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兰原创

天生夜游神,小半生从事中文。敝姓王,但从未登基,只是沾了些先祖灵气而已;生于午夜,着歌而来……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寻访大师】 海明威与凯韦斯特(3)

(2005-11-05 20:23:16) 下一个

 

     海明威与凯韦斯特

 

                          撰文/惠兰  摄影/惠兰 供图/ 海明威纪念馆 

 

3,

1899年,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Oak Park)小镇。海明威的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而母亲从事音乐教育。这样的家庭背景使海明威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海明威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后曾作为志原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便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1921年,海明威重返巴黎,并结识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1874-1946)、青年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和诗人以斯拉·庞德(Ezra Poud,1885-1972)等。1923年,海明威发表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3),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问世。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海明威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三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获得剧本《第五纵队》素材,并以此经历为背景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海明威偕第三任妻子玛莎(Masa)访问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海明威居住在美国凯韦斯特岛和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并获得当年年度普利策奖。1954年,该作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旧伤遍布、百病缠身和精神忧郁的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Islands in the Stream)(1970)和《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1986)等。

 

海明威作品的独特风格与简约有力的文体,以及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和人物的硬汉形象,都在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在美国,海明威的作品对现代欧美文学,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海明威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五十年代之后,他继续发展早期短篇小说,如《打不败的人》(In collection Men Without Women)和《五万大洋》(In collection Men Without Women)的顽强不屈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老人与海》1950)。在小说《老人与海》里,主人公孤军奋战但从不妥协的形象是海明威早年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 在近四十年的创作中, 海明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绪。他的两部以一战和二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成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20年代后期,他塑造的硬汉性格在美国文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散文风格方面,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待续)。

 

  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