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禅宗之六祖

(2010-09-15 12:44:15) 下一个
初祖达摩
  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南天竺婆罗门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禅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罗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法,很得般若多罗的赏识,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达摩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到达广州,梁武帝闻其名,迎入金陵,但观念不相契合,达摩悄然北上。途经北江,没有渡江的工具,遂将一束苇草置于江面,踏蹑而渡。《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儿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以二入四行为思想内容。当时有位神光僧人博览群书,慕达摩之名,自断手臂求法。达摩尊者被他的精诚所感动,逐传法于他,并帮他改名慧可。经九年,达摩尊者欲归天竺,临走时,传慧可禅宗之要义,受《楞迦经》四卷。过不多久,达摩入寂(归天)。葬于熊耳山上林寺。三年后,有人在葱岭遇见达摩手拿着一只靴子,向西方而行。

二祖慧可
  慧可,洛阳虎牢人,俗姓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后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慧可是为禅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三祖僧璨

  据《安徽佛门龙象传》记载僧璨大师为徐州人。《景德传灯录》云: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即三祖),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二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问道之间,慧可见居士对“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领悟透彻,遂深器之,收之为徒,取名僧璨,并于同年三月十八日,在光福寺为增璨剃度受戒。自此,增璨疾病渐愈。后隐思(司)空山,萧然静坐,不出文记。

  大师为四众广宣心要,迄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十月十五日也。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风,深得玄旨。天宝乙酉岁(公元745年)遇荷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在何处?或闻入罗浮不回,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僧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余方示灭。今舒州见有三祖墓。”常未之信也。后来李常谪为舒州别驾,探三祖墓化遗骸,得五色舍利三百粒方才信以为真。


四祖道信

  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七岁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谏,禅师只好洁身自好,私下地持守斋戒,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师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

  后来,道信禅师听说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县)有二僧在隐修,便前往皈依。这二僧原来就是从北方前来避难的三祖僧璨大师和他的同学定禅师(亦说林法师)。在皖公山,道信禅师跟随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道信禅师开悟见性,当在这期间。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道信禅师开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祖师的身边,一方面侍奉祖师,以报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师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的工夫。这样有八九年的时间(亦说十年)。在这期间,三祖不时地点拨道信禅师,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了一首偈子:“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并说道,“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当年慧可大师传法给我之后,寻即前往邺都,行游教化,时间长达三十年,一直到入灭。如今,我已经找到了你这个继承祖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广行教化而要滞留在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师便离开了皖公山,准备南下罗浮山弘法。道信禅师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汝住,当大弘益(你就住在这里,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师走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缘成熟了,道信禅师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

  隋末天下大乱,道信禅师应道俗信众的邀请,离开了吉州,来到江州(九江),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造寺驻锡传禅。后称四祖寺。在这里,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道信禅师之名亦前来瞻礼。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味,想一睹禅师的风彩,于是诏令祖师赴京。但是,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提他的首级来见联)。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祖师居然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以遂其志。

  道信禅师寂于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临终前,将法衣会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县(今黄梅县西北)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年)。7岁从道信出家,13岁正式剃度为僧,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弘忍悟解很深,大受道信欣赏。道信临终前,密付法衣给弘忍,时为唐高宗永徽三年(651年)。同年九月道信圆寂,弘忍继承法席,另择冯茂山建立道场。

  弘忍除了承袭祖师诸说外,比较强调“息其言语,离其经论”,“天竺相承,本无文字”,初步有了“教外别传”的自觉意识。又强调“即心是佛”、“心净成佛”、“屈伸臂顷,便得本心”,也初步有了“顿悟”的意味。总的说来,东山法门对于“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渐悟”与“顿悟”兼收并蓄,合旧传与新说为一体,为传统禅学过渡到禅宗“南顿”、“北渐”二派准备了条件。

  弘忍收徒授学,不讲究来学者的贫富贵贱和文化高低,来者不拒,“法门大启,根机不择”,又善于化导,故门风大盛,名誉日增。唐高宗闻其名,于显庆五年(660年)遣使召他入京。弘忍固辞不赴,朝廷乃送衣药到山中供养。他受到朝野道俗尊崇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弘忍的门徒多达700,及门大弟子有神秀、慧能、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玄颐、高丽僧智德等25人。龙朔元年(661年),弘忍已经61岁,考虑传付衣法的事情,乃令门下徒众各作一偈,借以考察各人的见解,准备将衣法传付给悟解最深的人。上首弟子神秀与碓房行者慧能都作了偈语,弘忍认为慧能见解最透彻,遂授以衣法,让他回岭南弘化,以后遂创立了禅宗南顿一派。神秀未得衣法,但在长安、洛阳一带影响很大,以后创立了禅宗北渐一派。

  弘忍传付衣法给慧能后,在东山继续弘法十几年,于上元元年(674年)十月二十三日圆寂,寿74岁。玄宗开元年间,学士闾丘均为他撰了塔碑。代宗时(763-779年)朝廷追谥为大满禅师。


六祖慧能

  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俗姓卢,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出生。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日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深有所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五祖弘忍大师授此经,便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

  慧能到了黄梅东山,五祖见着他即问: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五祖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五祖准备传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五祖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诵此偈,更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五祖即于夜间,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慧能便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

  不久,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六祖法宝坛经》。

  神龙元年(705),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延和元年(712)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

  宪宗时(806—820)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摘自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0516901000af3.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XiaoLinchuan 回复 悄悄话 多谢转载,收藏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