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老子漫游》第十四章

(2009-05-06 20:32:38) 下一个
第十四章
【原文】                 
听之不闻名曰希。
视之不见名曰夷。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有形的魄地完全消失化为了魂天。耳朵听不见魂天的振动,强名为“希”。
眼睛看不见魂天的颜色,强名为“夷”。
触觉感觉不到魂天的物质性,强名为“微”.
听视触都是对天的部分知觉,不可以说明天到极致,因此将这三者混合去知天,比较能够明白天是一个整体。
天进入谷渊无的空间是神湛有,神湛有存亡、大小、强弱、变幻不定不同。强大的时候不亮,弱小的时候不暗。
有无的连续变化,好像双股的绳子一样波浪式绵绵不绝地前进,这实在很难说清楚。
在虚极静笃中,有的动完全消失。有宁静地永恒存在着,无有同为一体。静有比较动有,象是没有物质。
静有象是没有物质的模样,叫作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会宁静满盈而动,变幻不定,这就是惚恍。
无如一个极大的空间,有会从空间的任何一点开始冒出来,因此不知有的起始。
跟随着有的不断强大的步伐同步前进,看不到无限扩大的有的终点。
古今同样的静有,从静有诞生的时候开始到现在,不断地生成了现在的宇宙空间与万物。
能够知晓宇宙起源的静有,这叫作道的纪元。
【要意】
上一章里,魂天已经有了寄托,魄地返魂天没有了后顾之忧。本章一开始,就是魄全消的魂天模样。
“听之不闻名曰希。
视之不见名曰夷。
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三句是说,人的感觉、情感,不能知晓魂天。只有第一章说的“观其妙”“观其徼”的“观”,可以窥知。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前三句是对魂天的局部分辨与认识,这句是对魂天的整体认识。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魂进一步清细化如湛,对湛内部进行认识与分辨,湛内隐藏的渊显现出来,渊湛就是道内的两极,渊湛就是无有。这是老子对无有互变的直观描写。中学物理里面有个光谱,可见光只是光谱线中间小小的线段。紫外线以上的不可见光,就是“其上不皎”,这就是远古经典所说的清光。看不见却存在,x光、B超的光,应用于生活中,现在的人已经毫不怀疑它们的存在了。所以说,现在人学道,其实更有条件。老子时代的“此三者,不可致诘”“绳绳兮不可名”,现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可以致诘可名了。这也现在道者的不可推让的责任。“其下不昧。”——就是红外线以下的不可见光,光自然感觉不暗昧了。这上下两区的不可见光,现代人知晓它们的区别,老子时代只能用上下两字加以区别。这里其实还包括了可见光,可见光因为在整个光谱的变化中显得太短而一闪即过,来个“不可致诘”了了事。“复归于无物”,就是光明消失于黑暗,这是戴有色眼睛去看。其实是所有的光找到了它们共同的本质,共同的本质比较这些个性的光,就是不动的永恒存在,这个永恒存在就是一,一归道的一。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一大无限,相对于动的光是静是整体。静光存在不动的模样,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虚宁满盈的状态,不会长久保持,其实只有一瞬间,由动极而宁的宁,就会转向宁极而动。这里的惚恍,指的是宁极而动。惚恍比较,惚无光恍有光,这就是无中生有。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无如一个极大的空间,有会从空间的任何一点开始冒出来,因此不知有的起始。
跟随着有的不断强大的步伐同步前进,看不到无限扩大的有的终点。
古今同样的静有,从静有诞生的时候开始到现在,不断地生成了现在的宇宙空间与万物。
能够知晓宇宙起源的静有,这叫作道的纪元。

这些话多加解释,也属于多余。能观者连译文都不需要。不能观者,也难讲明白,非语言所能知。况且个人体验,包括老子,都只能是一鳞半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