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把对华关税加个遍。这一幕,咱不是没见过。问题是,这次咱该怎么应对?我问了一下AI老师。
说到底,美国靠的是“压外需”,那我们就要搞活内需。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全局性的深度调整,要从房地产到户口,从农民到年轻人,从大城市到新区实验场——每一环都动起来,经济才有真正的免疫力。中国发展很快但欠账很多,还有很多弱势人口(农民,城市贫民)和未就业青年需要机会。能不能利用这个机会,把一些长期没解决的问题解决一下呢?
楼市哑火,信心崩塌。大家不是没需求,是怕买了接不完工。
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一欧元卖房的经验,把全国的烂尾楼统筹进一个**“国家住房复活基金”**。
这个基金接盘“半死不活”的项目,将房子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一元)卖给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农民工、新市民,条件是:5年内必须装修入住,否则收回。既救了开发商和地方财政,也让房子回归“住”的本义。
另外,针对两年以上无人居住的空置房,地方政府可以依法征用,通过统一平台低价出租给大学毕业生或引才人群。这样一来,楼市不再只是债务的黑洞,也能重新成为消费的起点。
雄安投资8000亿,不该只是纸面上的“未来之城”,它应该成为**“新型城市生活”的试验田**。
建议设立“雄安青年引力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发放两年免费住宿+每月2000元生活补贴,吸引他们来此生活、创业、工作。
当然,不能是来“躺平”的,得与岗位挂钩:政府、央企、科研单位提供真实就业岗位或创业空间,鼓励“边住边创”“边住边训”,从根上活络雄安的经济血液。
10万人试点,预计财政投入不超过25亿元/年,却能带动至少300亿消费与投资外溢效应,给十万年轻人机会, 这账划得来。
每年几千万中国人出国旅游、就医、留学,光美国就分走了我们几千亿。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收回”这部分消费能力:
一是打造高质量的本土替代服务。比如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国际教育港”“全球医疗谷”,吸引全球一流资源落地中国本土,让富人愿意“在国内高质量消费”。
二是设立服务消费返还制度**:居民在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的支出超过一定额度,可以抵税、返现或换积分,形成激励机制。
一句话,把“中产的钱”从国外拉回国内,这是硬道理。
让农民富起来,内循环才真正有底盘。除了提高收购价,我们还可以:
推动土地经营权入股,将零碎土地集中起来,农民变“股东”,按年分红;
建立**“乡村物流直供平台”**,让农产品不再五手倒卖,从地头直接送进城市家庭,增加农民收益;
鼓励农业品牌建设,推动“产地IP化”,像“褚橙”那样,让农民的产品也能讲出故事、卖出溢价。
在适当情况下,解决土地流转的问题,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资源都解放出来!
如果一个人在大城市花了5年时间、交了几万元租金,结果连个本地小学学位都拿不到——怎么可能愿意留下消费、买房、扎根?
中国有2.9亿农民工和无数“漂”在城市的青年。他们不是不想花钱,是觉得“花了也没用”。要想把这些人变成稳定的消费者,就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放开落户条件,尤其在非一线城市,只要合法稳定就业,就能拿到城市户口与配套服务;
二是打破“人户分离”的资源错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再绑死在“户籍”上,而是与实际居住挂钩。
真正的消费,不靠刷卡靠“归属感”。
不是不能发钱,而是要聪明地发。可以设立**“消费奖励券”,按人均年收入分级发放,鼓励在绿色消费、国产品牌、文化娱乐**等领域使用。
比如,每位年收入低于3万元的居民和万斯瞧不起的中国农民可获得1500元绿色消费券(电动车、节能家电等)。高收入者不参与,让转移支付更加精准。
政府不是替大家买单,而是“引导你去消费你本该消费的东西”。
很多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也被“紧箍”住了,但毕竟还是铁饭碗。可以考虑适度调整机关单位的福利结构,如发放本地消费券、旅游补贴、文化消费激励,代替加薪,既提升公务员幸福感,也能带动地方消费生态。
别小看这部分人群,他们是稳定收入群体,是消费信心的风向标。让他们敢花钱,民间也就更有底气了。
长期以来,美国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但如今这个选择正变得投入高、风险大、回报低。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2023年中国赴美留学生仍超过28万人,每人每年平均支出30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中相当部分流向的是低排名学校、就业支持薄弱的专业。
而在美国就业机会趋紧、签证限制加剧、校园歧视频发的现实下,在美国就业毫无希望,不少人回国后的竞争力也大打折扣。
实际上美国本科学不到什么高科技,和我们当年带几百美元到美国拿奖学金读研,再就业相比,投资回报没法比。
我们并不反对出国留学,但应当推动“留学分级监管”对不具备明确学习规划的“背景留学”项目不予外汇支持
特朗普的关税是挑战,但更是机会——让中国从“外需惯性”中彻底清醒过来。
这一场经济内战,不靠唱高调,而靠一套“组合拳”:盘活楼市、重塑服务业、富农强人、放开放人、激活雄安。
中国14亿人的内需市场,绝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最大王牌。
长久以来,中国主打“世界工厂”,输出的是商品;而印度主打“人力工厂”,输出的是从工程师和IT人才到清洁工的人力。
可现在,中国的工程师、医生、制造业技师和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日趋成熟,凭什么只能让印度抢走这波全球数字化、人力荒带来的红利?
我们完全可以打一张新的“外循环”王牌:大力发展人力输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服务+中国人力”。
具体可以怎么做?
政府牵头与东南亚、中东、非洲、东欧等地签订“人才输出双边协议”,推动大量中国职业人才(如护士、焊工、电气工程师、数控机床师傅等)在海外就业。
打造“国际职业教育输出品牌”,让中国高职院校与目标国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实现“出口人+技术+设备”的一体化方案。
设立“出海工程师基金”,给予愿意去“一带一路”国家工作的工程师税收优惠、子女教育补贴等激励。
哪怕只推动每年输出50万人,每人每年汇回5万元,就能带来2500亿元的外汇收入和全球影响力。
一句话,我们可以出口半导体,也可以出口“懂芯片的人”;可以输出电动车,也可以输出会修车的人。迪拜的马路不是只有印度低端人口可以去扫。
印度走人力输出路,我们也能走——甚至走得更快、更稳、更值, 让他没路可走
特朗普可以加税,但我们能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