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笔会

这是立足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文学社团“大华笔会”的文学创作园地,将定期发表来自加拿大本土、欧、美和中国大陆的会员及其他作者的原创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总第一百三十三期

(2011-11-27 17:41:43) 下一个

《作家文苑》总第一百三十三期

 

敬告读者:本期文苑为配合本月二十日在列治文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华文新书发布会,特发表大华笔会顾问林婷婷女士专稿一篇,原连载文章暂停一期,不便之处,请各位读者见谅。

 

尋夢人的情義天地

-----走近劉慧琴

     林婷婷(大华笔会顾问)/ 马尼拉

 

 

劉慧琴在加拿大尤其是加西的華文文學圈,是個響亮的名字,這些年來,她在加拿大星島日報的專欄以及她在其他報刊所發表的作品,都擁有眾多的讀者,她參加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十八年期間,無論是當理事、副會長、或者會長,都是一位熱心的工作者和無私的奉獻者。早在上世紀八0年代,台灣聯經出版社為她出版的有關電影明星蝴蝶第一手資料的傳記《蝴蝶傳》,已引起國內外文壇的注意,導致該書有好幾個版本的盜版。其實出身北大外文系的劉慧琴,早在移民加拿大前,已經追隨茅盾、老舍、葉聖陶、君健等中國著名作家出席亞洲國際作家會議當隨團翻譯員,她不但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也是社會科學院《世界文學》刊物的重要編輯,精通中英兩種語文,潛心讚研外國文學名著。可以說她在寫作的領域,出師早,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加拿大華文文學工作的推動上,她所付出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

 

阿木其實是劉慧琴的化名,也等於她的筆名。由於她認為任何一個組織需要新陳代謝才能不斷成長,在她毅然交出加華作協的棒子後,她在短短的兩年期間,把自己這幾年的作品,以『阿木』為筆名,整理出三本書出版,再次交出一份寫作亮麗的成績單。為何用『阿木』這個名字呢?劉慧琴說她自認無才,『材』字去掉『才』,不正是『木』字嗎?她的虛懷若谷也正是她高尚人格的表徵。《尋夢的人》、《被遺忘的角落》、和《白求恩:一個英雄成長的故事》的譯著,經過她細心的整理和修改,已在2008年底及2010年相繼由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出版,作為『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叢書系列的重要著作,也是加拿大華人文庫一份珍貴的文獻。為《蝴蝶傳》修訂版本補充資料,是她下一個出版計劃,能夠把蝴蝶的傳記放在當時中國電影發展史的大背景來寫,無疑將是對中國電影史料的一份重要貢獻,難怪目前已經有好幾家中國的出版社正努力在爭取這本書的出版權了。

 

作為劉慧琴的讀者,我覺得她這三本創作至少蘊含三層重要的意義。

 

首先,《尋夢的人》和《被遺忘的角落》不單是作者作為移民親身的經歷,更是一部加拿大華工移民遷徙史的缩影。在與南京大學趙慶慶教授的筆談中(被p12-68),她毫無掩飾地從她外祖父如何到北美當礦工和當修鐵路『苦力』的家族史,娓娓道來,以及她本人如何為了子女的教育,選擇移民及在加拿大奮鬥的心路歷程。其實她本人的這些辛酸點滴,人頭稅的不公平(尋p.154,黃禍移民所遭受到的歧視、冷漠、孤寂、無助,和偶爾碰到的熱心善人的幫助,也都是許多移民的共同命摺5?牵??e極進取,受過文革迫害的她,已經是什麼苦都能忍受,作為一個單親母親,為了讓第四代的移民子女能揚眉吐氣,她無怨無悔地撫養他們,輔導他們的成長。她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一個私立學校的西人校長,免費收她的兩個兒女入學,她去上班時,一位白人鄰居義務充當她五歲兒子的保姆,一位老人在下着風雪的聖誕夜給了正為沒賣完報紙而發愁的兒子五塊錢(被p.27)。她為了接受過的這一絲絲溫暖,為了向她伸出援手的善人,為了他們所散發的人性光輝而充滿了希望,而勇敢地活了下來。

 

她不僅寫華工移民的心路歷程,也關懷別的族裔移植的辛酸(尋p.38-42),如英裔的裝修經理、波蘭裔的鋪地板師傅、烏克蘭移民的油漆工(尋p.139-140)。她寫十九世紀一批蘇格蘭勞工『無法投遞的情書』(尋p.21-22),更是感人至深。她關心原住民被遺忘而墮落的命撸ū贿z忘的角落p.101-114)。她也同時關心已立足移民的下一代的所謂『香蕉仔』(被p.174-175)。這些土生土長的華人子女,也曾經因為有華人的血統,同樣被視為二等居民遭受法律的歧視,沒有選舉權不准就業白領階級的工作(被p.218-219)。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不少華裔青年從軍參戰,建立了輝煌的戰功,才得於戰爭結束後為華人爭取到公民權。也許是這些經歷都太切身了,作者只選擇用散文用小故事記錄這些點滴,如果能把這些片段貫穿起來,當可以成為一部悲壯的加華移民長河小說。

 

其次,劉慧琴的作品可以說也是為新移民提供了如何融入加國社會的適應手冊。她雖然沒忘記過母國的文化,但三十多年定居異國,她已深愛上這片土地。她認為:『經過二十多年生活的磨練,我的心態也從漂流到漂留,….在這塊土地上生根了。』(尋p.37)每次出國旅遊回溫哥華,她那份『回家』的感覺特別強烈,『三十年的耕耘,三十年的修養生息,已將我和這片土地連在一起,這裡已是我的家了!』(尋p.36)雖然她的中國心深信『黃河的兒女不論經過多少年的,不論漂泊何方,都不會忘記哺育他們的中華民族。』(尋p.66)。但每逢清明節掃墓追悼先人時,她感嘆到親人客死他鄉的無奈的同時,也接受了他們的子孫將『不再回游,根植異土,魂落他鄉,和故土唯一的聯繫也只有墓碑上的籍貫』(尋p.72)這悲涼的事實。

 

她認為西方多元的文化社會,有許多價值觀和習俗是可以取長補短的,從一次沉船的危難,從『九一一』事件,對外國人在生死關頭的危機中,仍然能鎮定以對,有秩序地遵守撤離現場的規則,她感悟到:『當你從一個封閉的社會走出來,所受到的不僅是文化衝擊,同時也有人性的衝擊。』(尋p.68)『背負自身族裔文化的人們,在走出國門後,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所產生的火花,所帶來的生活感悟,所形成的一種異體互補的嫁接,這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尋p.167

 

在『聖誕鞋』(p.53)、『無聲的交易』(尋p.51-52)『跨族裔的領養』(尋p.147)、『忘卻的工資』(尋p.146,『入鄉問俗』(尋p.132)劉慧琴分享了她觀察到的西方社會的一些優良可學習的價值觀,如他們的敬業精神,對殘障者的尊重,他們對法律的遵守,對個人隱私權的重視等等,他們的飲食文化和一些生活上的禮儀,他們對改善居住環境的講究等等,只有對這些文化差異有所了解,把當地語言學好有助於溝通,才能真正融入這個社會。茶香加上咖啡濃正是融合的傳神寫照。

 

劉慧琴不僅活躍於華人社會,她也在西人的機構服務多年,是那個單位唯一的華人,她的鄰居也都是老外,她所分享的都是親身的體悟,是自己走過來的路。『一個士兵之死』和她所翻譯的《白求恩》的劇本,是她對偉大加拿大人的表揚。

 

劉慧琴作品的第三層意義是她為加拿大華人文學發展史提供了許多第一手資料,有史料研究參考的價值。《被遺忘的角落》一書的第三輯『閒庭信步』收入了她參加文學研討會的許多論文,也對加拿大華文文學的發展和文學活動,整理出有系統的回顧。劉慧琴出身外國文學系,對加拿大華裔的非華文文學作品涉獵頗廣,因此她的介紹也包括了非華文文學的作家及作品。在《被遺忘的角落》中的『楓橋書話』和《尋夢的人》『人物剪影篇』,她用了很多篇幅細心地介紹了許多加拿大社會的人物、作家和作品,篇篇如數家珍,精闢可讀,分析作品有她獨到的見解。她從事文學活動,一貫有容納百川的胸襟,她報導的範圍往往是較全面性的,而不只限於某一個團體或某些團體的成員,她淡泊名利,熱心助人,默默無私的奉獻,她是許多人心中敬愛的『劉大姐』。

 

從寫作的技巧來講,阿木無疑是位多才華的作家,寫小說、散文、小品、遊記、隨筆、評論,信手拈來皆文章,文字洗練流暢,可讀性高,知識面廣,這當然是孕育於她的博覽群書,和幾十年的筆耕不輟。比方她寫蕭邦和喬治·桑的故居(尋p.130)、畢加索和理髮師(尋p.129)、弗洛伊德最後一個存世的病人(尋p.156)等,評歌劇、介紹腐蝕版畫,都能讓讀者有所獲益。她是用心在經營她的每一篇創作,因為她不願意讀者讀後認為是浪費了時間。雖然她寫的幾篇小說如『一個陌生女人』、『被遺忘的角落』、『一個士兵之死』、『異鄉親情』等都是結構嚴謹的感人之作,但我個人還是更喜歡阿木的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往往能以小著大,有畫龍點睛之妙,啟發我對人生的許多哲思。她的抒情小品如『溫哥華隨想』(尋p.81-87)中的『那山、那湖、那雨』,以及『夏天裏的秋天』,寫雨、寫櫻花、寫秋葉,還有她的許多遊記都是文字優美、情景交融、且是精神力度充沛的作品。

 

早期的移民為了淘金夢,離鄉背井;又為了衣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