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夫•金 (Christopher Jing)

20世纪80年代末赴美留学,从事金融投资与危机管理、高科技风险基金和跨国企业战略。近期访问中国和日本,旅途中博文断续,敬请谅解。
正文

战略抄底华尔街

(2009-07-28 12:12:30) 下一个

价值中国传媒资深记者高士佳七月二十二日对克里斯托夫·金博士进行了越洋专访,并发表在行业人物专栏上,连接如下

http://www.chinavalue.net/Figure/Show.aspx?id=1325


访《剑指华尔街
中国在行动》作者、哈佛大学投资战略决策项目研究员克里斯托夫•金博士

       


价值中国: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这本《剑指华尔街中国在行动》的?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什么?

克里斯托夫·金:去年11月份,正值华尔街引爆的金融风暴肆虐全球,当时我在欧洲七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论坛的专访,便开始构思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想说明的是: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强国之梦,没有其他选择,唯一的通道或路径就是走出去,走向世界!中国需要一场危机突显中华儿女的强国之志,而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正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危机,中国走出去的成本会非常高。

这本书不屑空谈,崇尚行动特别是战略行动,即中国如何通过实施“战略抄底”,达到走出去的目的。同时,也精准地用价位和图形预言了中国切入华尔街最富盛名最具实力的高盛投资公司[NYSE:GS]的股权抄底目标,而不是“事后诸葛亮”。

换言之,尚若中国在200811月至20093月间以民营或国营资本的形式在公开市场像巴菲特先生一样果敢出手,那么今天,中国极有可能是高盛的最大股东,无论其他解释如何,中国的隐性或显性“金融话语权”将的到“飙升”。遗憾的是,中国金融界和企业界在这场危机中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除了争论不休,还是裹足不前,在百年一遇的契机中无所作为。

目前书市上已经大量累积关于危机前因后果的经济和金融读物,但没有一本如何化危机为契机的具体行动战略之书。这是第一本有具体思想,目标和行动纲领的书。

价值中国:您在书中不断倡导:中国走出去,抄底华尔街。在您看来现在的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具备了走出去、且能走好走远,还能抄底的能力?

克里斯托夫·金:首先,从逻辑层面上来讲:要实现“强国梦”,“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是毋庸置疑的。

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和收购的形式挂钩资产和股权,进而形成不可分离的经济利益关系,国家利益之间同样如此。政治是经济的延伸,而军事为政治和经济保驾护航。只有在核心的经济利益上与美国诸强国建成不可分离的伙伴关系,中美关系才能经的起风吹雨打。因此,只有通过兼并美国和西方强国的海外优质资产,囤积中国急需的稀缺资源,才能壮大自己,靠实力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

走出去总是有风险的,经验都是在实践中获得。这次的金融危机,为中国“走出去”降低了很多成本,所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中国不能再以“能力不够”等为借口,踌躇不前。必须要勇敢的走出去,及时出手。

国内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的所谓美国不让中国涉足和进入其支柱性产业,基本上不符合事实,退一万步说,兼并一个跨国企业的优良资产需要考虑国家的安全和法律,但公开市场的股权买卖基本上不设障碍。学者们也需要走出去,了解一个真实的美国和西方世界。

在所有的交易行为中,价格决定一切。巴菲特先生的成功基本上源于在危机中或在别人优柔寡断之是果断抄底。不抄底,大胜何来!

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高处不胜寒,在这样的高价位上,我打死不出手。

我相信,许多优秀的分析师和投资人都会得到和巴老同样的结论,问题是,他们在最后一刻犹豫不决,既没有决断,也没有资金支持,而伟大的巴老兼具两者。

我对于“抄底”的看法,危机的底不可轻易预见,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轻易预见的“底”就不是机会,每一个人都赚钱是不可能的。不是非要到一个绝对的“底”,而是要在接近底部的合适价位就勇敢出手。

比如高盛,高盛股价自200810月中旬以来,已经多次逼近理想的价位。其中两次进入50美元的“购买区”,明显处于抄底价位上下。在这一价格区间抄底高盛5%10%的股份和相关资产,是货真价实的价值抄底,是短期长期均能获利的的唯一机会,风险已经降到相对最低。

三个月后的今天,高盛的价位已站在180美元的高位。这正是危机转化为契机的真实写照。

尽管最深的危机已经过去,但在危机不断出现的今天和明天,中国企业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勇敢走出去,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并及时出手,抢占和囤积为我所用的支柱性产业和稀缺资源。

价值中国:您在书中一直倡导要“战略抄底”,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战略抄底”的具体含义?“战略抄底”的目标又是哪些企业?

克里斯托夫·金:“战略抄底”是一系列持续性跨国战略行动的集成,包含3个基本元素,既常规的财务抄底、战略持有和整合管理,缺一不可。

财务抄底最为关键,是以绝对或相对优惠的价格直接购买或兼并跨国支柱企业的股权、资产、人才、品牌、渠道和知识产权,着眼于短期和中长期战略;一旦市场逆向突变,短期战略必须实施。

战略持有则是通过兼并手段,实现有效的中长期持有和获利,而不是纯粹的短线交易。

整合管理侧重于积极参与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与海外企业融为一体。

“战略抄底” 目标指向华尔街金融品牌机构和美国相关支柱产业,旨在系统囤积中国急需的稀缺性跨国战略资源。

“战略抄底”必须在行业领袖上做文章。单纯地并购中小海外实体企业,并寄希望借此取得中国现阶段所需的技术渠道和品牌不是战略思考,不可能形成气候。散兵游勇的单打独斗一直就没有断过,成功的故事却寥寥无几,存活率很低。

价值中国:要达到“战略抄底”的目的,在具体行动上都应该做哪些准备?

克里斯托夫·金:实施“战略抄底”的目的就是:首先解决中国发展所需的急缺资源问题,并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能够出现几个真正的跨国公司。不一定是要纯粹的中国资本,有外国资本的参与也很好。重要的是参与管理,拥有定价权、话语权。

所以,要达到“战略抄底”的目的,就要利用中国的整体实力,形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气势和浪潮。首先,在政府层面应有一系列有海内外名家组成的“智库”,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给走出去的企业一定的鼓励。

纯粹的官方智库和政府的导向基本一致,有“传声筒”之嫌,而纯民间的智库五花八门,良莠不全,经常“脱轨”,而半官方半民间的智库才是最佳选择。

企业方面,应该是民企国企集团化作战。民营民族品牌充当先锋,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购买华尔街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品牌的产权和股份,实施部分跨越式战略。国营民营兼容的民族品牌垫后。

在目标企业的选择上,我曾建议:金融抄底高盛,汽车抄底福特,这都是美国各行业里的标志性企业,且都一度出现难得的合理价位。

“战略抄底”实施的条件之一,就是在危机中寻求一个低价位,降低收购成本,这样才有后续两个步骤的实施。

价值中国:您在书中提到一个很新颖的概念“科技危机”。科技危机与金融危机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

克里斯托夫·金:经济危机与科技危机没有内在的直接因果关系。但是,前一个危机会催化和加速后一个危机的爆发。

人类所有的危机特别是现代危机都原生性地起源与供需结构的失调和错位。而高科技是幕后推手。

为什么现在的危机一触即发?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在高科技助推下的供需结构失调!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与消费的有限需求极不对称,形成永无交集的“剪刀叉”。

首先:人的需求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人均一日三餐,少吃也许无所谓,多吃就无法消化,因而制约了对高科技食品的消费;其次,人在形体结构上也有局限,比如,各类数码产品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小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体的局限,再小人的手指就无法操作。类似等等局限,都是对高科技的挑战。

另一个局限,就是收入增长与生产增速的差距。人的消费能力有限,收入增长缓慢,但生产却在不断的增加,且通过高科技不断加速,可无人能来买单,产能严重过剩。由此会引发产品降价,企业破产,投资收不回来,实体经济危机爆发。这种供需结构的失调是导致危机的一个重大原因。

这次次贷危机的缘起,就是一种反映在房地产行业的一种供需失调。房地产商不断的造房子,人的收入消费却提高缓慢,没有能力去购买更多的房子。而金融衍生品就相当于金融业的一种高科技手段,借助这种手段,银行无节制地发放贷款,让消费者借钱买房,以此推动、加速房产的消费。结果供需失衡,泡沫积蓄,最后破灭,导致了金融危机。

实际上,高科技生产能力与产品的过度开发已经走向极限,无法对应和拉动有限的消费市场,金融危机的作用是推波助澜,点燃了导火索。

价值中国:这种矛盾是否有解决之道?

克里斯托夫·金:在我看来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除非人类智慧地采取大幅度的遏制行动,同时将贪婪的需求制约于最小。

回顾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中间间隔了一百多年。每一次都用了至少一百年来消化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缩短了这个周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只用了十年时间,科技泡沫就破灭了。到现在为止,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尚没有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显现。科技终结自身的速度越来越快。

科技的发展不可能遵循“永动机”幻想的运转原理,无限制地扩张无节制地运用,它应遵守某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对“科技双刃剑”,人类应理性的预警科技危机爆发的一切端倪和所有潜在的毁灭能力。

价值中国:如您所说,如今供需结构严重失调,且尚不见解决之道。现在人们见到的“复苏”萌芽,会是期盼的真正回暖吗?

克里斯托夫·金:在我看来危机还远没结束,即使结束了,也是为下一场危机铺路搭桥。股市是瞬间的超前反应,为实体经济的滞后动作尚需时侯,水落石出才见分晓。

目前股市短时间迅速复苏,只是熊市中的一个强烈的反弹。而这个反弹的背景是:各国政府汲取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快速行动,不怕通货膨胀,大印钞票,投入大笔资金刺激救市。这是很奇妙的一次,也是历史上全球各国政府不计前嫌,不论政治制度,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结果。而对解决问题的根源:供需结构失调,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要严重地意识到:危机即是警讯! 

人类应该把科技研发的重心,放到普通百姓的需求上,放在民用产品上,努力消除信息鸿沟,减少贫富差距,才有可能转危为机,高科技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正面作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sydney-boy 回复 悄悄话 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保留那么难看的典型的中国大陆式的头发?怎样做客户服务?或者是对内不对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