思这段漂泊不定,危机重重的爱情;也促使我这个因受制于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而读了理工科的“文学青年”,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纪念我们的分手。
别
冬的寂寞
写在赶雪橇人的脸上
夏的火热
印在远古的化石里
雕成我的心
忘了那天
夜的火车
穿过你我迷惘的目光
碾碎残缺的回忆
驶向远方的辉煌
跳跃的溪流
永恒地淌
是追逐太阳
摇曳升腾的
却是
深山里
那永远淌不走的
空蒙
苍凉
世界葱绿
世界金黄
直到不久前,小凡说她整理东西时,发现一个装照片的盒子底部有几张发黄的纸片,拿出一看,居然是我写的几首诗,可能是混在我出国前交给她保存的那些照片日记之类的东西里,她在电话中问我要不要,而我已经忘了我还有什么“诗”留在她那里。她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全发给我,没想到,这儿刚刚发现关于他的诗没多久,他的人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面前,这一切,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