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贝多芬的庄严弥撒

(2014-04-07 03:25:10) 下一个

 古典音乐

贝多芬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是指贝多芬的晚期创作《D大调庄严弥撒》大型交响曲,这被他自己明确称为“最伟大作品”,是一部出自作曲家内心的真诚之作。创作于1819年~1823年,首演1824年4月7日。


贝多芬开始写《D大调庄严弥撒曲》是在1819年,原打算在鲁道夫大公的就职庆典上演奏,典礼定于1820年3月9日在科隆大教堂举行,但是当1823年这个曲子写完的时候,就职仪式早就结束了。

《D大调庄严弥撒曲》创作于1819-1823年间。这时期正好是欧洲社会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局面中摆脱出来的初期。连年的政治和军事灾难使人们逐渐对源自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思想思潮产生怀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写得如此之慢有几个原因,一是生活不断的麻烦,影响了一个音乐家的正常写作。二是在1815到1826年的这段时间,贝多芬的创作转入了一向所说的“第三 阶段”,他的新想法层出不穷、新乐思也不断地涌现,派生出大量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最后的5首钢琴奏鸣曲和最后的6首弦乐四重奏,以及《第9(合唱)交响 曲》。

第三个原因是他对这首“宗教音乐”的极端的重视,达到了殚精竭虑乃至狂热的程度。他闭门塞听地反复推敲,大量研究前人的宗教音乐,音乐语言之丰、用法之特异,是音乐史里的奇观。而且贝多芬最终放弃了时效性,专注于作品本身,不断地扩大这个曲子的“体积”。

《D大调庄严弥撒》、《C大调三十三首钢琴变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第30、31和32号)是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的《D大调庄 严弥撒》更是前后花了4、5年时间创作才得以完成。而且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候,距离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阴。似乎作曲家已经提前预知了死神的来临,因此写下 了这部具有神圣意义的宗教音乐作品。但是贝多芬显然不想用这种方式来了结自己的艺术生涯,在他心中还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没有完成,那正是伟大的第九交响曲 《合唱》。

1819年,贝多芬的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爵被封为奥尔默兹大主教。贝多芬献给了后者很多作品,包括第4,5号钢琴协奏曲,《槌子键钢琴奏鸣曲》,还有 《B大调“大公”三重奏》Op.97。在1818年,贝多芬就开始为他的登位创作《D大调庄严弥撒》Op.123。但是这部作品要等到4年之后,才交到鲁道夫手上。首演则要到1824年4月7日,而且是在圣彼得堡,稿件是由贝多芬的一位贵族朋友格雷卿夫人送去的。而在贝多芬生前,维也纳只上演了其中的三 段,而且不是在教堂场合,而是与《第九交响曲》一起的音乐会场合。贝多芬开始的时候并没打算出版《庄严弥撒》,而是将之献给欧洲各大皇室。普鲁士国王,沙 皇,法国和丹麦的国王都认购了一份。路易十八1824年还制了一枚贝多芬金币送给他。根据辛德勒的描述,贝多芬虽然并没因这枚金币有多大的好转,但是却深 深以此金币为荣。但到了1827年4月,《庄严弥撒》还是出版了。全欧洲各音乐中心订购抄本数达200份以上。对作品的这种热烈反响,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对 该类型作品的诉求。

但开始时作品的上演的次数不多,就算难得有一次,也是节选。直到19世纪中,《庄严弥撒》的演出才开始变得频繁起来,但很少是出自宗教场合,而是音乐会形式居多。其实作品自诞生起,已受到多方赞誉。而贝多芬多次在谈话和信中提到,《庄严弥撒》是自己最伟大的作品。而辛德勒则写道:从创作一开始,他(贝多 芬)就一脱老朋友印象中的那副精神面貌。我得承认,此前与此后我都再没见过贝多芬显出1819年时这般超凡脱俗之气。

在不同指挥的棒下,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有不同的样子。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没有指挥把它当作宗教作品来表现。它是一部宏伟的带人声的大型交响曲。在 上个世纪,优秀的唱片一直在出现,托斯卡尼尼、波姆、卡拉扬、加丁纳、赫鲁维格等等,都是最好的版本。克伦佩勒的录音也可以跻身这个行列。他这个晚年的录 音,指挥的速度更缓慢和庄严,丝毫没有一丝的廉价的感情和糜俗,仿佛是用一块块大理石垒出一座教堂。可惜,当时的演唱阵容不算最好,也不是在最好状态。有 点可惜了克伦佩勒的指挥。

宗教音乐长久以来就是很多音乐家争论的中心。其实问题的核心是,怎么样的音乐才是“真正的宗教音乐”,究竟宗教音乐是应该回归到16世纪特伦托宗教会议 后,帕莱斯特里那那种清澈的弥撒曲模式,还是应浪漫主义的要求,带上更多作曲家个人的色彩。这反映了宗教音乐的两种侧面,一方面,它是宗教仪式的产物,唱 词有限定的来源,内容是重演教义,还要带有陶冶教区民众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要满足作曲家本人的表达愿望。这是很困难的,但是宗教音乐并未因此而贫产。 各个时代都有杰作。而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无疑就是这些杰作中的一部。它模糊了那两种针锋相对意见之间的界限。

然而《D大调庄严弥撒曲》并不像《第9交响曲》那样被普遍认同,但专家的关注更多是落在了这部弥撒曲上;当中有宗教和政治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们的好奇心,因为人们到现在也弄不清贝多芬真正的宗教态度。

英国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托维·唐纳德爵士似乎发现了关键,他说;“贝多芬先是用铺天盖地的神性的荣耀淹没了我们,接着就用他的永志不忘和随时随地的人性的虚 无做出了对应……”《庄严弥撒曲》的群山里到处是宏伟、壮丽的峰峦,且飘逸着灵动的神性,思想家的贝多芬,在其他音乐家们难以启及的高度上对全人类发布出 了大灾难的预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