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乐及大自然

让诗词书法, 音乐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实我们的生活 - 伊梅邀请您
个人资料
正文

【七律】遥忆钟爱西湖的苏小小 及【七律】 西泠桥边秋荷 by *东篱*

(2009-11-26 07:35:58) 下一个




【七律】遥忆钟爱西湖的苏小小 及【七律】 西泠桥边秋荷  by *东篱*



天端老师邀请我补上一首七律秋吟,谢谢她的鼓励。

刚从西湖秋访回来,又受东篱老师的七绝和七律的启发,遂作以下平生第一首七律。谢谢他的优秀和不倦的指导!且附上有关苏小小的背景网文。


【七律】遥忆钟爱西湖的苏小小


出水芙蓉娇小小,烟峦雅阁赏秋阳。
孤山正是红枫色,小院犹吟白菊香。
油壁青骢虽化梦,同心古韵至今狂。
今宵凉月香魂伴,洒向平湖万里霜。


七律】 西泠桥边秋荷 by * 东篱 *

定是西泠苏小小,化蕖卧水向秋阳。
冷眉开伞西湖翠,纤手擎盘白耦香。
魂绕孤山留韵绰,骨匀残露理诗狂。
圆波多少同心结,何惧今宵独抱霜。


【七 绝 】 雨中访苏小小墓 by * 东篱 *

(2008年6 月18日,杭州西湖西泠桥旁)

孤山飞雨乱敲荷,一片伶俜粉泪多。

罗带白冠心未结,遥闻小小倚桥歌。



【七律 】踏访西泠苏小墓 * 无名氏,伊梅合作 *

踏访西泠苏小墓,黄花处处舞残阳。
清风虽忘千秋事,寒骨犹存万里香。
色煞侯门金玉树,才羞鲍阮腹中狂。
谁怜月下幽魂泪?唯有湖边满地霜。




苏小小墓

  

正文

   苏小小墓

  作者: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2 。

  草如茵,松如盖 3 ,风为裳,水为佩 4 。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5 。 

        西陵下,风吹雨。

注释

   1. 《乐府广题》: " 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古乐府《苏小小歌》: " 我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 《方舆胜览》: " 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 " 李绅《真娘墓诗序》: " 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

   2. 幽兰四句:写已成幽灵的苏小小眼含泪水,如幽兰带露。她不能再与人缔结同心,只能孤独地飘荡。 

   3. 草、松两句:写坟墓的景象。

   4. 风、水两句:写苏小小的幽灵以风为衣裳,以水为佩饰。这句显然借鉴了屈原《九歌》对神、鬼的描写方法。 

   5. 油壁车四句:反用《苏小小歌》之意,写往昔的幽会已成空幻,当年的情人已为鬼魂。翠烛:鬼火,有光无焰,故曰冷翠烛。

评析

  此诗以传说中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李长吉集》引黎简语: " 通首幽奇光怪,只纳入结句三字,冷极鬼极。诗到此境,亦奇极无奇者矣。 " 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昌谷集注》云: " 西陵之冷风凄雨,不犹是洒栖迟之泪耶?贺盖慷慨系之矣。 "

  现存李贺诗中,以 " 鬼 " 为题材的诗有十余首,不足其诗的二十分之一。但他却因此而被称为 " 鬼才 " 、 " 鬼仙 " 、 " 诗鬼 " 。李贺笔下的鬼魂世界里,白天和黑夜是颠倒的,光明与黑暗自然也是颠倒的: " 月午树立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旷萤扰扰 " (《感讽》),但其中的鬼魂形象却并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异类,而是如屈原笔下的山鬼、湘夫人那样具有人情人性的感伤者,是爱与美的幽灵。诗人借这种特殊形象来表达人类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爱与美的永恒的存想。

  李贺是一位富于情感而偏于激愤的诗人,他之歌唱死亡和神秘,说明他怀才不遇,深感生之空虚和悲哀。求诸现实而不得,便转而求诸非现实的想象。对人世失望太多,便寄意于神仙鬼魅的世界。

赏析

   李贺的 “ 鬼 ” 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 “ 鬼 ” 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 “ 鬼才 ” 、 “ 鬼仙 ” 。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其实,李贺是通过写 “ 鬼 ” 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 “ 鬼 ” , “ 虽为异类,情亦犹人 ” ,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 “ 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 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著一 “ 幽 ” 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 “ 墓 ” 字,引出下面的 “ 啼 ” 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 “ 歌吹 ” 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云: “ 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 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 “ 啼 ” 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 “ 西陵松柏下 ” 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 “ 无物结同心 ” 。用一个 “ 待 ” 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自己 “ 结同心 ” 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 “ 油壁车,夕相待 ” 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岂不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 “ 翠烛 ” 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 “ 冷 ” 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 “ 光彩 ” 是指 “ 翠烛 ” 发出的光焰,说 “ 劳光彩 ” ,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不是么,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 “ 如 ” 字、 “ 为 ” 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 “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 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显然都受屈原《九歌。山鬼》的影响。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不难找到山鬼 “ 被薜荔兮带女萝 ” 、 “ 既含睇兮又宜笑 ” 的影子;苏小小那 “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 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 “ 折芳馨兮遗所思 ” 、 “ 思公子兮徒离忧 ” 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 “ 雷填填兮雨冥冥 ” 、 “ 风飒飒兮木萧萧 ” 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绾结同心。她又是那样的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 “ 无物结同心 ” !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之思,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不难感触到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景点

   景点名称: 苏小小墓

  景点地址: 西泠桥畔

   景点简介: 苏小小,南齐时( 479 - 502 )钱塘名伎,才貌出众,身世和爱情故事凄婉动人,其诗作 “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 脍炙人口。传说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 “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 ” ,传为湖山佳话。 历史上苏小小墓几经毁建, 2004 年,杭州市重新修复苏小小墓及墓亭。该墓修复前曾经过各方专家学者多次论证,修复过程中根据孟兆桢等国内著名园林专家的意见和设计草图,并按照遗留墓亭老照片反复推敲,原汁原味地还原其本来面目。墓亭共有 12 副柱联,分别邀请 12 位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苏小小之墓和碑亭


扩展阅读:

1. http://ettc.sysu.edu.cn/tangsong/sc/lihe4.htm#

名人评价

   关于苏小小的评价,余秋雨先生在其<西湖梦>中早有精辟的论述: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位妓女的资格,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在后人咏西湖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如此看来,诗人袁子才镌一小章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虽为鲁迅所不悦, 却也颇可理解的了。

  历代吟咏和凭吊苏小小的,当然不乏轻薄文人,但内心厚实的饱学之士也多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一位妓女竞如此尊贵地长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颇为深刻的。

  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写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朴素素地道尽了青年恋人约会的无限风光。美丽的车,美丽的马,一起飞驶疾驰,完成了一组气韵夺人的情感造像。又传说她在风景胜处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

  但是,情人未归,书生已去,世界没能给她以情感的报偿。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要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视着精丽的高墙。

  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死于青春华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她甚至认为,死神在她十九岁时来访,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成全。

  难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然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文化影响

   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赞颂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关于苏小小,我想大师之言早已洞穿古今人世.本想用自己的话来缅怀苏小的,不想写着写着就应用了太多大师言语,所以,严格的说,这篇文章不能算是原创.单不管如何,总归是为苏小小作了一点实际的事情,也为各位不讨厌苏小小的人们提供一点食粮,或者是为那些讨厌苏小的正道中人提共一点参考资料吧!

  另附苏小词作一首,愿与君共享: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于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

  杭州钱塘苏小小墓

  油壁香车风尘路,天涯何处寄情书。

  纵有情人无数个,那个男儿是丈夫?

  ——(上海)张志真

  苏小小传

  [名人小记]绝代风华苏小小

  余阅小小生平及诗作,感慨其人率真坦然,而其生而不幸,泪落而作此文,以吊之!

   ――题记

  引子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西子湖畔 燕引莺招 有美人入画

  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

  风和日丽,黄鹂轻啼。清风习习,杨柳映波,湖面清澄平静,山色青翠悦目。

  苏堤之上,游人穿梭往来,浸淫在西湖的美丽之中。

  一辆油壁车驶来,车前是一位老妇人,执鞭驱马,车轮滚动,但见此车极是华丽,光彩夺目,显是特别制作,游人无不侧目。车帘轻轻挑起,车间端坐一位妙龄少女,娇小可爱,尤其是那一双水灵娇媚的大眼睛,看上一眼都能让人醉倒。一个美艳少女,一辆精巧的香车,无遮无拦地荡游在西子湖畔,一下子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一些俊逸倜傥的公子哥儿禁不住为之陶醉,有的干脆跟在车后向车内频频致意。

  “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大约寂寞独居,愁思难解,这个少女才会索性纵情于山水之间吧?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出现陶醉了整个游湖的人们,于羞涩之中更多的是得意。望着车前车后追逐的少年公子们,一时兴起,在车上吟道:

  燕引莺招柳夹道,章台直接到西湖;

  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冷妾姓苏。

  这首诗十分直爽地介绍了自己,并大胆地表露了她的心意,原本不是青楼人家,只因过于寂寞,她希望有人扣门来访。

  在游人如织的西湖畔大声的表露自己的心意,莫说是在晋末南齐时候,既便是在今天也不多见。

  但车后的车后的少年清晰地听到了春风传来的佳音,个个大喜过望,当即就追随着这个自称是姓苏的女子的车,到了她西冷桥畔的小楼。

  后来人们逐渐了解,这女子苏小小出身于钱塘一户殷实人家,她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苏家利用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为本钱,在钱塘作买卖。到了苏小小父母这一代,已成为当地的富商。这女子是父母的独生女儿,所以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因长得玲珑娇小,就取名小小。苏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可惜好景不长,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就相继谢世,苏小小失去了依靠,仍住在城中旧院里,睹物思人,易引起伤感的情绪,于是变卖了在城中的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苏小小与贾姨在湖山深处的松柏林中筑下一雅致的小楼,过着远离红尘的闲居生活,生活的来源则是父母所留下的颇为丰厚的财产。

  苏小小所邀客人个个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主客一边品茗,一边谈诗论诗,品说周围风光,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

  事情传开后,钱塘的仕宦客商、名流文士都慕名来西冷桥畔,造访苏小小。

  但这些人均先被贾姨拦住,经过她的观察挑捡,年少而有文采的才能入门见苏小小,其他脑满肠肥、俗不可耐的人,即使掷以千金,也被婉言谢绝。

  如此一来,苏小小的名气就更大了,许多人都以能与她对坐清谈为荣幸。人们虽然也把她看成一个待客的青楼女,又有人称她为诗妓,但实际上她与那些卖身为生的女子绝不一样,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她更象是一个文学沙龙的女主持。

  一见倾心 怨女痴男从此醉

  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春日午后,苏小小收拾得漂漂亮亮,和贾姨乘上油壁车,沿湖漫游赏春。

  正巧,这天从建业来的名门公子阮郁,也正骑马游观钱塘胜景。阮郁信马悠悠,边走边看,正陶醉在碧波绿柳的春意中。忽见迎面驶来一辆装饰艳丽的油壁车,他不经意的望去,却正好见到探着头欣赏湖景的苏小小,那小小女子竟是那般琼姿玉貌、娇媚动人,就象飘临人间的云中仙子,不觉令他心醉神迷。于是,当苏小小的车擦肩而过后,阮郁勒转马头,一路紧跟不舍。苏小小在那一刹那也看清了对面而来的马上公子,见他眉目清朗,神情洒脱,也十分中意。这时见他随车而来,心中暗喜,于是高声吟道:

  妾乘油壁车,朗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冷松柏下。

  阮郁听了心想:这分明是邀我的情诗嘛,岂可辜负佳人的盛情!他回到客栈,忙向店家打听,店家告诉他说:“西冷桥畔的妓家苏小小,谁人不知!满城贵公子人人倾慕,无奈她自视甚高,性情执傲,好花虽妍,看虽可看,要攀摘却是不易呀!”

  即使不能攀折,坐对名花,心灵交融,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阮郁打定了主意,第二天午后,准备了精美的珠玉为见面礼,绕过西北湖滨,穿过松柏浓荫,沿着林间小径,直达西冷桥畔。但见花遮柳护之下,静立着瓦屋数间,周遭鸟雀啁啾,景色清幽,真是一处人间天堂!

  阮郁轻轻把马系在柳树下,上前轻轻叩门。门吱呀一声打开半扇,贾姨出来十分客气地询问来由,阮郁历述昨日游湖幸遇佳人,蒙佳人垂青,赠诗指路的情形,并诚挚地表明:“今特备薄礼,企望一见芳容。”贾姨一听就明白了,她昨日陪苏小小游湖回来后苏小小茶饭不思,似乎心事重重,她早已猜中了几分。于是,贾姨请来客入屋落座,奉上香茗,进内屋禀报苏小小去了。阮郁闲坐着四周观望,只见窗外院中繁花似锦,室内布置雅洁朴素,墙上挂着字迹绢秀的屏轴,架上排着成堆的书卷,窗下矮几上置一古筝,处处光洁,一尘不染,足以显示出主人的清雅风格。阮郁不由得对苏小小又萌生了几分敬意。

  苏小小由内室姗姗步出,她今日淡妆素抹,低眉含笑,与昨日的明艳判若两人。宾主见过礼,对面坐下,两人谈诗论文,十分投机。不知不觉中,窗外已是暮霭四合,两人话题不断,都有些不忍道别的心绪。贾姨进来点上蜡烛。不一会儿,又摆上几样精致的酒菜,于是主客边饮边谈,直到夜阑人静。由于回城的道路幽暗曲折,阮郁又有些醉意,在贾姨的挽留下,留宿在苏小小客房。

  夜已深,阮郁在松软的床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披衣起身,踱到院中。刚一出门,他就发现院中已站着一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是苏小小,她洗尽了铅华,披一身素衣,站在那里仰头望着天上皎洁的满月,两颗晶莹的泪珠挂在她长长的睫毛上。阮郁一见,心中痛爱至切,悄悄上前,伸出两臂,拥住了苏小小小巧的身躯。苏小小其实早已察觉到动静,但她一动不动,只是闭上眼睛,静静地偎在阮郁温暖的胸前。阮郁抱起苏小小走入卧房,度过了温馨缠绵的下半夜。阮郁惊异地发现,这个名满钱塘的诗妓,竟然还是一个噗玉未雕的处子!对苏小小更是崇敬,又念及自己得美人垂青,顿生一片爱意!

  从此,他俩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每天不是在画舫中对饮倾谈,浏览湖中绮丽的风光;就是一个乘坐油壁车,一个骑着青骢马,同去远近山峦观赏怡人胜景,俨然象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羡煞了无数擦身而过的游人。

  寒霜催逼 枉断了一世情缘 唯留下止水存心 

  然而,萍水姻缘毕竟缺乏根基,正当阮郁与苏小小于西湖畔过着如胶似漆的生活时,悲剧却悄然拉开了帷幕!

  阮郁的父亲在建康听到儿子在钱塘与妓女混在一起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严加看管在家中,不许他外出半步。阮郁走后,苏小小在家闭门不出,整日仰头企盼,等待阮郎的归来!

  一个月过去了,不见情郎的踪影;

  一年过去了,连一点音信也没有。

  一个生性无拘的女子,竟可为心上人儿闭门不出,如此深情不知阮郁知道后做何感想?

  以致后来,苏小小由渴望、失望到绝望,终于病倒在床上,多亏知心的贾姨悉心调理,疾病渐渐问愈。

  为了使苏小小忘却旧愁,贾姨又让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慢慢地,西冷桥畔又恢复了往日车马盈门,络绎不绝的胜况。

  “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了与阮郎的那一段幽情,苏小小再也无心倾情与谁了。她与客人仍然仅限于品茗清谈,偶尔置酒待客,或献上一曲清歌,绝不留宿客人。

  像这般拆散比翼鸳鸯的例子,在中国可以说不胜枚举,诸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氏夫妻,以及南宋时候的陆游与唐婉,常令世人惋惜;但对于苏小小却很少有人去掉下几滴眼泪,究其原因莫不是因为小小乃一艺妓?

  然,古今人物又有哪个敢面向世人道出心中真爱!

  小小渴望爱,她便说出口,坦坦然,自自在,发自于心,诵自于口。

  有几个旧时女子能够这样把爱说出口?莺莺姑娘总是先掉下块手帖,然后红着脸,心里嘀咕着为何身后的阿牛哥还不把它捡起追上来。如是敢说者,又怎么不会让那些自许风流才俊砰然心动?

  要知道在传统文化中浸淫了几千年的文人对爱这个字眼却多少有点心态扭曲,欲望挣扎在心底,额头平添不少皱纹。

  当听到苏小小唱着那首“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悠悠走来时,漫天歌声都被那时光之弦轻挑细抹,渐然生香,饮一口,就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骑着青骢马的翩翩少年。“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谁不希望自己身边有个红颜知已,夜里素手添香?

  清脆的声音掸去四书五经的灰尘,小小的身影溶入西湖的景,这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小小让自己成为自然本身。

  而那些劳形伤神的文人一直以来总是太把自己当成东西,他们要正心修身治家平天下,“我”非我,只也是一个个欲望的组合,压在肩头,沉甸甸。准确说,这些文人与那些肩扛沙包的苦力并无不同,明知道扛沙包的苦,也知道放下沙包的好,却偏偏就放不下沙包。

  此时,若真有人双肩空空从他们身边悠闲踱过,甚至根本不在意他们的目光如何,淡淡地笑,慢慢地走,既无楚生之狂,亦无刘伶之狷,只是个妙不可言比花更能解语的小女子,又怎么不会暗生追慕之情?

  爱是爱,爱到太深便是淡。

  世态冷暖,无不皆是伤害。

  坐看敬亭山,相看两不言。

  苏小小病重之时,贾姨曾问:“你交广情多,不知可有甚末了?就是后事,从丰从俭,亦望示知。”

  小小听了便道:“交,乃浮云也,情,犹流水也,随有随无,忽生忽灭,有何不了?至于盖棺以后,物化形消,于丰俭何有?悉听人情可也。但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小小山水之癖。”

  苏小小敢说也敢做。

  她爱了便爱了,纵然情人一去无回,也没有死缠烂打闹出个秦香莲或是杜十娘,让后人指着负情郎的脊梁骨骂个不停。

  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过去及至现在的文人骨子里总是对美人钟爱有嘉,哪怕落个风流薄幸之名!而像苏小小这种无怨无悔却并不会因自己的爱而给男人增加任何麻烦的女友,焉得不夸上几句,这怕是后世文人对小小在加赞颂的阴暗心理吧!

  闺帏佳丽 施恩解囊 千秋高义传千古

  秋高气爽,红叶满山,苏小小有一天又乘油壁车出游。

  在湖滨她见到一位书生模样的人,眉清目秀,气宇不凡,样子酷似阮郁,但却衣着寒酸,神情沮丧。

  苏小小为之怦然心动,于是停下车来询问,对方见是一位美丽的姑娘相问,神态充满着关切,就非常拘谨的相告:“小生姓鲍名仁,家境贫寒,读书荒山古寺之中,准备入京应试,无奈盘缠短缺,无法成行。今考期临近,我只能望湖兴叹!”

  苏小小年纪虽小,却阅人已多,她觉得眼前这位书生必然大有前途,又貌似阮郎,她下决心资助他。于是不避嫌疑地说:“妾见君丰仪,必非久居人下的人,愿倾囊相助,也能验证一下妾的眼光。”

  鲍仁自然是感动不已。苏小小变卖了一些贵重首饰,给鲍仁打点了行装,送他上路,鲍仁频频叩谢,感激地说:“千秋高义,反在闺帏,芳卿之情,铭记在心!待我有成之日,必来叩谢恩人。”

  古今慷慨解囊得很多,但轮到女子头上便少却了许多!

  古今歌女艺妓掏赞助的事情怕是有许多,但不怀私心者无几!

  辟如杜十娘,所的捐资只是因为有从良之想。

  唯小小义助鲍仁一不是因为男女情爱,二不为施恩图报,更象一种母亲式的付出,并不希冀什么报答,真希望能早日得到他成功的好消息。

  似小小这等高义之才女千秋万岁能有几人?

  小小才真算得上是古时候的活雷锋!

  梅花诗里 彰显风霜高洁 

  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听人说起苏小小的艳名,自己碍于身份不便亲往西冷桥畔拜访,就在湖滨酒楼备下酒席,差人前往苏家请苏小小来见。

  不料苏小小来了清傲的气性,端起了架势不肯应邀,一拖再拖。

  经过孟浪三番五次地派人催请,她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慢慢来到酒楼。

  孟浪在酒楼已等得十分恼火,心想:我堂堂观察使,竟迟迟请不动一个妓女,待她来了,定要当席羞辱她一番,以泻心头之火。

  等到苏小小姗姗而来,她那美艳的容貌,娴雅妩媚的气韵,立刻镇慑了在场的人,孟浪也被她迷住了,怒气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他定定神,觉得还是必要难她一难,于是指着指着窗外怒放的梅花说道:“今日雅集赏梅,就以此为题,敢请芳驾即席赋诗!”

  苏小小已料到了他的心思,她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

  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孟浪自然明白她的诗句中,既隐然有讨饶的意味,又不卑不亢,恰如其份,不禁为之赞佩不已,于是宾主开怀畅饮,如逢知己。直至夜半时分,才命人明灯执火,恭敬地送苏小小回家。

  苏小小就象一朵高洁溢香的梅花开在西冷桥畔,虽然赏花者甚多,然而让她倾心的却寥寥无几。

  扪心自问,哪个文人骨子里没有自以为是的傲骨?

  可当巨大的巴掌迎头扇来时,又有多少个文人敢如那硬脖子的方孝孺肯被人诛了十族去?

  文人可怜的骨气,在当权者眼中丫得值个屁!倘叫起真来,脑袋揪过来就剁,像方孝孺那样的怕是出不来第二个!

  然而,在这里,中国文人找到了自己希望听到的声音,那声音竟与自己的心声相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圈子里发出来的声音总是大致差不多。

  小小的声音在文人心底漾起涟漪,而小小那柔弱的身影已是波光鳞鳞。

  西冷下 慕才亭 芳冢一堆风吹雨 

  还是那个鲍仁,那个被小小义助的鲍仁,果然不负小小所望在京城金榜题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钱塘,心系小小义助之恩,专门赶到西冷桥畔答谢苏小小。

  还是当年的西子湖,还是当年的西冷桥,还是那间在湖山深处的松柏林中筑下一雅致的小楼,然而鲍仁感到此地忽然变得异常的凄清,昔日的繁华已然逝去。

  当走进苏小小的楼院时,却赫然看到了一樽棺木和飘零的纸带。

  小小已然玉殒香消!

  原来,就在小小应孟浪之约的第二年春天,苏小小受了些风寒,因调治不及,加之心境忧郁,以致病入膏荒,病情垂危之际,贾姨曾问:

  “你交广甚多,不知可有什么未了的事?”

  小小感慨道:“交际似浮云,欢情如流水。我的心迹又有谁知?小小别无所求,只愿埋骨于西泠,不负我对山水的一片痴情。”

  说罢,貌绝青楼,才空士类的苏小小,就这样含恨逝去,魂飘九霄。死时年仅二十四岁的她,真个应了那句话:自古红颜美人多薄命!

  鲍仁着白衣白冠抚棺大哭,鲍仁道:“人之相知,贵乎知心,知我心者,唯有小小。”然后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以及 "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 " 是苏小小的遗愿,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出殡下葬之日,夹道观看者不计其数。鲍仁不避嫌疑,遍请江南名士来为小小送殡。葬礼十分隆重,妓家姐妹随棺,童子推油壁香车随后,长长的队伍沿西湖缓缓行走,让苏小小最后一次饱赏她心爱的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而鲍仁一身丧服,亲送小小灵枢,葬于西拎桥畔。鲍仁亲撰碑文,写出苏小小一生为人,以表明她的高洁人格。

  临行前,鲍仁又来哭祭道:“倘不能为民作主,我鲍仁定来墓前厮守。”

  倘小小泉下有知,鲍仁此番心意,也当冥目了!!!

  小小生前工于词作,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燕于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

  一代名妓玉终于梦断彩云了,至于何从寻觅怕是只有那芳冢一堆了!

  后来,诸多到钱塘的文人骚客都自愿到苏小小墓前凭吊,于是当地人在她的墓前修建了一个“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亭上题着一副楹联:

  湖山此地曾埋玉,

  岁月其人可铸金。

  现如今,小小之墓已不存,但慕才亭仍在,为西湖增色不少。

  历代名人凭吊小小之诗词甚众,有趣的是,对这个青楼女子,后代文人所发出的呤哦之声全也是一面倒。

  沈原理《苏小小歌》: 歌声引回波,舞衣散秋影。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青铜镜里双飞鸾,饥乌吊月啼勾栏。风吹野火火不灭,山妖笑入狐狸穴。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复朝。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

  元遗山《题苏小像》: 槐荫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透。美人图画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浅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徐渭《苏小小墓》诗: 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 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 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 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

  名字一大串,其作或痴或凄或悲或惆或美或怨,若一一寻来叠起,怕也有几尺厚。而从多诗作中,以同样薄命的中唐诗人李贺为最佳。

  李贺《苏小小》诗: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幽兰露,如啼眼”。幽兰带露,好似小小的汪汪泪眼。秋水双瞳,楚楚含情。兰为幽,眼如啼,是小小藏哭卖笑的风尘生涯中寂寞内心的写照。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小小心里一直渴望真纯的爱情,可是有哪个人可以和自己双绾同心结?不是无物可结同心,而是无人可结同心。小小自诗“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是她对真美爱情的向往和对臆想中的爱情的热情邀请,结果一生追求,全被否定,个中酸楚,谁个可知。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小小墓前多清洁,茵茵绿草是为她作铺垫,亭亭翠松为她当伞盖,清风拂拂是她洁白的衣裳,泉水叮叮咚咚,宛似她的环佩。这样清幽的住所,只合为佳人所居。这里的一切都打上了小小的印迹,让人流连忘返,好象合眼即见佳人。这个地方,也只合小小埋骨。生前婉媚清姿,死后仍旧托景而在。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小小没了,她用着乘来出游的油壁车还在徒劳地等待。翠烛显然不是人间之物,当是小小墓前的荧火。它们光彩煜煜,所为者何?想起一个传说来,人说苏小小墓前,“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生而为妓,死仍为妓,吹舞弹唱,命之薄处,何其甚哉! 

  要不说李贺个个鬼才,刚才还写得明朗流荡,和风绿草,一霎时就写到了鬼气森森,夜间磷火自照,宛如小小的影子在飘来飘去,让人有些怜悯,又有些担惊。 

  “西陵下,风吹雨。”结句有如秤砣,一下子把整首诗的情绪坠到了无边的暗夜里。佳人不在了,红罗帐,檀木床不见了,歌吹乐舞不见了,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命薄小小已长眠黄土,倘若有灵,当仍旧在暗夜里泪零如丝。这夜阑潇潇风吹雨,可是她的哭泣?

  鬼才写鬼诗,心里的落寞是相同的,或许李贺以多病之身写到小小长眠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身后凄凉吧。宋代严羽称评此诗为“鬼仙之词”,十分的确。

  刹那年华 风姿常驻 湖山胜地话美人

  自古文人多好山水,但醉翁之意多不在山水,而是借来言情咏志。

  小小之痴成了山水本身,当然要被这些文人拿来歌以幸甚。

  至若后人如何作评,小小却浑然不管。

  小小曾曰:“最爱的是西湖山水。若一入樊笼,止可坐井观天,不能遨游于两峰三竺矣。况且富贵贫贱,皆系于命,若命中果有金屋之福,便决不生于娼妓之家。今既生于娼妓之家,则非金屋之命可知矣。倘入侯门,河东狮子,虽不逞威;三五小星,也须生妒。况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入身易,出头难,倒不如移金谷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触之目,谁不爱色?千金一笑,花柳定自来争;十斛片时,风月何曾肯让。况香奁标美,有如钓饵甜甜,彤管飞声,不啻溪桃片片。朝双双,暮对对,野鸳鸯不殊睢鸟;春红红,秋紫紫,假连理何异桃夭。设誓怜新,何碍有如皎日?忘新弃旧,不妨视作浮云。今日欢,明日歇,无非露水;暂时有,霎时空,所谓烟花。情之所钟,人尽缠绵,笑私奔之多事;意之所眷,不妨容悦,喜坐怀之无伤。虽倚门献笑,为名教所非宜,而惜族怜鳏,亦圣王所不废。青楼红粉,既有此狎邪之生涯;绿鬓朱颜,便不可无温柔之奇货。” 看罢此语,连我这个后世之人也不禁为小小之襟怀动容。

  私下揣摩,文人之爱小小,最大的原因或就在小小寄情于山水,而未嫁人。 候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陌路。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对嫁了人的奇女子似都有一种咬牙切的痛恨。狐狸吃不到葡萄,那葡萄肯定是酸的,笔杆子若没把你画成乱七八糟,那是不解恨的。就连那本红楼梦,其文字背后也散发出这等味道。

  还有,小小在辞别情郎后发自于天性的举动让她拥有了无数美感,加之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而这个得不到的心灵,偏偏又是个妓女身,这当然更令这些文人们大呼过瘾。当然苏小小自己并没有想得这么多,她只是淡淡笑着,男人是什么?浮云流水且自去,莫阻寒月浸吾衣。进了情关,看破情关,万千世界不过一呼一吸。也不存在什么自我的张扬,个性的醒悟,只是随意自然,云卷云舒。闲言为何物?心静便消散。“妾在钱塘江上住,花开花落,不问流年度。”这等境界差不多是天下文人所梦寐以求。

  再有,文人少有不落魄时,而苏小小又能慧眼识英雄于末路。后来得其赠银的穷书生果然争了口气,当上刺史大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一个红颜知已那更是人间能有几回?夜深终于闻春雨,雕阑泪痕沾飞絮。更有疏桐漏几缕,凋零哪堪风吹去。悲情正苦多犹豫,伤心难免会蠢愚。美人通体白如玉,不知是否能解语?士为知已者死,当那个刺史大人白衣白冠抚棺恸哭并在亭子上刻下“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十字后,这段佳话便在每个文人心底萦绕不去。

  亦有,让文人击节而叹还有苏小小身上那种弱女子无奈的骨气。当孟浪强令邀请时,她随口呤道,“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但在小小面前,文人们又强壮起来。

  最后一个原因应该是她死得早。死得早,所以就美。不许美人见白头,此话虽是残酷,却很实在。谁人喜欢看到白发美人皱纹满脸?神之所以成为神,是因为它展露给人看的永远是完美。苏小小在后人眼里也就成了个超脱于世俗的唯美化身。关于这点,余秋雨有几句话说的比较到位:“依我看,苏小小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则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折,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赞颂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我对老余腹非较多,但唯这一段,看起来极是顺眼!

  翻翻苏小小所遗诗作,才情虽佳,但与薜涛鱼玄机朱淑真等相较,却应是差了个档次。再看时人言其貌之语,也仅是殊丽,其容颜并不能与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相提并论。为何大家独对她青眼有加?

  掩卷思来,无它,只因她是深藏于中国文人心中一个不愿醒来的梦。

  是为此文吊苏小小,以慰吾心中痴梦!

(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42673.htm?fr=ala0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