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49)
2006 (139)
2007 (75)
2010 (1)
2014 (1)
最后的井盐
撰文/惠兰 摄影/余铭源 阳公田 供图/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明朝初年,富顺、荣州两地的盐业从元代的衰微和元末的战乱中逐渐恢复。到正德时(1506-1521年),全川盐税年征价银71460.72两。而富顺即征9676.51两,荣县征银3137.01两,两地占全川盐税近18%。著名的富义盐井仍可岁产盐36000余斤。
明嘉靖以来,随着自流井等一批新盐井的出现,自流井相继演化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名称和产场、地名的称谓,与此同时,大公井所在的荣县产区,亦被贡井之名所替代。
自流井气水田的开发,形成了新的自流井、贡井产区。两地井盐的生产、和销售刺合交流。形成"两井行旅负载麇至,络绎来往不绝"的繁华景象。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频繁,人丁锐减,百业凋蔽,盐井生产也倍受破坏,自流井气水田的开发陷于停滞。面对四川盐区"井圯灶废",盐政"荒废已极"的局面,清政府一面鼓励"百姓俱往四川开垦",组织大量外省移民入川,一面"诏免四川商民盐课","任民自由开凿","听民自领自卖","照开荒事例,三年起课"。使四川和自贡地区的盐业生产从战乱的衰微之中逐渐恢复并得以发展,自流井气水田的开发得以继续。
(作者邮址:ruomu0320@yahoo.com.cn ) 注:未经作者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鸣谢: 本文采访期间,曾得到自贡市久大盐业集团公司、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日报、自贡盐业历史编撰办公室、自贡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和各界人士特别是自贡老盐工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