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笔会

这是立足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文学社团“大华笔会”的文学创作园地,将定期发表来自加拿大本土、欧、美和中国大陆的会员及其他作者的原创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总第四十四期

(2009-07-12 11:48:40) 下一个

八九日记数则

客人 (大华笔会会员)

X 月 X 日 星期 X 晴

今天看新闻,说是从国外回来四个人,跑到天安门广场宣布绝食。看来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呀。这下学生们又来神儿了,快要熄的火又窜起来了。

这四个人中有两个我完全不知他们是何方神圣。其他两个,侯德建听说是个音乐人,也只是耳闻。刘晓波却是个“熟人”。其实说“熟人”也不太对,我还真不认识他。不过他哥哥、弟弟我就都先后同过学。我姐夫则和他本人是同学。

他弟弟和我是同教研室的研究生(不同专业),我们一同上过政治经济学和外语的共同课。我对他弟弟的印象可概括为三句话: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志大才疏。上课发言,常滔滔不绝而不知所云,比较熟的同学常常背地里揶揄他。

他的一个哥哥和我是小学同学(他的另一个哥哥和我弟弟是同事),后来有过几次接触,都是在“文革”中。

那时我在学校后勤当工人,他这个哥哥是历史系的工农兵学员。

有一次忘了是为什么事,他哥哥到了我宿舍。也忘了是因为什么谈起来,他哥哥说他们系里正在搞一个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课题。大概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这个小学同学和我大谈法国大革命。其实我虽没搞过什么研究,《九三年》是早就读过的,马、恩著作中有关法国革命的篇章我也都当作历史读过了,什么雅各宾党、山岳派,丹东、罗伯斯庇尔等对我来讲也是耳熟能详的。不过还是要感谢他,从他们系里借了据他说一般人不许借的《拿破仑传》给我看。

另一次是开校运动会 --- 说到这儿想起来,每年这时正是开校运动会的日子,今年大家都去搞(政治)运动了,体育(运动)就靠边儿站了。那次我 1500 米 拿了第一名,退场时正好经过历史系看台前,他从队伍里跑下来搂着我的肩膀向他的同学大声炫耀:这是我小学同学。我这人一向古板,当时觉得很不自在。他后来毕业分到省历史博物馆工作,好像还有过两次接触,可是都没什么印象了。

其实,我和他们历史系当时还有另外的渊源。

那时全国正在“批林、批孔、批宋江”。历史系要借我们工人的“光” ---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嘛 --- 和我们合编一本《水浒评传》。当时选了十个题,我们后勤分了四个。后勤派我和另外三名女将两人一组组成写作组,每组写两篇,由团总支书记张老师负责召集。历史系是一位姓雷的老师带几个工农兵学员撰稿。后来通稿,却只有我这组的两篇稿子通过了(当时还有个小插曲:通稿时,历史系学生先读的稿,那位雷老师听了都没表态;等我一读完我们组的稿子,雷老师就说这个路子对了,评传就是要夹叙夹议,然后就问这是谁写的。我一时口快,张嘴就说是我,“我”字都说出来了,忽然想起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吗”,又连忙改口说这是我们后勤写的)。那位雷老师大概也明白这样“大帮轰”良莠不齐,事倍功半,可又不想丢了历史系的面子,就指定我和历史系一位女生负责统稿,其他人事实上解散了。而那位女生则一股脑把稿子都推给了我。这事后来因形势变化最后不了了之,不过工农兵学员的水平我是领教了。

至于刘晓波,我就连面也没见过。不过据我姐夫讲,他当年在他们系里也是个个性张扬、标新立异的人,现在终于可以一“绝(食)”成名了。可是,这么些天下来,广场的学生看上去已经是筋疲力竭了,他们在国外吃饱了喝得了,跑这儿这么一煽呼,这“火”又给勾起来了,这运动不是又要拖下去,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想要有个家 张清娃

温哥华初夏傍晚,一个十多岁的西人男孩儿在住宅区旁的运动场上和他的妈妈在玩着棒球,收工归家的李玲勉强在疲倦的脸上做作了一个微笑,和这个小邻居算是打了个招呼。此时的李玲说什么也不会想到,她好好的一个家居然会毁在这个不大的男孩手里。

“ 诶,你还整电脑呢,都几点了还不做饭 ” 。李玲一进家门就对坐在电脑前的老公发飙。她在制衣厂紧张忙碌了一天,心情坏到了极点。自己在国内时咋说也是个白领,移居温哥华一年多来,却仍然只能做些力工的活计,还得被那对邋遢的老板夫妇喝来唤去,全然没有什么自尊而言。

“ 你嚷什么嚷,一回来就叫,我这不是没留意么,我又不是在玩,等我做完的,要不自己去弄 ” 。老公依然坐在他的电脑桌前。李玲愤恨地把手中的提包甩到沙发上, “ 读,读,读,也不知你啥时能读出个本地文凭,就算你能读出个花来,你就能找到高薪的职位?瞧你左一个文凭右一个博士的,是能当钱花还是能当饭吃 ” 。

移居温哥华后,李玲不觉间变得总是爱数落老公, “ 你好歹也是个电脑博士,咋地就找不到工作呢,你就不能多跑跑,多发些简历,偏要再整个什么本地文凭,你就不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了? ” 老公也一改昔日对她千依百顺的姿态,没好气地说, “ 你懂个屁,没有本地文凭人家会用么,会给高薪么,再说了,周末我不是也去餐馆打工么,家里这不是要啥有啥么,你就会整天地瞎叫,什么事不都得一步步慢慢来么。 ”

... ...

两口子拌嘴已成为了他们移民后的 “ 娱乐 ” 生活。他们是技术移民来的,如今租住了一间城市屋,家里的一切用具虽说是从旧货店里买的,但也算是齐全,只是与从前憧憬的有些差距。当满怀的激情、抱负在无助的他乡被现实击得粉碎的时候,郁闷的情绪悄然笼罩了他们的心头,彷徨的烦躁侵袭了每一根疲惫的神经,未来在渴望中渺茫了。

李玲越说越恨,与其说她恨老公,不如说是恨自己。她有些后悔了,为了移民放弃了国内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大老远的跑温哥华来受洋罪,原本一双纤细的手而今在制衣厂劳作的粗糙不堪。可眼下的她又不好把这后悔的想法表露出来,当初是她鼓动老公移民的。那时看身边的同事及朋友们一个个移民出国,甚是令人羡慕,所以她极力怂恿老公展开了移民计划。

老公被李玲反反复复的唠叨彻底激怒了, “ 移民是你提出来的,孩子留在国内让老人先照管,也是你说的,现在虽说有些不尽人意,但这不是暂时的么。 ” 李玲打断老公的话哭诉道: “ 啥暂时,来了一年多,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自己的家,孩子也没办法接来... ... ” 泪流满面的李玲说不下去了,一提起孩子,她的心分外痛苦。先头回来时看到邻居那位西人妇女和孩子玩耍的情景,令她羡慕极了,触景伤情的沮丧一瞬间弥漫了她疲累的躯体,使得她一进家门就向老公发飚。

李玲甩剂子奔回卧室哭起来。老公闷坐在那儿生气:自己把儿子的照片贴在电脑显示屏的左上角就是为了激励自己的意志,就连手机铃声都用潘美辰的老歌,还不是为了提醒自己肩负的责任。 “ 啪 ” 一声脆响。啪 ” 又一声脆响,几片碎玻璃崩到厅门口。老公气急了,心说摔一下出出气就完了,怎么还没完了,他顺手拿起茶杯狠狠地也摔向厅门口,随后他就看到李玲把床头柜上的结婚照像框摔了出来,接着他这边摔了果盆,那边就甩出了台灯。顷刻间保温杯、字典、工具书、枕头、遥控器、闹钟等一样样摔在了门口处。当李玲把老公学习用的多功能计算器摔出来时,老公气急了,他真想冲过去狠狠地揍李玲一顿,可他毕竟没有打老婆的习惯,愤怒之下把电视柜一脚踹翻了。随着轰响李玲瞪着要吃人的眼神冲过来, “ 这日子没法儿过了,我和你拼了。 ” 老公抓住李玲抓狂的双手吼道: “ 不过就不过,谁让你先摔的。 ”“ 你不摔我能摔么。 ”“ 是你。 ”“ 是你。 ”

叮咚,门铃响了起来。 “ 哼,闹吧,邻居来投诉了。 ” 老公使劲儿甩开李玲的手。李玲一边紧忙擦干眼泪一边回道, “ 谁会管你的闲事,人家不会打911啊,我这就跟警察说你家暴,看不把你抓起来。 ” 李玲狠狠地说着打开了门。门口处是刚才运动场上玩棒球的母子。男孩儿低着头舞弄着他的球棒,他的妈妈很抱歉的样子说: “ 真是很对不起,我没想到我的宝贝他一下子打出了一个很正点的球,不小心把您的窗玻璃打破了,请原谅,我们会赔偿的,... ... ”

李玲夫妇扭头望向开着门的卫生间,只见窗玻璃有一个破洞,地上有一颗依在门槛上的球。在他们的脚底下是一片狼藉,老公的手机突然来电话响起音乐铃声,是潘美辰的歌, “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 ” 。

七月:游船上的中国

惠远飞 / 深圳

一艘小小的游船 
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
在一个叫南湖的水域
扬帆启程

镰刀和斧头完美合奏
呼唤起东方千年睡狮的警醒
前赴后继地谱写出
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磅礴之曲

从此 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南昌起义的枪声打破了半封建社会漫长黑夜的宁静
井冈山上炮声隆隆
八角楼的灯光彻夜长明

漫漫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把雪山草地踏在英勇的中国人民脚下
遵义会议的决定
改写了历史与中国人民的命运

陕北。延安。瓦窑堡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
抗日救国伟大战争
平山西柏坡 伟人扭转乾坤

天安门城楼上
一个伟人无比雄浑的声音
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七月流火
南湖 中国人民幸福的发源地
游船上的中国
将乘风破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于瑞桓 / 济南

  一个“愁”字几乎可以概括出一千年前李清照写的闺思闺怨诗的全部内容。李清照这“愁从肺腑出,出徹愁肺腑”的愁词,历代评论者大都盖棺定论为是因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暌违而起。然而,纵览清照叙离愁别恨的诗词,竟很难找到一丝身相远、心相近的缠绵,倒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俯拾即是。只说清照的“愁”皆因思念挚爱的丈夫而生实在是太含混太笼统,解不开清照的多少“闲愁暗恨,欲说还休”。

  后人因对李清照婚姻的关注多集中于他们夫妇对金石研究的通力合作上,而演绎出“夫唱妇随”、“情投意合”的名人爱情佳话。然而,若我们对清照的词稍做一点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她写离愁的词中大量地运用了因新欢而冷旧情的典故。如:“武陵人”遇仙忘归的故事,郑交甫与仙女的故事,失宠的班婕妤“纨扇题诗”的故事······这些典故的运用不能说与清照对丈夫的情感没有丝毫关系。

  据史学家考证,宋朝由于宋太祖为保皇权,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政策,以至宋朝的官僚士大夫们纳妾狎妓成风。与清照婚后一直无嗣的丞相之子赵明诚有几个小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了解了这背景,我们才能真的读懂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读懂了“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想离情别恨难穷”(行香子);读懂了“手种江梅更好”,“无人到,寂寥何逊在扬州”(满庭芳)。

  当然,若说清照的“愁词”仅是因丈夫纳妾的忧愤而作,就不会有卓尔不群的风采,“不许愁人不起”的骨气。她愁词流露出的更深刻的内涵是对女性命运不公的抗争。她即使有“学诗漫有惊人句”的诗才,有“直欲压倒须眉”的气概,在对女性像罐头一样密封的封建社会,这位旷世奇女也不得不像其他“专以柔为顺”的女性一样被囚禁在闺篱中,把爱情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但女性的从一而终却换不来男人的忠贞爱情,即使清照有盖世才华,在“才藻非女子之事”的时代,也难逃红颜易老﹑欢情难久的宿命。

这个在离中国女性群体独立意识觉醒还有近千年就早早醒来的才女,只有“倚楼无语理瑶琴”﹑“独抱浓愁无好梦”,在凄风苦雨中吟唱“怎一个愁字了得”。

会员巡礼


于瑞桓 : 女 , 1964 年 12 月 11 日 出生。 1985年7月毕业于济南大学历史系,留校。1987年7月调中文系任教师,1999年获文艺学硕士学位。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讲授课程:写作学,传播学

主要成果: 《天涯有芳草 中外名有家书鉴赏》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晚请时期的实学思潮与史学的繁荣》,〈孔子研究〉2002年3期,2002年10月〈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3年获山东省社科联三等奖。

〈乾嘉朴学的缘起及其启蒙意义〉,〈齐鲁学刊〉2002年4期

〈高考作文规律性失误分析〉,2002年5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华野史〉,古籍点校,2001年泰山出版社出版。 获山东省史学会一等奖。

〈中华名人轶事〉(清代卷)主编,2001年泰山出版社出版

〈电视新闻平民化现象的解读〉 载〈东岳论丛〉〈新华文摘〉

在报章杂志发表文学作品若干篇

最近在〈大华商报〉2009年4月4日 B11 “ 文史 ” 版 发表 〈给美女头上浇盆水〉

2009年4月20日 B8 “ 大华文苑 ” 版 发表 〈被逼的痴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