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老子漫游》第十五章

(2009-05-09 13:51:48) 下一个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其若冬涉川;
犹兮其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而不欲盈。
夫唯不盈,
是以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修道者,
知微察小,空无妙生,玄同又同,道物亨通,
人不识古修道者的渊底潜龙。
因为看不见渊深处所隐藏的东西,
所以只好勉强形容深渊表面的容貌:
小心迟缓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犹豫退缩啊!恭敬顺从,若惧邻居。
冷面肃穆啊!独处无情,时空过客。
冻融脸笑啊!群居有情,春花怒放。
敦厚朴实啊!天真纯洁,似无心机。
空旷宽容啊!香花毒草,任意生长。
清浊混流啊!外貌若愚,同于众人。
什么能够虚极静笃,让浊地徐徐变成清天?
什么能够动极外展,让静道徐徐生长万物?
阴极而阳、阳极而阴,循环反复而没有满盈的欲望。
唯有盈极而亏,
每一次的阴阳满盈循环,才能是旧的形式,新的成就。
【要意】
    上一章,老子体验了“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的“惚”,“惚”——就是有无同一的静道,是老子体验的世界终极本源物质。知晓了宇宙的源头——道,我们的世界,就是道的纪元。本章就是说明知晓了“道纪”人士的情形。

                        微妙玄通
   
     两个物体的共同本质,比这两个物体都要微小。所有物质的共同本质,就是最细微的物质——道。寻“微”——就是寻找道的旅行 。古善道者,“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易细都是微。因为深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毫末、累土、足下,同样是“微”,却可以成为大木、高台、千里。“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抓住了微小的事物,就象知晓了人的灵魂,而灵魂是身体、言行的主宰,用灵魂去主宰身体言行,自然会如臂使指,运动自如了。这就是“微妙玄通”的“微”的意味。
      “微妙玄通”的“妙”,就是第一章“恒无欲以观其妙”的“妙”。妙不是语言、思想能够得到的,而是观察窥知的。无中生有就是妙,妙永远与空无相联系。在平常人看来,凭空拥有就是妙。
      “微妙玄通”的“玄”,表示如丝带纠缠的两件相反的物质,找到了它们共同的本质。玄之又玄的结果,就是同之又同,这就是玄同。
       “微妙玄通”的“通”,是微妙玄都完成了以后的结果。无论是最微小的道,还是人的智性知性灵性理性,以及有形的肉体、植物、矿物,其来龙去脉已经组成了一张天网,最小的道与最大的物能够通达如意。
         “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七句,就是对“微妙玄通”的认识与分辨。

                  微妙玄通的七个表面形象

   “豫兮其若冬涉川”——善道者,并不是刚强果断、勇猛进取的阳刚形象,而是一种柔弱宽容的阴柔形象,只有这种形象才能回归到道的怀抱。善道者,小心翼翼的,如首鼠两端,好像进退失据一样,显得迟疑不决。为什么呢?例如,看一个人在上网,善道者必然由上网这个行动,看出这个人的思想,进而知道这个人处在什么阶段,思想的来源是什么。等把这些弄清楚后,才能决定自己的言行。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就显得迟疑不决了。小心迟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结果,就是碰巧正切中要害,抓住最本质的核心。

   “犹兮其若畏四邻”——善道者,以恭敬慈悲待人。当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往往顺从别人,如此就显得好像害怕周围的邻居。善道者,并没有把名利情权看成是重要的,尊重、顺从、慈爱,不过是返道旅程中应该做到的东西而已。

    “俨兮其若客”——善道者已经超越理性,理性是善道者的基石。而理性是情感的超越,却蕴藏有情感。在理性中生活过久的道者,已经少见感性,所以在独居的时候,经常表情如冰霜,显得严肃,这就是“俨”。我们都有到别人家做客的经历,即使是最好的主人。我们也只能说是“宾至如归”,还是不如在自己家做主人来得舒服。而善道者即使在自己的家里,也没有把这个家当成自己真正的家,那无限的大道,才是善道者真正的大家,因此在自己这个小家,也象做客一样。小家,万物逆旅的一段路程。小家的自己,如光阴的过客。这正是对天下为公的大我,的形容。

    “涣兮其若凌释”——善道者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在群居的时候,理性的冰霜脸消融,进入感情的世界。因为众人多为感情的动物,所以道者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冰霜消融,笑脸怒放,如日暖霜融,显得亲近和气。

    “敦兮其若朴”——善道者并没有欲望显示自己如玉的本质,因为显示出来也许还有害。所以善道者,如没有雕琢的深山原玉,玉与普通的石头并存,而原玉,往往外面包上了一层石头,显得与山中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他敦厚善良,宽容待人。他总讲真话,好像没有受教育的小孩。他实实在在,朴实无华。他简简单单,纯真无假。

    “旷兮其若谷”——无限的道,包容了一切,万物都在道的空谷中生长。花鸟鱼虫,美丑善恶,智慧愚鲁,尊贵卑微,香花毒草,刚强柔弱,上下左右,精神物质,空间实物,······ 等等,都只是道的阴阳不同而生的各个层次。善道者的心胸,就是象道一样的、能容纳一切的空间。

    “混兮其若浊”——善道者就是一,一是超越对立的存在。他可以善也可以恶,可以尊也可以卑,显得与众人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总能让对立的东西达到平衡。

    这七句,粗略地描绘了古善道者的表面形象,让有心人去寻找渊深处的潜龙。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从表面去寻找中心的本质。

                                   不满盈的轮回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由地返天就是浊以静之徐清,由天生地就是安以动之徐生。由地返天是万物归道,由天生地是道生万物。由地返天是道的静极在起作用,由天生地是道的动极在起作用。善道者,就是这样由天生地、由地返天,循环反复,永不停息。这就是阴阳的轮回——宁极而动,动极而宁。人决不能保持在宁极或动极的状态中太久,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保此道而不欲盈”。致虚极太久,就会让人变成行尸走肉;致动极太久,就会让人变得疯狂。虚极与动极之间的摆动,就象是钟摆一样:当钟摆摆致左边的最高处,其向右摆动的力量最大,左边的最高处就象是致虚极;当钟摆摆致右边的最高处,其向左摆动的力量最大,右边最高处就象是致动极。这种钟摆的比喻,就是说明左边的盈满和右边的盈满,都只是一闪而过的暂时现象,决不意味着修道的终极。钟摆无论向左摆还是向右摆,其实只有一个向下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虚静与实动的本质:平衡中和。清虚的道,就是维持宇宙平衡的力量。

      阴阳的轮回,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