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的摩的秋天是很美的,当秋风阵阵 吹过, 天气逐渐变凉,后院的小树林就有了各种颜色。秋风扫过, 各种颜色的树叶,红色的,金黄色的,棕色的,落了一地, 风一吹,落叶成堆,正似 李清照的 “满地黄花堆积”。今是2008年的秋天,一年又一年,离开家乡整二十年 了。今年春天刚从家乡回来,又开始计划下回之行。在美国想回中国,到了中国想回美国,这就是我半个美国人,半个中国人的情节。
我的家乡是中国厦门,一个座落在中国东南海的小岛,面对台湾,离金门马祖岛很近的一个小城市。厦门有位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陈嘉庚。他是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他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捐资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1950年,陈嘉庚到新加坡结束其经营的企业,回乡定居, 着手扩建集美学校、厦门大学, 建设集美鳖园和厦门华侨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与台湾一水之隔的东方明珠厦门便成了前线。因为是前线,面对要反攻大陆的敌人,厦门自从解放以来,没什么大建设。作为海岛,厦门对外联系只能全靠船只。陈嘉庚向厦门市长建议修建厦门海堤和杏集海堤, 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建议,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同。两条海堤和鹰厦铁路的建设是解放以来“移山填海”的伟大工程。1954年10月15日,厦门海堤工程提前修建完成,12月10日举行正式通车典礼,孤悬海外的厦门岛才和大陆连接起来。
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推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厦门成为五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起了翻天复地的大变化。当我小的时候,我常边看小人书,边走路上学。路上只有少许的自行车。那时的路是给人走的,自行车看到人,还得绕着道儿,耐心的响着车铃。1988 年来到美国,也要走在路上,被房东小孩一把拉上人行道,才惊觉马路不是给人走的。想起小时候在厦门,入了少先队员, 戴着鲜红的红领巾,常常周末做好事,站在马路上向行人 敬队礼, 认认真真地说:“同志,请走人行道!”这在厦门,现也该成了童话故事。厦门 现在已是高楼大夏林立,街上车水马龙, 厦门的马路再也不是给人走的了。
我们同一年段的, 大都属鼠,2006年回去时,有的老同学都提早做了六十大寿。我说我们才58, 咋做六十了呢?他们说,男怕九,女躲八。所以提早做了。等到零八再做一次吧。眼一眨,我们不是都做第二次六十寿了吗!
2005 年,我回厦门时,我的老同学张秀莲给我带来了一本知青们写的书叫“亲情”。她以前给我看了另一本厦门知青写的书叫“告诉后代”我十分喜欢,因为我在那找到了许多同学的 名字,有中学的,有小学的。而且我们都有许多相似的经历,看了感触极深 ,特别亲切。她就只有这一本,而且是向另一位同学抢来的,舍不得给我带到美国。 在临走时,我告诉她,有来厦门,请到我姐家取书,因她住在杏林。
2006 年我再次回中国教书,回到厦门,看到“亲情”还在姐家。才知道,她没来过。一问才知她已去世了。
她和我小学都读实验小学,初中同学, 高中同班。2005年 见面时,她还把我过去送给她的照片送给我,因她知道我浪迹天涯,许多老相片都不见了。她还告诉我,她还有少许班级经费和粮票,我才记起她是我们高二(二)班的生活股。每次老同学相聚,她总是非常热心。2000年我在集大任教,还多次和她相聚,我和我先生还上杏林她家做客。那时她丈夫也还建在,没想到她们两夫妇都已作古。
我辈父母大都已到另一个世界,同辈去世,实在十分震惊。突觉人世短暂。过了不惑之年就不再年轻,时不等人。所以回美之后,顿生写书之念。能给下一代留下的可能最保贵的就是关于他们父母的书,他们是从 何而来,他们父母的经历。尤其是给我的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
如果说学史可以明智的话。
上一代人的经历,就是活的历史。
阿姨加油。。。。。。恩,您比我爸妈都大,可以这么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