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的艳遇

自题拙像: 苍茫鲲鹏,万里飞鸣,共和起舞,云海长歌。。。
正文

中西文学观的错位 by 瓦斯弹

(2008-12-26 08:01:28) 下一个

中西文学观的错位 2008-11-22 03:59:24

中西文学观的错位

由《特洛伊》和《奥德修斯》组成的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的基础,讲故事就成了西方文学的主流,即使是《新约》《旧约》,也多喜欢用故事和对话来讲道理。到了近代,讲故事就讲到头了,到了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儿斯泰以后,再也没有故事可讲了,这就像古典音乐,古典形式的音乐已经被先人写完了,现代人顶多能赶上肖邦的水准,无法比肖邦更好了。于是,人们就说,从《尤利西斯》《似水流年》开始,西方人开始玩形式了, “ 意识流 ” , “ 新小说 ” , “ 后现代 ” ,五花八门,好像是黔驴技穷了,不过,我倒认为,不能这样理解。

要说讲故事,小说讲不过电影,你景色描写的再优美,比不过一张照片,你的故事再跌宕起伏,比不过一组镜头。但是,你演员表演得再好,也比不过文字对心情,意识的描述,这就是西方严肃文学家的毕生致力的工作,而这和剧本作家,畅销书作家是有严格区分的。我们常看到,一些现代获诺贝儿奖的作品描述的对象尽是精神病,弱智,有个性缺陷的教授,极端暴力者,自私自利的小人,当然,也有以很传统和正常的小说形式对一些并不具典型意义的个体进行的研究。总之,纯文学的方向已从讲故事变成了说心情,从对历史,社会的关注转向了对个人的关注,瑞士科学院在几乎所有文学获奖者的评语中,都有这么一句, “ 对人类的关怀 ” 。前几年,我们都说,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那么西方当代纯文学的理论就是说, “ 个体的就是人类的。 ”

中国文学的起点和西方荷马时代差不多,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就是楚辞,屈原描述自己多么胸闷,多么心堵的《离骚》同荷马史诗具有同样的文学地位,不同的是,讲心情从一开始就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因为西方也有史书和哲学,我把史书和宣讲道德的策论从文学中分离出来,便于对比)从此以后,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形式不断在变,但有一样不变,无论是酬友,思春,怀古,游历,都是通过文学表达个人心声和感受。(有人把明清的小说去攀比西方的文学,本人以为完全不能比,因为小说被主流认定是巧言淫词,从事创作的正统文人很少,《红楼梦》这样高质量的作品竟然会流失不全就是明证。)

不过到了近代,中国人说心情也说到头了。陈独秀和鲁迅为首的一批新派文人搞了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的文学风气完全改变,文学以白话文为标志完全西化了。文学的主流由讲心情变成了讲故事,经过大概 20 年左右的酝酿,以茅盾,老舍为代表的打批作家和作品涌现了。即使是以后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学,改革开放文学,直至今天的盛世文学,思路都未曾转过这个弯来。

令中国人不能释怀的是连文化传统和底蕴比中国差了老远的南美,非洲都得了文学奖,日本人也得了 N 次文学奖了。不过我倒要说一句,日本文学师从中国一千多年了,即使被西方降伏了以后,还是喜欢描述一些变态心理,有时一把小梳子,一个小灯笼,都可以写成洋洋洒洒一大片,这和中国的诗歌重抒情轻叙述是一脉相承的,这很符合诺贝尔奖的口味。

竞技体育的科举思维对此很想不通,就是奥林匹克作文比赛,搞个 5 年计划,投资几亿也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怎么老跟中国无缘。前几年得了一个,也得的不爽,高行健是用中文写作的法国作家,没中国什么事儿,最后只有骂人家 “ 利用小说反华,是一项发明 ” 了。高行健会画画,作品以描述在国内经历的心灵磨难为主,才气可能不一定比得上一些中国当代作家,但他个人了,所以人类了。

西方的古典绘画很精细,很费功夫,照相机发明以后,画家们傻眼了,结果就是画主观世界的梵高吃香了,画变形物体的毕加索发达了,道理是一样的, “ 个人的就是人类的。 ” 毕加索结识齐白石,认识中国画以后,又惊又奇, “ 中国画这么高级,中国人为什么还要来学西洋画呢? ”

瓦斯弹 于厨房

2008-11-22

中西文学观的错位(续)

九十年代,曾跟一个朋友去华师大美术系一名教授的画室,看到画架上有一副画到一半的油画,旁边还夹着一张摆满鲜花的窗台的照片,他似乎在临摹这张照片, “ 哇,好漂亮。 ” 我恭维了一下。这位教授锚准了我是个圈外人,语气平静的说, “ 谢谢,是我拍的。 ” 我敢说,这种态度和风气,在中国文学界也是一样的。

由于当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讲故事已经不是文字创作的长项了,让位于影视不可避免,文学如果找不到自身的位置,最终会沦落成影视创作的前期,这也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作家们巴不得自己的作品被某个导演,制片看上,拍成电视剧,电影,从而自己也跟着畅销一下。而畅销书作家和流行音乐歌星一样,为市场而活,为市场而写作,水准可想而知。如果说某书最近非常畅销,那一定是本烂书,记得当年《废都》火的时候,我除了对书中 A 片场景还有兴趣外,翻都不要翻。

网友提到的关于诺贝尔奖的漫画,我也看到过,这确实就是诺奖的获奖作品的特征,因为这不是年度销量排行榜的奖项,也不是奥斯卡最佳原著奖,最佳剧本奖。纯文学就是要发挥文字的长处,专门对人内心进行审视和研究,由于多数人对别人的内心不会感兴趣,所以纯文学作品很难畅销,作家也很难知名。 “ 个人的就是人类的。 ” 专业作家闭门造车,很难为外界所知,这就是为什么候选人通常都是由专家推荐的,而不是在书店书架上找到的缘故,中国的文化部,作协每年都会被诺奖评委征询,就是这个道理。而中国官方,半官方的机构送出去的作品会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拿不了奖,也不能都怪别人。诺奖的评委,如果真能用放大镜,在茫茫世界中找能真正代表当年最具水准的心路历程是很难做到的,虽然每次都会被骂,评奖原则也不为所动,奖项的国际地位不是谁能够册封了就会有的。

中国的文学传统和当今西方的纯文学理念其实是很相近的,中国古代文人靠当官来养家,不靠写作,所以作品的功利成分很少,以抒抒情玩玩票为主,这和西方的纯文学作家很像,他们靠写剧本,写畅销小说,甚至可以以刷盘子,当建筑工人,当教授为生,然后同时坚持每天用一个小时回到自己的世界。

学术的独立才有学术精神,心灵的自由才有文学作品,没有理想只有功利的社会温床长出的只会是张艺谋,余秋雨,朗朗,产生大师的环境都比不上 20 年代 30 年代的中国。

瓦斯弹 于后花园

2008-11-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唯厚 回复 悄悄话 这篇也很有趣。谢谢,收藏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