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乐及大自然

让诗词书法, 音乐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实我们的生活 - 伊梅邀请您
个人资料
正文

行书 (苏东坡 黄州寒食诗帖)孙桓

(2009-08-06 21:38:55) 下一个



原诗:

自我来黄州,己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巳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莱,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黄州寒食雨》鉴赏

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 自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苏轼天天盼望着春花吐红,江岸铺绿,焦虑地等待着北归之日,重酬壮志;然而春光薄情,难驻黄州。他空怀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报国的机会。“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虽已是生机盎然的时令,苏轼却强烈地感到似乎处在满天肃杀的悲秋。能够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独高洁的海棠。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赏,愤世疾俗。于是非常向往一切皆空,物我两忘的佛老虚幻境界,祈念一切烦恼忧伤都在冥冥中偷偷渡去,漠似烟云。他既用释道相通的教义试图自我解脱,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迫使他不能安守。对当时朝廷的腐败误士,苏轼怒不可遏;这样的生活何异于久病缠身的少年,待病愈初起鬓发已斑白如雪了!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剪,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书法艺术较之诗歌艺术史更具有直观性。此诗所寄托的情愫见诸于书法作品就更为丰富了,其韵味色彩别有洞天。苏轼擅长行书。全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心情渐为恢复,到末尾行笔又复缓慢,持重而平稳地收笔完篇,字体和行笔效果与篇首遥相呼应,辉映合拍。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风,清雅书巷之气,情感发自丹田,气势贯于手笔,从中可看出苏书深厚的功底,笔墨技巧昭昭在日,确实具有心手相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的气势。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05760.html)

介绍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博学多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很高,位于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首位。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和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及其笔法》带你领略他的书法魅力。

 苏轼(公元○三七○——一年),字小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艺术家。嘉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苏轼学识渊博,诗文书画俱成大家。其文明白畅达,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气诗词开豪放一派,与欧阳修,黄山谷并称『欧苏』、『苏黄气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用笔得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气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很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有《苏东坡全集》行世。

  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与唐代、魏晋时期一起塑造了三个书法史上的高峰期,因而历来被人们称为晋日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一方面,在经历了唐代对法度推崇备至的过程之后,宋代《尤其是北宋》的书法家们虽然一如既往的追随二王,但对法度森严的唐代书法进行了反思与批评,开创了他们独特的『尚意』书风。另一方面,因为唐代书史阶段仍然处于汉字形体进入到楷书这一最后字体的变易时期,所以从欧阳询到柳公权,他们的书体都可以明显地见到汉字形体的变迁之象。宋代书家没有厘正汉字形体的历史任务,于是力求在书法创作上形成一个别出心裁的局面——『尚意』书风。于是,他们追求书法创作之有情思、遐念般的深远意境,因而便极力摆脱唐人重法、重式的拘束,在艺术上出现了多种艺术流派,而最明显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三家。

  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一个积极开拓者,他也并非一味排斥唐代书风,而是从他的书法与论书中可窥见,他对颜鲁公的学习与推崇是相当不一般的。但苏轼几乎终其一生的推崇二王,因而在他的论书中可明显分辨出他对二王与颜鲁公的推崇孰轻孰重。

  『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小大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东坡题跋·题颜鲁公书画赞》 

  因而追寻苏轼书法轨迹,可从中见二王,见颜鲁公,又可见李北海等,但又不失其个人之面貌,有黄山谷论: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气

  本帖所选用的《黄州寒食诗帖》正是苏轼行书的经典代表作,亦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气该帖作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一。八二年》。为纸本。书诗二首共十七行,计一百二十九字,为台北王世杰氏藏。

  元丰五年三月初七,苏轼从黄州至沙湖,游蕲水,在寒食日前作诗,而书写大略稍后。这是苏轼书法生涯的里程碑,据此作可分为苏轼创作的前后两期。黄庭坚在此帖后跋语,亦成论苏书的精粹之言和精到之书,堪称双璧。跋语曰: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明董其昌亦盛称此帖,跋曰: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卷,必以此为甲观。』

  此帖后辗转反复,两次遭大劫而幸免于难,可谓神物天佑,复得以与世人见面。
  此次编撰《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及其笔法》便是选用《黄州寒食诗帖》中的范字。初学者可从基本笔法、结构字形两大块着手,在领会了苏轼主要用笔、结体特征之后,然后再对该帖进行通篇的临摹,从而进一步深入地领会行书的另一要素——章法。以此由浅人深的方法,可使你循序渐进地学习苏东坡的书风,真正掌握苏体的要领,以便于运用到创作之中。
                            一九九九年五月 朱艳萍

(来源:http://www.amazon.cn/dp/zhbk02058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