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笔会

这是立足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文学社团“大华笔会”的文学创作园地,将定期发表来自加拿大本土、欧、美和中国大陆的会员及其他作者的原创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总第三十七期

(2009-05-24 14:04:52) 下一个

                     食色男女的端午节                        

/罗敷 (大华笔会会员)

          

(一)        端午三友之粽子——清香颗颗玉中来

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是开端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通,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于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端午时食,即包粽子、吃粽子,以及煮蒜和煮鸡蛋。在我的老家陕南,就有同煮蒜和鸡蛋的风俗。

 而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许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而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现在的粽子千变万化,但最大众的,还是糯米红枣粽,还有豆沙粽,以及咸肉粽。

除了粽子,还有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也有记载: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陕西关中的妇女最会做这个。甚而还把香包攒成背心,以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为图案,颜色鲜艳,香气芬芳,曰:五毒背心,令小儿穿戴,百毒不侵。

除了这些,斗草、挂艾草、焚艾草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和谨记。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红楼梦》里第六十二回中,也有在宝玉生日———端午节那天,众丫头们斗草取乐,香菱因为说她的草是夫妻穗,而被豆官取笑的故事。

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艾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框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在西安居住的时候,西安离终南山近,就常见从终南山采来的艾草,被挑着走街串巷的卖。有些人家的艾草,门上终年挂着,到第二年的端午,再换新的。

焚艾草的事情,在城市里不大发生,但在乡下,是最普遍的。接近自然,虫物也繁盛。小时在奶奶家,端午这天,白天吃粽子、戴香包、斗草,到黄昏的时候,人畜回家、牛羊归圈,奶奶就燃起青绿的艾草。多汁的艾草十分经燃,一把艾草,正房、堂屋、睡房、灶火、牛羊猪圈、院子各个角落都燃遍,还有剩余。剩余的艾草就堆在燃香的石尊上,任其慢条斯理燃到天明。

以前乡下的穷人家整夏买不起蚊香,端午过后,驱虫避蚊,也全靠艾草了。现今人们用过一段时间蚊香,用艾草的又慢慢多起来。艾草的味道,是十分喜欢闻的。

每个节气,人们对天气的变化,也是十分上心的。每一个节气的天气,都预兆着来年的收成。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转眼居住异国已整三载,衣食无忧,对天气如何是不大理会的!唯对家乡的粽子念念不忘。去年端午节国内的朋友们在网上给我留言:哎呀,好清香的粽子!今年顶爱吃从回民街买回来的那种包咸鸭蛋黄的……!故意馋我!

偏不争气,抵不住诱惑,狠狠的咽了口水,打字道:六只红枣的、两只豆沙的、四只鲜肉的、三只蛋黄的、两只八宝的、一只椒盐的,速邮寄过来!鸡蛋和蒜勿寄,已煮!

                                                                                                                                     思乡曲

齐凤池

我每次听吕思清演奏《思乡曲》,心里总是酸溜溜的,眼睛总是湿润润的。吕思清把这首小提琴曲演奏得不但完美而且达到了极致。他的手指娴熟地在琴弦上行走,不知踩痛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灵。

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曲子所表达的主题是干净的也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说《思乡曲》没有一点瑕疵。它的旋律把人们思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听了就心酸,泪水就泉水般地往外涌。

我想,如果吕思清演奏《思乡曲》,年轻的钢琴家郎朗伴奏,舞蹈家杨丽萍伴舞,著名演员张筠英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後/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後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绝对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大餐。几位艺术大师的合作,不仅使《思乡曲》达到了完美,而且使曲子升华到神圣。

有人说,《思乡曲》悠扬凄婉,缠绵舒曼,听它总感觉不解渴。听了使人啜泣不能放声痛哭,不如贝多芬的《命运》。我认为这就是《思乡曲》的美妙之处。其实,一首好的音乐不在长短,只要它已经接近了天籁就足够了。因为音乐不属于歌词,它只属于旋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莫扎特的《小夜曲》,舒伯特的《忧郁的黄昏》以及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小品都是世界音乐的经典,让人百听不厌。我敢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着这些大师的作品。而《思乡曲》作为区域的或者说是民族的音乐小品,每时每刻都在黄皮肤的华夏儿女心灵里萦绕着。

我听《思乡曲》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坐窗前,将音乐的音量放低点,放到一个人听到为止。然后我仰望天空,看着那轮圆圆的月亮遐想。于是,音乐的意境和画面就浮在了我的眼前。一个满头白发,脸上刻满岁月沧桑的老人,站在大海的岸边,向家的方向眺望。两行纵横的老泪在默默地流淌。他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在一天傍晚的时候,他年迈的母亲唤他到村头的小商店打点酱油,他离开刚结婚不久的娇妻,拎着瓶子雀跃着向村头跑去。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他被一群穿黄军装拿着枪的人带到一艘大船上。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的岸上。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哪!在这五十多年里,他的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母亲还站在灶台前等待他的酱油的画面。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刚过门的娇美的媳妇。他寄出第一封信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走进了土地深处。他给家里打第一次电话的时候,他娇美的媳妇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女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谁也没有认出对方的模样。只是那熟悉的乡音和那亲切的乳名,使他们相依相拥。两位老人拥抱时的身影,定格在一轮明晃晃的月亮门里,而且印在我记忆中最醒目的位置。

乐曲演奏到结尾,我的泪水早已流到了嘴边,是乐曲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让我的泪水和情愫尽情地流淌和放纵。

一首短短的《思乡曲》,简约而不单调。它所表达的主题干净而明朗。有人认为,这首曲子是作者为了表达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我认为,音乐真正的内涵是在表达一位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海外的孩子。我觉得这才是《思乡曲》音乐的真谛。

                                                             

         初登庐山 (组诗之五)

查干

       (一)       

                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

                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北宋.王安石

大概是

等你走过天桥之后

山神就把天桥拆了

唯恐我们这些

不敬畏山水的后人

会干出一些什么蠢事来

名山名水

不是谁都可以去作主人的

可以相邀谷中春的贤达

除了你王老夫子

后来者

 谁?

            2008-7-7 庐山归来

     (二)  庐山瀑布 不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庐山瀑布

在雾中

其实我现在就置身于

诗仙惊呼的那个

九天

水声犹入耳

挂前川的 

和紫烟

只是一片

虚无

匡庐何其吝啬

日色不见

香炉也不见

我将一炷诗香

不知燃插何处?

也罢 下得山去

向陶令讨得一碗酒喝

然后 睡他桃花源一夜

明早挂帆远去

人生何处

不逍遥?

         2008-7-16  庐山归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