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曾和刘建超有过一次短暂的交集。那次碰面是在一个外交系统的例行活动上,他一上台就气势如虹,挥斥方遒,讲话时配合手势,语调高低起伏,似乎想展示极强的气场和潜力。英语也算流利。但说实话,他讲的内容很不清晰,缺乏条理。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提到“我儿子一米八,中国年轻人个头高了, 出去也体面”,下一句又跳转到“中国现在政治强大了”,这中间的逻辑跳跃让我一头雾水,完全想不明白这两者如何关联。 而且让我这一米七八高的也觉得不够"体面", 更不用说听众里个矮居多. 又是一个东北干部, 敢说敢做
更让我难忘的是饭桌上的一幕。刘建超吃饭的样子像打仗一样,动作迅猛,筷子快得像冲锋枪。那一刻,我甚至怀疑,他更适合代表食堂拼饭量,而非代表国家出席国际场合。
直到最近看到他“落网”的消息,我才想起,这种说话无逻辑、行为粗糙的状态,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反映了中国外交系统的普遍问题。
看看近些年外交官的典型失语和失态案例:
作为外交官,本职之一就是圆场、和稀泥,化解矛盾,争取缓冲和谈判的空间,而不是惹事生非、火上浇油,把问题扩大化。看看印度的苏杰生(Jaishankar)、沙特的朱拜尔(Adel Al-Jubeir),他们上电视,不是机械背套话,而是能够灵活转换话题、巧妙回应,改变对方的视角,让观众对本国立场产生理解甚至认同。他们经常拿到的都是“一手烂牌”,却能打得有声有色,为国家争取到舆论和利益。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外交官,手里本是好牌——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平台,和平发展的道德高地, 却打得零零散散,甚至帮对方加分、给自己减分。 他们一张嘴 我就担心。水平之外,他们说活不是给他们的外交对象说的, 而只是对他们的领导说的. 那开个内部会不就行了, 为何要在国外媒体上现呢?
中国外交官的培养背景值得反思。很多人来自学外语的文科生,成绩中等,不学哲学、不学法律,更缺乏理科训练。这样的教育导致逻辑薄弱、思维不严谨,对事实和数据缺乏尊重。结果是,虽然英语能说,实则外交能力不足,逻辑混乱,辩证思维缺失。他们往往是翻译出身的“八哥型”官员,只会模仿和重复套话,却缺乏真正的谈判技巧和战略眼光。
总的来看,这些问题不仅是个人表现,更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短板。少数有能力的外交官能扭转局面,但更多时候是无能或失误,给国家带来损失和代价。
理想状态下,外交官应更多从理科或法律背景的高素质大学生中选拔培养 (Victor Gao!!)。理科或法律训练不仅锻炼严谨的逻辑和数据思维,也让他们更能尊重事实和推理,在国际谈判中占据主动,而非只靠英语和官腔应付场面。
您的文章让我想起了N年前的一个日本电视节目,那是一个严肃讨论国际政治的节目,那天讨论的是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
来宾分两拨,中国人、日本人,都是学者和退休的外交官。
一个中国学者滔滔不绝的用教训的口吻对众人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就该有大国的尊严,小国应该尊重大国、服从大国,更不应该去挑衅大国的利益。
日本现在在中国面前也是个小国了,应该知道自己的份量,更尊重中国,而不是处处挑战中国。
演播室里的人们,当时都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这样直白的“我大你小”的说法,在日本的电视文化里,很少出现,因为会让人出生尴尬和不愉快。
一个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从来发言都谦逊有礼、温文尔雅、态度柔软、大家对他印象都非常好的退休外交官终于出来说话了:
“XX桑,对不起,我觉得大国也应该尊重小国,不应该欺负小国,不应该强制要求小国服从。你们中国不是也有类似的古训吗 --- 大国有大国的风度和担当的话,小国自然会尊重大国并服从大国。
而且,我作外交官几十年了,我看到的那些真正令人尊敬的大国也并不总是把我们是大国挂在嘴上。
比如,你看美国非常强大,也确实够大,但我和他们的学者或官员打交道时,从未听过他们总把自己是大国挂在嘴上。
这世界上美国不受尊重吗?我觉得尊重美国的国家并不少。”。
这退休外交官也是个学者,退休后在某研究机构作研究工作。
他说完那番话后微笑着对那位中国学者说,对不起,XX桑,请原谅我实话实说。
那位中国学者,一时间语塞,看上去,脸色微红并很尴尬。
记忆里,那时美国好像还是奥巴马的时代。川普还没有出现。
我现在的感觉就是,连外交官都那么赤裸裸的扮演战狼,一般人的狂妄就可想而知了。
什么是外交官?无论多么强硬的语言或豪横的道理,都应该柔软优雅文明的讲出来。那是你的职业。
现在倒好,演都不演了。
那位王毅,现在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经臭了街。过去,有太多的日本人尊敬他、喜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