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我不知道一个人在自己喜欢的某个城市有了房子是不是就一定属于这个城市了,是不是就真的变成了这个城市的人了,就像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生活在海外即便有了房子有了永久居留的身份甚至变成了那个国家的公民,他们就一定属于那个城市、那个国家了,他们就真的变成了外国人了?道理是一样的。
海萍的妹妹海藻大学毕业后也来到了姐姐所在的城市,她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市长秘书宋思明。她的故事从此开始,由于海萍的房子买的太大了,钱出了问题,海萍跟海藻和小贝借钱,小贝没有同意借给海萍钱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帮不了海萍的,他希望通过这件事让海萍改掉自己的虚荣心。在海藻没有别的办法的时候宋思明却大方地把钱借给了海藻,不仅如此,在后来的日子里,借给海萍家房子、给海萍介绍自己的美国朋友马克学中文、帮苏淳逃掉牢狱之灾,这些常人看似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却让宋思明解决的那样轻松。
海藻自然而然地跟宋思明走在了一起,在小贝里开海藻之后,她更是搬到了宋思明为她准备的住处,用她自己的话说叫“正式成为了职业二奶”。跟所有贪官一样,在宋思明正兴致勃勃地操纵着几个房地产公司大捞着不属于他的一切的时候,市委接到了举报信,他被调查了。
在海藻怀了宋思明的孩子后,宋思明更是把房子送给了海藻,可是,正在他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牢狱之灾的时候,海藻在与宋思明的老婆争执厮打中流产了,宋思明在赶往医院去看海藻的路上出了车祸,死了。而海藻不但失去了宋思明、失去了孩子也永远失去了生孩子的能力。这个故事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宋思明在出事之前写信给了马克,要他帮着海藻和他们的孩子去美国生活,海藻跟着马克去了美国,海萍也在马克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立了“海萍中文学校”。
太多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社会中发生,可是有这样结局的一定不多,甚至没有。据说这部剧被国内电视台禁演了,可能它反映的太现实了,让人们看了觉得这个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个海萍和苏淳曾经住过的出租房的房东李家阿妈,在动迁的时候自己仅有20平米的房子却要求要100平米的房子来换,因为按规定她只能得到20万元钱,这点钱根本不够她在买房的,而且儿子儿媳还有孙子都跟她住在一起,最后在强迁的过程中阿妈被砸死在房子中,而为了隐瞒事情的真相拆迁公司给了李家100平米的装修好的房子,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看到这样的生活情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不是还有,这样的事情到什么时候能不再发生?是不是这些事情在这部剧里描写的太深刻了。
宋思明是一个口碑很好的干部,为什么会如此堕落,这在现在社会里是不是变成了正常现象,而那个市委书记对宋思明的那顿说教让人听了没有什么说服力,“你的权利是人民给的,要以人为本。”在这里这样说已经起不到教育宋思明的作用了,这个情节设计的不理想。
而剧中海萍“要用我们上一代和这一代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这样的理论是不是能站住脚,这也是个问题,她认为孩子能在自己家里跑来跑去就是幸福,而不惜要自己的父母、公婆还有妹妹以及妹妹的男朋友把积蓄全部拿出来为自己能在离工作的地方3个多小时的车程的小区里买个100多平米的房子。就为了孩子的幸福?那么小的孩子她懂什么,能在家里跑就是幸福吗?这样的幸福观带来的结局是什么?海萍夫妻俩原本工资有9000元的,要是租个房住能生活的不错,至少不用那么紧张,可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人,为了孩子的幸福最后却要自己紧张生活几十年,这样的日子是不是值得。
在海藻失去了宋思明、失去了孩子后海萍跟海藻发了一通的感慨,觉得自己的能力比很多人强为什么他们能比自己有前途,事业能那样的成功,自己不想跨越奋斗的过程却好像永远都没有希望...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要在奋斗,不过这个过程看你自己如何去看,你要把奋斗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生活的某个目的而奋斗,否则你就会觉得你一生都在奋斗而目标却遥遥无期。其实海萍和海藻因为有了宋思明她们已经跨越了奋斗的过程了,否则海萍何时能开办自己的中文学校,或者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海藻又如何能有机会跟着马克去美国,也许根本就不可能想到这样的机会,然而这姐俩却还在如此的感叹人生对她们的不公平。
如果海萍和海藻的生活经历是不幸的,那么人们要追求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呢,我觉得海藻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选择,海萍的辛苦也是自己希望过上幸福生活所必需付出的。小贝感情上受到的伤害是由于自己第一次发现海藻跟宋思明后没有果断离开海藻的结果... ...
生活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我觉得这正是《蜗居》要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